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義大利巴洛克美術
在16世紀,歐洲各地對教會產生了懷疑,認為原始的基督教清貧素樸的精神已被扭曲,以梵蒂岡為中心的教會大權在握,成為爭逐權力與財富的利益集團,各地紛紛發生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
同時,民間的理性知識抬頭。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學家對字宙天體的研究,鬆動瓦解了教會「創世記」的神學系統。
新航線的發現,使冒險家以航行來證明地球是一球體,也帶動了地理大發現。
整個17世紀,舊有的教會勢力,努力維護鞏固自身的利益,發動反宗教改革;而另一方面,民間的理性思考與質疑的精神,開始建立新的美學思維方向。
多元價值在新舊交替衝突的年代同時存在,在建築、雕刻、城市景觀規劃、繪畫上發生了全面的質變。
這個貫穿17世紀,甚至延續到18世紀的歐洲美術運動被稱為「巴洛克」。
「巴洛克」原意指一種變形的珍珠。「巴洛克」 似乎特別喜好繁複的裝飾,喜好金色的華麗,喜好扭曲多變的纏繞線條,不喜歡單調平板的水平垂直,追求強烈的律動感,善於營造堆砌之美,常常使人目眩,眼花繚亂。
「巴洛克」的確是新舊衝突的拉鋸戰中的時代產物。
但是,「巴洛克」 這名稱,通用於全歐洲,卻在每一個地區產生了不同的巴洛克形式。
《聖特雷莎的狂喜》 貝尼尼 大理石 公元1645-1652年 羅馬聖瑪利亞教堂
《四河噴泉 恆河》 貝尼尼 大理石 公元1651年 羅馬納沃那廣場
《聖彼得教堂天蓋》 貝尼尼 大理石、木材 公元1624-1633年 梵蒂岡聖彼得堡教堂
《大衛》 貝尼尼 大理石 公元623-1624年 羅馬波格塞美術館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此欄目持續分享
生活、藝術、美學
喜歡的朋友關注我哦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聲明外,推送內容圖片及音頻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