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和丁真都是近期的現象級網紅。馬保國是被打翻在地的「武術大師」,在以一種負面的形象走紅後,他看到其中的商業價值,宣布進軍影視界……丁真則是被人發現的理塘少年,騎著馬,無憂無慮地疾馳在山地間。他被拍成視頻發在網上,瞬間擁有萬千粉絲。
單純把網友圍繞馬保國製作視頻看作是「審醜」,可能並沒有抓住要領。馬保國以及徹底淪為笑柄的「武林」,其實是一種虛無。當人們在嘲笑他的時候,其中也有對過度消費文化的厭倦。
丁真則是馬保國的反面。他被塑造的形象表現了純粹的美好。對都市人來說,丁真是透明、純淨的,卻又是堅硬、難以消化的,人們在他面前,感到了對「複雜」的某種慚愧。人們對他的態度是矛盾的,儘管丁真已經20歲,媒體還是稱他為「孩子」「少年」,人們一邊炒作,一邊呼籲保護他;一邊想著如何開發「丁真」的商業價值,一邊呼籲不要打擾他的生活。最後,把這麼一個單純的「少年」送到縣裡的企業,大家也一起讚美這是最好的安排。
何以發生這種現象?這也許是因為在現代商業社會,已經很難出現一個像丁真這般年紀卻還有如此純潔目光的人了。丁真到成都參加一個商業活動,結果因為「不適應成都的氣候」,早早回到理塘縣去了……丁真不適應成都的氣候,這想必不只是自然氣候,更有讓人感到壓迫的都市性,這些我們早已習慣的商業社會現象,卻給丁真造成了某種驚嚇。
在理塘,像丁真這樣長相的青年一定有很多,但是,如果哪個公司想再接著推出另一個,一定不會再紅了。因為現代人如此這般的心動,註定有且只能有一次。丁真不只是那個在理塘藍天白雲下騎馬的少年,也是一個人們創造的形象。真正的創造只能有一次,接下來模仿他的,只能算是「複製」。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這個形象是否被「商業化」。儘管各大平臺拉上丁真,為他開帳號,但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一種商業考慮。丁真發出第一條微博,就擁有很多粉絲。但是,所有平臺都應該知道,人們關注他,恰恰是因為他是商業化的反面。他的出現,其實代表著人們的某種反思:網際網路上的商業化,是否已經過頭了?
丁真的「新單位」、當地文旅負責人說丁真暫時不接商業活動,贏得了所有人讚譽。人們希望丁真能成為某種例外:能不能有不被商業化的「流量」?人們的目光和美本身,是否可以不必變現?人們當然也希望丁真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通俗一點說,也希望他能夠有錢,但是他打動人心的那種美的力量,是否能夠保持?
人們發現丁真,也就是「捕獲」了他。這是一個悖論。當人們想了解他,把他納入一個體系(網紅)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消滅他」。當下,可能是丁真最具魅力和「價值」的時候。隨著他熟練掌握城市的商業語言系統,當他再到成都,安心地吃火鍋、看熊貓、到KTV玩耍的時候,那個單純的丁真還能存在嗎?對我們而言,在丁真闖入商業社會的一瞬,也就是此刻,可能正是我們反思商業文化的機會。
(作者:張豐,系作家)
責編:吳正丹
31928501,.如此動人的丁真為何只能有一個,.2020-12-01 13:15:25,.204064,.吳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