不可或缺的雞肉
說起吃肉,人們首先得想到的往往是豬肉、牛肉和羊肉,在人類過去的數千年歷史中,這三種肉食都曾經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肉食來源,最初羊肉為主,後來豬肉比例增加,到了近代,牛肉則異軍突起,風水輪流轉,三種肉食的競爭始終沒有停止過。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肉食,低調的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便是雞肉。
時間回到十多年前在豬肉剛開始漲價的時候,許多餐館為了控制成本,便用雞肉替代了很多本該用豬肉做的菜。雞肉做的魚香肉絲,雞肉做的鍋包肉……雖然味道差強人意,但勉強還說得過去。不僅飯店會這樣做,普通家庭在豬肉價格高歌猛進的時候,你往往會選擇買一些雞肉做替代,雖然沒有豬肉的濃厚肉味兒,但雞肉的口感卻更加鮮嫩,做起菜來也很百搭。
不過雞肉的價值絕不僅僅是作為豬肉的替代品那麼簡單,雞肉本身也有作為人類肉食的獨特魅力,並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喜愛。從美國快餐店中酥脆多汁的炸雞,到英國人引以為傲的馬薩拉咖喱雞,再到法國人推崇經典的法式燉雞,美味的雞肉在世界各地都有著眾多「粉絲」。
相比較經常被人們提起的豬肉、牛肉和羊肉,雞肉就像一個低調的實幹家,它從未想過爭奪人類肉食「一哥」的位置,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提供著各種美味。
關於雞的歷史
世界上大部分的家雞的祖先都來自印度紅原雞,其被人類馴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00年以前,此後伴隨人類文明之間的不斷交流(貿易和戰爭),家雞開始逐漸到帶到世界各地……人們的餐桌上。
早起家雞的使用方法十分「野蠻粗暴」,直接架上火烤,甚至有事都不去褪毛。直到陶器開始普遍使用,人們才開始烹煮雞肉,順便還可以喝上一口美味的雞湯。先秦時期,雞已經開始作為單獨的菜式出現在高檔宴席上了,周朝的八珍中便有雞的影子,此外雞還被列為六畜之一,《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
為六畜(杜預注六畜為馬、牛、羊、雞、犬、豕)、五牲、三犧,以奉五味。
無獨有偶,在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由此可見,家雞在秦漢便已經廣泛被人們蓄養和食用,而到了西漢時期,中國還首創了人工孵卵法,進一步提高了家雞的飼養技術。
讓我們將視角移到歐洲,早在古羅馬時期,家雞便已經出現在上層貴族奢華的酒宴上,為了獲得更加美味的雞肉,他們甚至還研究出了家雞的催肥和絕育技術,可以說是走在了當時世紀家雞培育技術的前列。
歷史和文化密不可分,所以雞除了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還被人們賦予了很多其他意義。
感恩節中的火雞
在中國,雞被列為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十位,就連現如今的中國地圖,也被形容成像一隻雄雞。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又被稱為火雞節,人們會以吃火雞(和家雞是近親)為主要的慶祝方式。
說到這裡我和很多人一樣,一直疑惑:為何吃火雞會成為美國人慶祝感恩節的必備元素?
後來在圖書館讀到北美洲殖民地時期歷史時才找到答案。原來在英國移民建立北美洲殖民地初期,地理位置主要位於今天的新英格蘭地區,也就是美國本土的東北角。在當時,新英格蘭地區從海岸線開始到內陸地區,到處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其中生活著大量火雞。
新來到這裡的移民可以輕鬆地捕捉到大量火雞,作為生活中的肉食。但伴隨北美殖民地貿易的發展,新英格蘭原始森林的木材成為可以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出口商品,於是人們開始大規模地砍伐森林。同時在北美洲殖民地地區,毀林開荒的行為開始普遍出現,於是沒過多久,曾經茂密的原始森林便消失殆盡,失去了棲息地的火雞種群數量也迅速減少,以至於成為只有在感恩節才能夠見到的美食。
火雞體型要比家雞大,但肉質卻不如家雞鮮嫩,這是因為火雞本身屬於未經人馴化的野生動物,即使後來出現了一部分養殖的火雞,但與其培養改良火雞優良新品種,倒不如直接養家雞來的划算,所以除了一小部分人養殖火雞外,幾百年下來,火雞的品種和肉質變化不大。這也是為何很多沒吃過火雞的人,品嘗後都有些大失所望。
雞不僅可以提供肉食,還可以產蛋,同時與豬牛羊相比,雞的飼養成本和難度有要小很多,所以自古以來,雞就是最貼近底層老百姓生活的肉食。這也是為何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會說出:
我希望所有的農夫每個周末至少都能吃到一鍋燉雞。
不僅國王如此,到了近代,美國總統胡佛在競選總統時也曾向全體美國人保證:
每家鍋裡都會有隻雞。.
由此可見,與豬肉、牛肉和羊肉相比,似乎吃雞顯得更加接地氣,也更能打動老百姓。不過現如今,吃雞一詞已經被賦予了另一個與遊戲相關的含義,並且廣為流行,在聽到身邊的年輕人相約吃雞時,早已經沒有了古人對美味的那份追求和嚮往,時過境遷矣。
參考資料:
《家雞的祖先——紅原雞》韓聯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