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專制君主:思想領域的統治和知識精英的附屬

2020-12-12 大國歷史觀

引言

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和乾隆(1736~1795年)等一代偉大的盛世明君,表現出了一種隨機應變的意識和開闊的思想,總之是一種使其特別名副其實地堪稱「開明專制君主」的睿智。他們的執政從17世紀末起,一直持續到1775年左右,期間其所作所為顯得好像是對「理學」倫理和唯理主義哲學的一種具體運用。

從清軍於1644年攻陷北京,到剷除吳三桂在西南地區創建的區域性政權,經過了四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一時期完全以對中國北方的入侵、發動剿滅南明的戰爭、由海盜造成的困難以及南方省份的獨立分裂為標誌。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部分,從一開始就拒絕與入侵者合作,他們自己隱蔽了起來並轉入地下,並且還掩飾了其危險的思想。但隨著曾經經歷過明朝最後幾位君主執政期,和對大清政權抵抗期的幾代人的消失,清廷對政權重新控制的做法非常明顯地生效了。新國主沒有作出多大變化,便沿襲了王朝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以系統的方式促進了他們自己的第一流精英人物的出現,從而確保了對所有要害權力職位的控制。他們很快就理解到,自己不可避免地要贏得舊統治階級的支持,並同時發展一種歸附新王朝的思想。

▲朝堂上的臣子

1656年重開科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恢復向帝國提供年輕而又忠於新政權的官吏的規範準則,同時也將文士階級的全部活動,都引向了進入獲得榮譽和社會權威的這條唯一道路。在使明朝時期的舊統治階級,與他們的政權密切地結合起來時,開明的專制君主實現了他們最珍視的願望。消除了懷疑的氣氛,以及在中央政權與地方官吏(已亡王朝曾深受其害)之間的嚴重分離。

人們在清代,再也發現不了與過去在1615~1627年間,那種以閹黨為一方和以東林黨為另一方的嚴重對峙相類似的殘酷衝突了。完全相反,皇權與漢族文化精英之間,在漢一滿王朝的絕大部分時間內,都呈現出了一派友好相處的盛景。漢族人與滿族人之間的對立衝突,於18世紀期間傾向於緩和;只是由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之間,政治和社會危機又使這種對立重新激化了。

▲滿族姑娘和漢族姑娘

此外,自17世紀末葉開始的清政府的寬容態度,導致了清政府對在平靜的農村減輕農民階級負擔的關注和對於國家官吏的優惠待遇等。這一切都使新王朝顯得最為符合文化界的觀念,這種觀念又最為接近像《孟子》那樣正統的著作中的人道和宗法理想。康熙時代的官吏們的豐厚俸祿,遏制了腐化,而雍正皇帝(1723~1735年)甚至還確立了一種數額巨大的俸祿補充-養廉費,其目的在於「維持廉潔」。

但還有更多的情況。康熙及其繼任者成了經典研究和漢族文化的保護者,對漢族文化界採取了一種政策,類似於他們為贏得蒙古和西域佛教化民族贊成其事業曾採納的那種政策。他們希望表現得既如同是中原文化的虔誠信徒,又如同是喇嘛教的最佳保護者。康熙大帝曾耗巨資親自巡視長江下遊城市,那裡是中國文化界的中心。康熙六下江南(南巡),分別為1684、1689、1699、1703、1705和1707年。乾隆於1751、1757、1762、1765、1780和1784年又循舊制數下江南。除了表面討好奉承,以及不可告人的秘密政治意圖之外,在某些完全被漢族文化折服的君主們身上,對漢文化也有某種真正的同情。

▲收藏於故宮的《康熙南巡圖》

作為對科學頗感興趣者、優秀的數學家、精巧機械師的康熙皇帝,與後來的乾隆帝一樣,也多少通些詩詞歌賦並工於書法。正是由這兩位皇帝主持了出版叢書的偉大事業(編修《明史》、編纂書畫目錄、字典、唐詩全集……尤其是於1722-1782年間完成的漢文著作的大型文集),它最恰當地說明了這些開明君主,對於中國的巨大文化寶藏的興趣。這些應官方要求而編纂的著作,使大批文人都有了用武之地,從而為他們在多年間解除了衣食生計之憂。此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文士顯示其才能和無窮知識的機會,同時它還具有另外一種功能,即消除了17世紀恰恰出自那個社會階層的大清政權最堅定的反對者。

政治風俗的相對溫和性、由皇帝本人和清朝貴族們採用中原文化、清帝國向外的開拓,以及國內和平安定和全面繁榮,這一切都應該有助於平息那些最不妥協的愛國主義者們的憤恨情緒。但是,如果人們僅限於強調指出18世紀三代偉大皇帝之政策的宗法制度,那只能對中國文化精英們的地位產生一種錯誤的和不完整的理解。

