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些風靡美國的中餐為什麼你從沒吃過?

2021-01-11 騰訊網

據中國烹飪協會2017年發布的《中國美食海外認知度調查》報告顯示,97.6%的美國民眾表示品嘗過中國美食。

在美國人最熟知的中國美食榜單中,春卷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榜首,與此同時「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兩道以中國人物命名的菜,卻讓大多數中國人感到費解。

然而,熱愛看美劇的人們應該記得,左宗棠雞在美劇中的確無處不在

它是《生活大爆炸》裡謝耳朵每周六必點的美食:

是《億萬》裡男主們的飯後談資:

甚至還是活了幾百年的吸血鬼們(《吸血鬼日記》)最愛的美食:

在現實生活中,左宗棠雞在美國的流行也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幾乎不亞於左宗棠將軍在中國的知名度,甚至可以說更勝一籌。

美國中餐界有這樣一句玩笑:「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國人就是左宗棠,因為每天大家都會點左宗棠雞」。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然而,為什麼這道橫掃美國的中餐我們卻絲毫不知?是誰將這道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帶到了美國,並讓它大放異彩

直到有位瘋狂熱愛左宗棠雞的吃貨導演Ian Cheney,帶著和我們一樣的好奇,跑遍美國、中國大陸和臺灣,才讓左宗棠雞廣受歡迎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隨著紀錄片的旅程,更多有關東西方飲食與文化交融的傳奇故事不斷被挖掘,我們看到了一個關於移民、唐人街奮鬥、適應與創新的宏大故事……

1

歷史上的19世紀50年代,由於淘金熱的興起,成群結隊的中國人開始湧入美國,這個群體也逐漸壯大。

早期到來的中國人以廣東人居多,他們從廣東坐船在舊金山抵埠,也就是歷史上最早的唐人街。當時的華埠,被美國人當作「驚險刺激」的場所,人們帶著「視察下層社會」的心情,穿梭於華人經營的鴉片店和聲色場所

圖片來源:Google

對美國人來說,面前這些留著辮子,用著筷子的東方人,無疑都是異教徒,並且他們生活墮落、骯髒不堪,還喜歡欺詐,又自私無情

很快,隨著美國淘金熱的加劇和華人的大量湧入,美國西部反華情緒不斷高漲。美國政府便以「中國人又危險又貧窮」為藉口驅逐中國人,甚至在1882年出臺《排華法案》,以法規的形式用暴力手段驅逐、迫害華人。

在《排華法案》施行期間,美國的暴徒在光天化日之下來到中國社區,燒殺搶掠,以致於經歷過這一切的華裔老人回憶時,都會說「這哪裡是排華,這就是在滅華」。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排華法案的出現,對已經生活在美國境內的華人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處處受到打壓的華人,不得不選擇洗衣、做飯這類職業,一方面不會對白人男性的工作造成威脅,同時也填補了美國女性走出家庭後留下的空白,以求在極端的種族歧視環境中生存下來。

由此,華人在美國的工作和生活也呈現出了明顯的聚居狀態,唐人街應運而生。到1940年,在美國的大中城市中,出現了40個唐人街。

然而在當時,即使華人抱團,也很難抵抗來自當地美國人的歧視與傷害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1940年從廣東來美國的梁先生,在密蘇裡州開了一家中餐館,但他很快就發現當地人對來到這裡的華人充滿偏見。

還沒等這家位於密蘇裡州的中餐館開張,就有人用炸藥炸毀它,玻璃的碎片從房子裡噴出來,飛了一地。人們聚集在餐廳外,高舉「滾回中國去」的牌子大聲抗議,甚至連官方也以「糾察」為名出現在餐廳外

點擊播放 GIF 0.0M

當年梁氏茶樓被炸毀的新聞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為了生存和被當地人接納,中餐館不斷根據美國人的喜好,改變食譜以適應當地人的口味。應運而生的美式中餐,仿佛是各地中國菜的大雜燴,被改良得更為清淡和濃稠

在口味上突出美國人偏愛的酸、甜、辣口感;在烹飪方式上,發掘更多油炸或爆炒類的菜餚。

甚至在店名的選擇上,也會迎合美國消費者的心理,挑選「中國龍」、「熊貓」、「中華花園」等等帶有濃烈東方元素的名稱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2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許多結合當地人口味的「美式中餐」應運而生。

