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殼將軍爬上黃土坡 上海「蟹寶寶」在陝北高原茁壯成長
成永旭(右一)在延安黃龍檢查大閘蟹生長情況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當來自沿海的大閘蟹爬上陝北的黃土坡,會不會水土不服呢?在延安市黃龍縣,上海的「蟹寶寶」在這座陝北高原的小縣城裡落了戶,不僅長得身強體壯,還把全國河蟹大賽「金蟹獎」的獎盃帶回了新家。
乾旱少雨的黃土坡上,這些「蟹寶寶」是如何成長的呢?
陝西「葉肺」建新家
黃龍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南端,處於陝北黃土高原和渭北旱塬的過渡地帶,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連續多年的退耕還林、綠化造林,黃龍的林草覆蓋率達到了92%,森林覆蓋率87%。這也讓黃龍縣有了陝西「葉肺」之稱。
在引進大閘蟹之前,黃龍的百姓靠種植玉米、養雞鴨為生,不僅致富無門,連脫貧也是老大難。2013年,上海海洋大學的教授正在研究把大閘蟹引入內陸的課題,恰巧遇上了積極尋求旅遊突破發展的黃龍縣縣委書記任高飛,雙方一拍即合。當年,經過專家教授的實地考察,黃龍依靠水源豐富、氣候適宜成為了「蟹寶寶」的新家。
黃龍山景區 來源/黃龍縣人民政府官網
「蟹寶寶」剛來黃龍,「監護人」的落實便是第一個難題。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既對養蟹充滿了好奇,又不敢接這個「燙手山芋」。但隨著當地政府投資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提供飼料,聯繫上海海洋大學派出教授前來指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心動。2014年中秋節前,大閘蟹試養喜獲成功。黃龍百姓這下安了心,不少人成了大閘蟹養殖戶。
2015年年初,黃龍縣政府副縣長黃利榮帶領部分鄉鎮和部門的負責人,組團前往上海海洋大學進行為期四天的實地考察學習,籤訂了關於發展大閘蟹養殖項目的水產養殖科技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上海海洋大學在蟹苗供應、技術支持和項目扶持等方面提供專家支援和技術服務,並逐步將黃龍縣發展為其校外大閘蟹養殖的教學實驗基地和人才培訓基地。
螃蟹養殖帶出脫貧路
如今的黃龍縣大閘蟹,已遠近聞名,個個青殼白肚,黃毛金爪,個大肉鮮。周邊縣區還流行著這麼一句話——「走,去黃龍吃大閘蟹去。」
這幾日,隆冬時節的黃龍,大閘蟹卻賣得火熱。目前,黃龍全縣年生產商品蟹12萬隻左右,產值超過600萬元。「我們在黃龍指導養殖的大閘蟹,品質好。它的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較高,增加了它的可食性,味道更甘甜。」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成永旭告訴記者。
陝北高原上的人們,不僅吃上了自家門口的大閘蟹,還借著大閘蟹一舉脫貧。據成永旭介紹,為了更好地推動大閘蟹的發展,黃龍大閘蟹已經註冊了品牌,還憑藉養殖大閘蟹走上了一條特色養殖促旅遊、特色養殖助力脫貧的道路。「大閘蟹在陝西很受歡迎,在我們指導下的養殖戶,一畝純收入5000元還是很輕鬆的。」雖然黃龍大閘蟹取得了成功,但成永旭表示,當地將因地制宜,把大閘蟹養殖作為特色產業發展,「計劃養殖上限是500畝左右,這個量對生態平衡也有益。」
「我們還和當地『結對子』,校地之間加強合作。我每年都會和研究生一起到黃龍蹲點,就水草養護、投餌餵料等細節給出建議,不斷提升那兒大閘蟹的品質。」成永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