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方面 童慶炳說:「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 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回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如果典型是 以單個形式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 是以整體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山水田園詩中的意象體系構成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而意境更是與山水 田園詩的審美異趣相吻合的。
陶淵明詩歌樸實明快,文氣暢達,在看似平淡散緩中形成 天然意境。在其作品中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 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生活;有「露疑無遊氛,天高肅景澈」;「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田園風光。這樣的意境猶如「逸 鶴任風,閒鷗忘海」,絕無一般士大夫的矯揉造作,事真、景真、 情真、意真。
平淡自然的藝術境界的創造源於他心靈與自然 的契合,源於他「任真」的人生態度。當真人與真境實現和諧 的統一時,平淡自然成了詩人創造的主要藝術境界之一。 謝靈運在景平元年初春,失意辭去水嘉太守歸家時寫就 《登池上樓》。詩的前半篇是發洩官場失意的牢騷,後幾句是 觸景傷情,抒發「歸歟」之嘆。中間部分,是描寫陽春景色。
詩人對景物觀察細緻,造境新奇,深寓哲理,給人以無窮情思。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句,一「生」、一「變」把冬去春來 景色的變化形象地寫出來。既有景色,又有變化,同時含蘊詩 人春光雖好而己不遇時的感慨寫景抒情達到高度融合,意境 清新,給人以大自然的美的真實感受。但是謝靈運山水詩,多 數詩篇都帶有玄言的尾巴,他詩中的景情和理的融合雕琢斧 鑿之感猶為凸兀,意境並不深遠。 王維詩中常以陶淵明自況,《後山詩話》也說:「右丞、蘇 州、皆學於陶,王得其自在。」足見陶淵明對他的影響。
陶淵 明、王維無一例外地都熱愛自然,都具有平和恬淡的心情,風 格都是渾然天成,毫無雕琢斧鑿之感,格調也都是高雅的。他 們的山水田園詩中都描寫田園風光和悠然自樂生活,而王維 晚年歸隱山林,參憚悟道,他對待山林有一種親切、信懶之感, 而不像謝靈運凌駕於山水之上,因而山水田園風光在王維筆 下呈現出一片寧靜。王維以禪入詩,使山水田園詩又呈現出 「空靈境界」,如《過香積寺》前六句所寫景色,清幽寧靜,和諧 冷清,絕無人間煙火味,這正是佛教禪宗追求的境界。
他引禪 詩,渾然天成,具有空靈美。而在《竹裡館》一詩中,詩人將輞 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與優雅清淡的禪寂生活結合起來描 繪,創造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不僅給入以「清幽絕俗」 的感受,而且使入感到,月夜幽林之景如此空明澄靜,彈琴長 嘯之人如此安閒自得,情景融為一體。 文學的話語蘊藉是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活動蘊含豐富 的意義生成可能性,是語調、句子、意象、音調等風格的複合體,也就是說,意象構成意境,意境蘊含意蘊。
縱觀謝靈運、陶 淵明、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意蘊不難看出,謝靈運寄情山水,吟 詠山光水秀來寄託他仕途失意而企羨道遙的情懷。而詩中話 語的生成與闡釋可能性卻很小。而陶淵明的田園詩,我們既 能品味出田園生活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也能體會出 農事勞動的希望與焦慮,悠然酒趣中深遠激憤的憂思……詩 中意蘊有無限豐富可供挖掘的潛能。
賞王維之詩,先窺其形, 再悟其意,初讀時詩中畫面歷歷在目,形象逼真,再讀可通其 心境,其言有盡而意無窮。 王維不僅從題材上完成了山水詩與田園詩的合流,更從 藝術上實現了兩大傳統流派的合併,使山水田園詩具有繪畫、 音樂的美感,清淡雅致的格調,衝淡脫俗的意境,形成了自己 獨特的風格,從而將山水田園詩推向新的高峰,對後世產生深 遠影響,正式宣布了陶淵明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