其中有一道菜餚,經過近200年的不斷演化,幾乎成了美式中餐的代名詞,那就是:「雜碎(Chop Suey)」。

這裡所說的「雜碎」既不是罵人的髒話,也不是僅僅指肝、腸、肚、肺等動物內臟,而是一道什錦炒菜。

這道原本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充滿農家特色的菜餚,在後來的日子裡,竟深深影響了美國人對中式菜餚的看法……

坊間傳聞,1896年中國北洋大臣兼朝廷命官李鴻章出使美國,當時這位來自東方高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記者們的熱烈關注。

有天晚上,李鴻章在紐約的一次晚宴上,命廚師製作了一道「奇葩」菜品。

不久,《紐約晨報》在周日增刊中整版刊登了這件事,標題為「李鴻章的雞肉大廚在華爾道夫所做的奇怪菜餚」。

文章中甚至還標明了食物的種類:米飯、燕窩湯、油燜雜碎(即炒雜碎)、雞湯、豬肉香腸、魚翅湯等,這幾乎算是美國歷史上刊登最早的中式菜譜了。

這篇報導與報紙上關於各國與中國戰爭的報導一起,激發了美國人對中國以及中餐的好奇心。

不管當時身穿黃袍馬褂、年老體弱的李鴻章有沒有吃這道「雜碎」,但這則「李鴻章將雜碎引入美國」的傳說,卻自此流傳了下來

雖然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道以廣東話拼寫(Chop Suey)、看起來既軟又爛的褐色食物,既沒有風味也沒有特色。

但在上個世紀,「雜碎」的確成為了美國風靡一時的菜餚,一時間,無數帶有「雜碎」霓虹燈的中餐店鋪在美國開張。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據傳,20世紀初的紐約人至少每周去唐人街吃一兩次雜碎,它不僅食材多樣、價格便宜,在果腹的同時還帶有神秘的東方特色,帶給人一種深沉的滿足感

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先生也曾寫過《李鴻章雜燴》,並誇讚這道菜:「馳名國外,凡是在歐美的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

1929年作油畫《雜碎》,窗外也有醒目的「雜碎「霓虹燈

圖片來源:Google

3

雜碎的暢銷,很快讓同一區域的中餐館日益增多。

為了避免太多華人同胞相互競爭,同時逃脫西海岸因《排華法案》頻繁發生的迫害,許多中餐館老闆帶著「李鴻章雜碎」、「炸春卷」、「酸甜咕咾肉」等美食中餐的做法,陸續遷往中部及東海岸,也因此將中餐館帶到了美國的各個角落。

在谷歌地圖上搜索美國地區Chinese restaurant得到的結果

這些善於經營又吃苦耐勞的華人,過著「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日子。

對當時大多數的華人新移民來說,生活的重點甚至是生活唯一的內容,就是工作。

在華人看來「食物」是經濟運作中的必需品,開餐廳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在美國生存下去,也更有可能幫助他們走向成功

幸運的是,在美國成熟的市場經濟下,勤奮的確為在美華人帶來了回報。隨著華人餐廳遍地開花,即便是對亞洲人充滿歧視的白人,在吃到這些美式中餐時,也讚不絕口。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當新移民在抵達美國後,語言障礙常常成為他們融入美國社會的阻礙之一。

入行門檻極低的中餐館成為了他們融入美國的鑰匙,大多新移民初到美國時,都將在中餐館打工作為他們的第一份職業,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司徒美堂在當年初到舊金山時,也在一家「雜碎館」打工。

中餐館不僅成為了華人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更成為了無數華人傳承與祖先聯繫的紐帶與見證

伴隨著在美國各個城市不斷出現的華人餐廳,早期到來的華人以血緣為連接,建立類似「王氏協會」的宗親會。隨後出現的華人則依託省會為組織,建立諸如「潮汕同鄉會」、「福建聯誼會」、「溫州同鄉會」、「中山會館」的同鄉會。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在這些依靠家族關係、同鄉關係或人際網絡搭建的華人社群中,組織成員在異國他鄉彼此扶持,從租房、就業,到註冊、租賃、婚嫁都能獲得更多的資訊。

同時,組織還對成員進行登記,傳授燒菜做飯的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創業,如果有什麼菜品很受美國人的歡迎,這些信息就會很快在圈子內傳播

