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代的訓練理念和體系已經廣為傳播,但很多人對核心訓練依然存在一些誤區,包括對核心功能的理解不到位,訓練方法落後等。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糾正一些不合理,不是為了講多麼高深的理論,難的我也不懂。有很多公眾號,健身,體能,康復等領域,都曾經論述過核心訓練及其原理。但很遺憾,這種不合理似乎並沒有很大改善。至少在健身房,在基層運動隊的訓練中,仍然廣泛存在。
本文內容是整合了已有的資料。文中部分內容可以查閱相關書籍、文獻、網際網路資源等,以獲取更詳細的信息。
~
你還在做這些鬼東西嗎?
這些動作除了加快腰椎報廢的速度以外,真沒什麼卵用。既不符合解剖,也不具有功能性。
一、核心區的構成
核心不等於腹肌。廣義的核心區應該是去掉上肢和下肢以後,剩下的整個骨盆、脊柱和肩胛帶,及其周圍的肌肉所形成的一個整體,都是核心區。但很多時候我們討論的核心區是指腰腹部。
二、核心穩定的機制——腹內壓
核心的穩定其實並不完全是由肌肉完成的。一個很重要的機制是腹內壓。上部橫膈膜(膈肌)、下部盆底肌群、四周腰腹部肌肉,以及胸腰筋膜等,共同組成了一個牢固堅實的氣囊。
當膈肌收縮,腹內壓會增大,為脊柱提供穩定性,並且分攤部分壓力。這在進行大負荷抗阻訓練時十分重要,如舉重、深蹲等。膈肌和盆底肌應當處於平行的位置。若不對位,如因骨盆前傾,會降低穩定性。
我們可以想像一瓶罐裝飲料。
當我們沒有開封的時候,你肯定捏不動它。但是一旦你打開,喝完,你可以輕易把瓶子捏成任何形狀。
但是腹內壓也不是萬無一失。如果我們的肌肉比較薄弱,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壓力,雖然不會爆炸,但也會出問題,比如疝氣。所以我們還是要強化我們核心區的肌肉力量。
三、脊柱的解剖結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腰椎本身是不適合活動的。逐個關節理論也表明腰椎是穩定關節。
腰椎旋轉的角度只有5°左右。實際上,我們所謂的旋轉主要是由髖關節和胸椎提供的,腰椎主要起穩定作用。
四、核心區的功能
所以,基於解剖和腹內壓的力學機制,核心區的功能應當是穩定和力量傳遞。穩定表現在抗屈伸、抗側屈和抗旋轉,力量傳遞是下肢與上肢之間的橋梁,對於運動表現至關重要,例如投擲類項目,力量起於下肢,通過核心區傳導,最終在上肢做最後的強化。
五、核心力量訓練
基於功能,核心力量訓練應當以穩定性為主,進行抗屈伸、抗側屈和抗旋轉的訓練。在穩定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可以做一些爆發力練習,如拋砸藥球。但要注意的是,仍然要保證核心的穩定和力量傳遞的功能。
核心力量的訓練,第一步就是建立呼吸模式。第二步是學會穩定。如果連最基本的平板支撐都做不好,那就別玩那些華麗的動作了,好好練基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