▲康熙皇帝劇照

這種宗法制度(父權制)實際上只是其本質為專制王權觀念的另一面。如果說滿族人沒有反對派,那並不完全是由於中國社會在其整體上,並以全面的方式滿足了這種社會制度及其生活條件,也是由於反對派受到了無情的追捕。大清皇帝們希望每個臣民都畢恭畢敬地服從他們的權力,對他們個人保持長久的忠誠。他們把藉助於「理學」正統在所有社會階層中的傳播,而在全國各地建立一種符合倫理範疇的政權,視為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

學校一直分散到農村的現實,又使得這種道德灌輸變得更輕而易舉。他們尤其感到該王朝的異族血統,可能會對其合法性提出疑問。這樣一來,官方倫理的重點,就被置於權威原則和服從美德之上了。這種專制帝國與從明王朝創建以來取得的發展相聯繫的進化過程,均可追溯得更為久遠。但如果說曾經有過一個「儒學」帝國(把倫理正統與政治制度聯繫起來的關係,在其中很明顯地出現了)的話,那確實就是大清帝國。強行建立倫理範圍內的統治,並同時使其權力合法的願望,在18世紀的三位皇帝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雍正修訂並增補了其前任於1681年頒布的《聖諭》,他強迫人們公開念誦它,甚至還要求任何應試的舉子,都要閱讀他為了使大清政權合法化,而親自御製的一部著作《大義覺迷錄》(1730年)。

▲雍正皇帝劇照

早在康熙在位年間,便出現了一種抵制非正統著作和腐化性質的小說的傾向,這些著作於1687年被列為禁書。1714年,審查制度變得更為嚴厲了。在乾隆執政年間,所有那些於其中批評了「胡人」或「夷族人」(哪怕是以暗示、含蓄的方式)的古今著作,所有那些其靈感啟發之源不太正統的作品,都被系統地搜羅一盡,遭到審查或毀壞。

▲乾隆皇帝劇照

1774~1789年間那次臭名昭著的「文字獄」,由於編纂巨型漢文叢書(編纂巨型叢書或類書,成了乾隆年間的最大榮耀之一)的工作,而更趨惡化,甚至直到叢書編纂工作完成之後還在繼續「文字獄」。這種制度不限於只去審查和破壞可能會對倫理秩序造成玷汙的著作,還迫害作家及其親近者。這些令人厭惡的專制行為(歸化了基督教的滿族王公,在雍正期間也成了類似迫害的受害者)是一種政治制度的顯示器。