隨著美國政府在1943年撤銷了《排華法案》,更多的華人開始如涓涓細流般不斷湧入紐約,走向美國各地。中餐則繼續成為許多華人融入美國社會、贏得社會尊重、獲得文化認同的主要方式

圖片來源:新浪

1972年5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應周恩來邀請訪華,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國宴進行招待。

直到那時,美國人民才第一次得以在鏡頭上見到真正的中餐,也因此引爆了所有與中國有關的元素,並興起了中餐熱的潮流。用筷子吃中餐,成為了一種體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美國時尚

一時間大江南北,美式中餐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街頭巷尾。自此,美國迎來了飲食文化史上最為重大的一場變革

美國各地的中餐館的老闆們接到了無數電話,迫切地想知道能不能吃到尼克森訪華的同款國宴。

突然間所有中餐館門口都排起了長龍,美國人紛紛湧入當地的唐人街品嘗中餐,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左宗棠雞出現了

4

左宗棠雞的創始人是一位名叫彭長貴的湖南籍中國人,他從小跟著著名的湘菜名廚當學徒,憑著高超的廚藝成為了國民政府的御用廚師,可以說是中國做湖南美食最厲害的大師,被譽為「湘菜之神」。

圖片來源:Los Angeles Times

1949那年,年輕的彭長貴隨蔣介石政府,來到臺北擔任蔣介石的私廚,並負責公務宴請的烹飪。

有天深夜,蔣經國帶著隨從來到彭長貴的彭園餐廳吃飯,無奈當天已經準備打烊,各類高檔的食材都已用完,只剩一些雞腿可以使用。

於是,彭長貴就將剩下的雞肉去骨切丁、錘松油炸,並用西式醬料調味,臨時做出了一道新菜

上菜前,彭長貴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名將左宗棠將軍一生愛吃雞,還喜歡把雞肉炸得香酥鬆脆,每次帶兵打了勝仗都要烹雞犒勞三軍,於是靈機一動為新菜取名「左宗棠雞」。

圖片來源:Google

就在尼克森總統訪華後的第二年,彭長貴將他的彭園餐廳,從臺灣開到了美國紐約的曼哈頓東44號街,和他一起來到紐約的當然也有「左宗棠雞」的菜譜。

彭園餐廳在曼哈頓開張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在此招待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並為他點了一道「左宗棠雞」。沒想到基辛格一下子愛上了這道湖南美食,甚至常常自己跑去彭園餐廳點餐。

圖片來源:DailyMail

由於基辛格的特殊身份,每次在他前往彭園餐廳時,都需要出於安全考慮勞煩人力為他清場。於是國務卿的這一舉動,很快吸引了美國媒體的注意。

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下,左宗棠雞很快在美國家喻戶曉,並進入無數中餐館的菜單,演繹了各自的版本

從此,「左宗棠雞」便成為美國人最愛的中華料理之一。

作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歷史上的左宗棠將軍怎麼也不會想到,為了保護邊疆、抵抗外辱而徵伐一生的他,竟以這樣的方式,成為了風靡美國、最受歡迎的「中國男人」。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

無論「左宗棠雞」還是「李鴻章雜碎」

都無法被稱為中華美食之代表

但在所有美國人眼中,這兩道菜

已然代表了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家鄉味道」

作為一種因生存策略而創新的「左宗棠雞」

傳承著千千萬萬華人家庭與華人社區

在美國生存與維繫的中國印記

即便兩百年來美籍華裔的奮鬥史漸漸被淡忘

左宗棠雞卻將以它的方式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轉載請留言,違者必究,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小林君,精英說作者,用心碼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參考文獻:

https://107cine.com/m/mstream/4995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75885/

https://www.ted.com/talks/jennifer_8_lee_looks_for_general_tso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994000.html

