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是城市之本。近年來,銀川在黃河流經領域顯現出河湖密布的綠洲生態特徵。
銀川作為西北三面環沙中的一片綠洲,在城市建設中堅定不移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改善環境,保護溼地,以此來增強城市生態抵抗能力和城市生態免疫力,從而構建水資源環境良好的存續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現有水資源環境功能,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以水為重以民為本
近年來,銀川市堅持降汙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五項共治,協同推進水環境治理。既擴投資又促轉型,既優環境更惠民生,並通過西線供水工程等項目適時解決了一些「老大難」問題,切實保障了居民飲用水安全。
「以水為重,以民為本。」談及銀川市的惠民西線供水大工程,家住銀川市北郊的居民王建華說,感覺也就一年多的工夫,徹底解決了用水高峰期停水的煩惱,還用上了優質的黃河水,生活的幸福指數又增加了。西線供水工程的建設、輸送,惠及三區兩縣180萬人口供水,解決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用水的窘境,更是讓銀川市民喝的水、用的水以及景觀水域的水質全面提升。
銀川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地下水為單一水源的首府城市,西線供水工程完成了從抽取地下水到引取黃河水的轉型,如今銀川實現了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的雙重水源,使居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要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就要徹底截汙治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現如今,我市一改過去黑臭水體舊貌,使其變成宜居宜遊的生態景觀。
位於西夏區的陳家圈溝,曾給人的印象就是一條臭水溝,但現如今的陳家圈溝已是今非昔比。「環境一下子就變好了,以前的臭水溝變成了景觀帶。」陳家圈溝附近生活的一名何姓市民深有感觸地說,治理效果是實實在在,看得到的。西夏區陳家圈溝這處黑臭水體的治理變化只是銀川市開展「黑臭水體」的一個縮影。
近三年來,銀川市採取截汙納管、清淤疏浚、垃圾清理、溝體砌護、水生植物種植等多種治理手段來「控源截汙」。2017年底,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基本完工,西大溝、陳家圈溝兩條黑臭水體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基礎上,納入銀川市西北區域防洪排澇及湖庫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2018年,銀川市重點開展溝體水質提升達標考核,對已完成整治任務的黑臭水體進行為期半年的溝體斷面水質監測,全面消除9條黑臭水體。生態環境部和住建部通報銀川市為100%全部完成整治任務的9個城市之一。
2019年銀川市入選國家第三批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充分發揮「河長」在溝體長效管控中的重要作用,統籌完善「廠—網—河」一體化運營管理機制,實行「一溝一策、責任到人」的常態化管理模式和全流域、全過程的治理整治模式,不斷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
政策惠民,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遵循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銀川市實施擴湖增容、退田(塘)還湖、河湖連通、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修復、溼地管理等項目建設。
全市現有典農河、排水溝道66條1000公裡,100畝以上的湖泊128個;已建成鳴翠湖、閱海、黃沙古渡、寶湖4處國家級溼地公園;鶴泉湖國家級溼地公園試點及6處自治區級溼地公園、3處溼地保護小區、8處市級溼地公園;三區溼地率達到10.65%,三區溼地保護率達到78.5%。自2002年以來,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的空氣溼度從30%提高到如今的50%。
銀川也已成為中國西部以及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重要的遷徙路線和棲息繁殖地,棲息著239種野生鳥類,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生態立城」戰略成效凸顯,先後獲得國際溼地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十大新天府」等多個榮譽稱號。
「近年來,銀川市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聚焦黃河流域水汙染治理,堅持保清水和治汙水並重的治理思路,持續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實施水系開挖建設、湖泊擴整連通、溼地修復保護,使銀川市民感受到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銀川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杰說。
記者 寇莉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