結語

如果說大清政權最經常地是表現得充滿溫良,那是因為它堅持傳播一種服從和歸附的思想。之所以如此,那是由於它使倫理道德秩序,變成了其勢力得以穩定的基礎了。

相關焦點

  • 清朝初期開明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
    文化精英們歸附了新政權,開明專制君主們似乎清楚地證明了,君主專制制度和社會傳統的美德,而這一切恰恰是17世紀哲學家們攻擊的目標。世人正是在他們的統治時期,才目擊了專制帝國和倫理正統之最後和最輝煌的一次發展高潮,這次高潮後來證明是中國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但它也受到了歷史因素的促進。
  • 批判「君為臣綱」唯心主義理學,而導致的反對君主專制思想
    引言明清之際,黃宗羲從政治思想上針對唯心主義理學的「君為臣綱」這一核心,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表現了強烈的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把反理學鬥爭推向新的高潮。他的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對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過一定的積極的影響;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也利用了他這一思想,當時的維新派曾印刻《明夷待訪錄》,作為宣傳的工具。黃宗羲思想的傑出貢獻在於他對君主專制的批判。首先,他揭露和痛斥君主專制制度已成為「天下之大害」。他說:「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 君主專制下的「反叛者」,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直指封建弊端
    特別是在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上,除了推行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和思想之外,對於中央和地方的教學機構把控也非常嚴格。這種教育為封建統治者壟斷的局面,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基層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是教育的分化依然十分嚴重。
  • 「君主專制、王權神化、經濟壟斷」,馬其頓王朝「東方化」特點顯著
    託勒密時期的埃及中的央集權君主專制統治在將埃及納入到版圖之前,馬其頓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國王,雖然王國內點土地都歸國王一人所有,但國王的權力並非是不受約束的而當馬其頓入主埃及後,埃及君主專制統治的統治方式,則為解決國王沒有實質性權利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方案。馬其頓王朝在統一了埃及後,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埃及的君主專制統治制度,且比起埃及的君主專制更為專權,中央集權更為嚴重。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承而不同:西漢初年政權架構承襲秦朝,武帝時期君主專制達到最盛
    雖說「漢承秦制」,但秦漢兩朝還是有諸多不同的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的開始,秦朝和漢朝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兩個王朝。一方面是因為秦漢,作為中國封建君主時代的開端,無論是在君主專制體制的構建,還是統一多民族政權的發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啟後作用。
  • 阿斯加德和瓦坎達很發達,為何還實行「君主專制」?原因在這!
    同樣的,在漫威宇宙中其實阿斯加德和瓦坎達這類具備「傳統」和「科幻」的2種不同元素的設定下展現出來的風格,其實用單純的「落後」制度來形容其實是不合適的。君主制度,不一定就是落後!而在極度先進的科幻題材代表下,使用類似「君主專制」這類的形態元素其實並在少數,典型的就好比《木星上行》、《撕裂的末日》等等這類的科幻題材作品,其實都是在科幻的外表下,使用了類似的「君主專制」的元素。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亨利八世,一個潛在的專制君主
    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法國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軍事和外交力量,成為了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其國王也成為君主的樣板,承載著絕對君主制的新願景,並且主宰了一個法國文化傳承的黃金時代。在同一年,1660年,查理二世結束了流亡生涯,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首先,君主制從一場甚至比投石黨運動更重大的政治危機中存活下來,但是其結果卻和法國迥然不同。
  • 2020軍隊文職歷史學專業知識:簡談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下面是寧夏華圖整理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希望對大家複習歷史知識有所幫助。   一、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與起源   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佛羅倫斯,正在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了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他們提倡人文主義精神。
  • 【論文】 侯旭東|中國古代專制主義說的知識考古
    誠如論者所概括的:專制政體很明顯的,從一開始就是歐洲人用來理解亞洲政府和習俗所用的概念:一般總認為,歐洲人生來就是自由的,而東方人卻是有天生的奴性。因而專制政體常常是用來認定,解釋或者指責奴隸制度,對外徵服,以及殖民或帝國統治。
  • 至今統治荷蘭的朝代——奧倫治拿騷王朝歷代君主,連續三代是女王
    荷蘭是位於歐洲西部的國家,正式國號尼德蘭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至今統治荷蘭的朝代是奧倫治拿騷王朝,公元1815年法蘭西帝國滅亡前夕,荷蘭奧倫治拿騷家族的威廉一世在反法同盟的支持下,使荷蘭脫離法國而恢復獨立,定國號尼德蘭王國,從此奧倫治拿騷王朝統治荷蘭直到今天,已經延續7代君主,圖為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王宮
  • 面臨陷入殖民漩渦之險,日本何以打破禁錮步入「文化開明」之路?
    在他們這種,由於經商等行業,接觸到了海外的科學知識,以及當中一些從政人士積累了政治經驗。為了改變生存困苦的現狀,他們逐漸聯合在一起,希望從改革中獲得新生。這些中下級武士也成了一股慢慢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尊王攘夷運動的嘗試一股新興的改革勢力興起,接受外國先進思想以及近代科學技術知識的中下級武士紛紛號召改革。
  • 英國獨立派專制究竟能撐多久?
    不過雖然獨立派利用種種極端手段幫助自己初步穩定了統治和英國政局,但是這些暴力行為也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社會影響,即在當時的英國充滿了白色恐怖氛圍。這種氛圍的出現充分證明,獨立派所建立起的統治絕不是人們盼望已久的民主與自由社會,相反在失去封建專制統治和壓迫的英國廣大民眾,在此時卻又要遭受大資產階級和軍閥的暴力統治。
  • 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吶喊,統治奧地利253年,傳承10位君主
    神聖羅馬帝國自建立伊始,就分封了周邊很多王國和公國,其中一個是奧地利公國,先後有多個朝代統治過這個公國,其國家元首是奧地利大公,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就是沒有統治過奧地利公國。 利奧波德一世之後,統治奧地利的皇帝是約瑟夫一世、查理六世、瑪麗婭一世、約瑟夫二世、利奧波德二世、弗朗茨二世、斐迪南一世、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卡爾一世。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0位君主。
  • 薩克森大公國:君主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的德意志邦國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通稱薩克森大公國)是德意志中部的一個重要邦國,既親近普魯士,也是德意志的藝術文化中心,首任君主曾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
  • 實權已經握實,只差名義到位,17世紀的英國即將走向獨裁統治
    在所謂的英吉利共和國時期,真正的民主與和平其實也並沒有實現多久,在基本完成廢除傳統的封建君主專制之後,兩大革命黨派,即平等派和獨立派之間的矛盾開始公開化,並不斷走向激化。可是在當時民主、革命思想已經廣為流傳,並且在廣大英國中下層民眾的心理上打下深深烙印的社會,想要光明正大地建立起這種專制統治,獨立派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在克倫威爾及其支持者的策劃下,獨立派統治的英國政府開始了一步步建立起絕對軍政獨裁專制統治的準備。
  • 講座|俄羅斯的帝國夢:在權力網絡和知識網絡中浮沉
    比如1238-1480年,來自東方的蒙古韃靼人建立的金帳汗國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建立了統治,並持續了240餘年。但最終金帳汗國還是瓦解,而俄羅斯人獲得了民族獨立。這是因為金帳汗國可以把權力網絡的力量發揮到極致,但缺少「軟實力」,即缺少知識網絡的支撐。金帳汗國沒有發展帝國的意識和能讓被統治民族接受的思想,最終因此土崩瓦解。知識網絡中包括如下要素:第一,支撐和服務於權力網絡的帝國理論和官方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