相關焦點

  • 哲·食|美劇裡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東西?
    比如「謝耳朵」也吃過的「Kung Pao Chicken」(宮保雞丁)、「Spring Roll」(春卷)、「Orange Chicken」(陳皮雞),這些菜名,要麼十分怪異地一字一對地中譯英,要麼用字母拼讀方式書寫,但只要看到菜單上的中文名,大致知道是什麼東西,而且品嘗之後,也不會覺得味道距離傳統中國菜有多遠。
  • 國外流行的「十大中餐」,你吃過幾個?
    國外流行的中國菜 每日郵報在線收集了10道中國菜,這一系列美食原本被認為來自中國,然而中國人卻未曾聽說過這幾道菜。 1. 炸蟹角
  • 100歲「中餐女王」去世,美國人集體哀悼:再也吃不到這麼棒的中餐了!
    那麼江孫芸為什麼來到美國開飯館去了? 這件事,要從蔣介石開始說起。 曾拒做蔣家兒媳,後跑到美國開店 1920年,江孫芸出生於江蘇無錫,父親是一名鐵路工程師,因此他們家壓根就不差錢。
  • 紐約富婆來四川旅遊,吃過晚飯後,卻怒斥道:你們做的叫中餐?
    之所以選擇四川,是因為這位紐約小富婆在美國非常喜歡中國菜,聽說四川的美食種類繁多,又正宗地道,所以就來到了四川旅遊,想品味當地的美食。這位紐約小富婆一來到四川,就直奔當地的川菜館,然而,在吃過晚飯之後,這位紐約小富婆卻怒斥道:你們做的叫中餐?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這位美國美女在美國的時候,吃的中餐其實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中餐。
  • 幸運餅乾其實來自日本 關於美式中餐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美式中餐已經成為自己的美食,部分原因是「美國化」的中國經典菜餚,現在在美國被稱為「中國食品」的東西最早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年中最受歡迎的吃中國菜的日子 in the US is Christmas day. 在美國是聖誕節,像炸蟹角,炒雜碎和左宗棠雞這樣的菜單最初起源於美國。
  • 黃燜Jimmy飯終於進駐美國啦!哪些中餐牢牢霸佔美國人的胃?
    圖片來源:Tasty Chomps雖然廣大的中部地區還被陳皮雞、芝麻雞、左宗棠雞統治著,價格低廉的中式快餐深得老美的真愛,每天被銷售出去的中式快餐盒連起來可繞地球和月球一起好幾圈再之後,沒有吃過維吾爾菜的人,就不怎麼遭人待見了。然後,陝西的西安菜又聲名鵲起,還有其他的省份——太多了,我數不過來。的確是隨著來自中國各個地區的美食家和大廚們越來越多的來到了美國,在美國以紐約為首的大城市,都能吃到讓中國人都驚奇的家鄉美味。
  • 聖誕節美國人狂吃火雞,猶太人吃中國餐,日本人卻跑去吃KFC炸雞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裡提到,美國人一年大概能吃掉90億隻雞, 在聖誕節這天達到巔峰,火雞這種長相奇醜,身形巨大的雞是怎麼一步步走到美國人的餐桌上去的呢?一隻火雞怎麼走上美國人的餐桌?到維多利亞時期(公元1837—1901年),烤火雞這道菜才真正流行開來,正式成為英國全民熱愛的聖誕大餐,再慢慢發展成為美國人聖誕節上的經典食譜;從這一條時間線裡我們可以發現火雞從神獸到餐桌風物,經歷過美洲原住民馴化,再由西班牙和英國人帶到歐洲,再到美國人加入過節食譜的。在美國的猶太人愛吃左宗堂雞?
  • 日料很高級,中餐是外賣?外國人眼裡的中餐,像我們眼裡的肯德基
    作為美劇迷,相信你肯定也在各種美劇或電影中看到過裡面的角色拿著白色紙盒,吃裡面的炸雞塊,炸雞塊的外表還裹著一層亮晶晶的醬料,看起來讓人很有食慾。不過先別得意,你們發現了嗎,中餐在美劇中雖然出現頻次高,但總是以「外賣」的形式出現。
  • 全球最大中式快餐品牌,營收超麥當勞,中國網友想吃?出國才有!
    全球最大中式快餐品牌—熊貓餐廳,營收超麥當勞,有中國網友想吃,對不起,國內沒有,得出國才能吃到!這就尷尬了,畢竟是最大中式快餐品牌,而且據說營業收入都超過麥當來了,居然沒有在國內開一家?甚至該餐廳中的有些名菜在大陸都是沒有過,網友不淡定了。
  • 美國中餐之母江孫芸,拿餐飲界奧斯卡獎,卻說:我沒有發明什麼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一套相聲貫口《報菜名》,含了兩百多道咱老祖宗留下來的經典菜,如果按這菜單「急頭白臉地吃一頓」,也不過吃了中餐菜品的冰山一角。
  • 肯德基,專注中餐一百年
    但積稿量過多回不了家的上流君,只能望著便利店裡空空的貨架舉頭四望心茫然:不吃月餅,怎麼能叫過中秋呢?直到肝完稿的深夜,準備用肥宅快樂餐鞏固下流失過多的膽固醇時,才發現,山窮水盡疑無路,唯有K記月餅來。中式節日的儀式感,早被洋快餐品牌拉滿了。
  • 「熊貓快餐」悄悄入華,謝耳朵超愛的「陳皮雞」來了
    這家全球最大的中式連鎖快餐品牌,也曾宣稱「永不進駐中國,只賺外國人的錢」,如今悄悄入華,你會去吃嗎? 提起「熊貓餐廳」,你也許會很陌生。 但如果你是英美劇狂人,那在劇裡你多多少少看到過劇中人一起吃中國菜的場景,而那些中國菜的身影正是「熊貓餐廳」。
  • 「左宗棠雞」怎麼做?其實就是炸雞的另類做法,味道比炸雞更完美
    「左宗棠雞」怎麼做?其實就是炸雞的另類做法,味道比炸雞更完美我們常吃的菜譜中有很多菜的名稱都是根據發明創造的人的名字來命名的,比如宮保雞丁、左宗棠雞等。左宗堂雞這種雞肉的做法,其實跟我們現在吃的炸雞有很大的相似處。
  • 美版知乎問道:最讓你驚訝的中餐菜單裡邊是什麼?老外回答是亮點
    說起中餐與西餐之間是有非常大的區別,而之所以會造成這麼大的差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受到了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以及一些飲食文化上面的差異所造成的,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而飲食也是如此。比如在中餐當中就有很多是在西餐當中不會出現的食物所以很多的老外在頭一次吃都會覺得很驚訝。
  •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盤點中國的5大名雞!你吃過嗎?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盤點中國的5大名雞!你吃過嗎?人們常常用「雞鴨魚肉」來形容一頓飯菜的豐盛程度,而其中,「雞」被排在第一,由此可見雞肉對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有多麼重要。雞肉算得上是我們最常吃的一種葷菜了,而且由於雞肉的營養成分構成,使得大家在吃雞肉的時候,也不用太過考慮吃得太多會長胖的問題。中國這「5大名雞」,誰才是你心目中的「C位」!有你愛吃的嗎?
  • 中餐界的麥當勞,幹翻漢堡王,每年賺美國人130億
    有一家美國的中餐館,竟然幹成老美最喜歡的連鎖餐廳。這家餐館開遍了美國47個州,超過2000家連鎖店,每年總營收超20億美元,成為了全球最大中式連鎖快餐品牌!靠著幾道中國家常菜,不僅吃服美國人,開店速度甚至快過了漢堡王。
  • 外國人眼裡,咋什麼都能毀掉中餐?沒有味精的炒飯,莫的靈魂!
    在《醜陋的美食》第一季中,主持人將一群老外聚集起來,詢問他們對於吃了含有味精的中餐以後的感受,這些人分分鐘戲精上身,開始表演吃過味精以後是如何痛苦:隨後主持人向所有人分發了美國人最愛吃的膨化食品,這些人吃得津津有味,表示沒有任何不適。
  • 絕地求生為什麼叫吃雞 絕地求生吃雞由來介紹
    絕地求生為什麼叫吃雞當你獲得第一名的時候就會有一段臺詞出現:「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當玩家拿到第一的就會顯示「大吉大利,晚上吃雞!」,所以在絕地求生裡吃雞就代表拿第一的意思。   吃雞的來源出處   相信很多人沒拿過第一,所以不知道這個吃雞梗,更多的是從直播間們主播的口頭禪中聽來的。這段話的英文原版是「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
  • 美國中餐連鎖來中國開店?網友:梁靜茹給的勇氣嗎?你清醒一點
    中餐對於我們來說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存在,因為人嘛,總是要先吃飽才能想其他的事情,雖然吃飽了以後,我們可能更多的想的是怎麼樣才能吃好,所以才會有那麼豐富的菜譜出現。而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其實中餐也開始穿到了其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