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漢承秦制」,但秦漢兩朝還是有諸多不同的
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的開始,秦朝和漢朝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兩個王朝。
一方面是因為秦漢,作為中國封建君主時代的開端,無論是在君主專制體制的構建,還是統一多民族政權的發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啟後作用。
其基本上奠定今後中原王朝統治和建立的核心地區,並且這種對於疆域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清朝的滅亡,即便在今天也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秦漢政權雖然一直都被放在一起來說,但是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秦朝和漢朝其實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眾所周知秦漢被放在一起討論,無非就是秦朝統治的時間太短了,因此似乎不值得作為一個單獨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分析。
而且劉邦成功建立西漢政權之後,在其早期的政權組織機構和統治方式上,大多數都是採用了秦朝的模式,這就是我們說的"漢承秦制"。
正是因為秦朝的統治時間短暫,再加上其所具備的政治特點,似乎都被西漢所繼承,因此秦漢就經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個時代,被當做一個體系來進行研究。
但是我們還是要清楚,秦朝和漢朝,起碼和西漢還是有一定不同的,畢竟西漢仿照秦朝建制,主要是因為政權建立初期穩定政局、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而當這種需要被滿足之後,西漢中央政府必然也要做出適時改變了。
漢武帝去世之後,強盛的西漢迅速衰落
從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成功建立西漢政權,到公元8年王莽篡奪西漢領導權西漢覆滅,西漢王朝的統治維持了210年。
從國祚來看,西漢已經實屬不短,特別是秦朝僅僅二世而亡,更加凸顯了西漢王朝國祚之長,即便放到整個中國古代封建歷史時期,西漢的國祚起碼也是數一數二的。
而西漢國祚如此之長,政局如此之穩定,及其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的地位如此之高,其實和漢武帝及前幾位皇帝的苦心孤詣經營,有著直接關係。
劉邦建立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朝末期農民大起義和劉邦、項羽兩大勢力的反秦戰爭之後,整個社會百廢待興,本來在秦始皇時期社會矛盾就已經頗為嚴重之時,更是令社會經濟出現了嚴重倒退。
這對於西漢這個新興政權來說,只能夠養精蓄銳,休養生息,這也是漢武帝前面幾位皇帝的重要施政方針。
而且西漢建立之後,北方匈奴勢力虎視眈眈,他們時刻關注著中原地區的動向,並且趁著西漢政權立足未穩之際瘋狂發動入侵,騷擾西漢北方邊境地區,給當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對此西漢統治者只得委曲求全,以和親的方式與匈奴交好,換取外部環境的穩定和和平,以便為恢復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最為基本的客觀條件。
而隨著"文景之治"後西漢國力的恢復以及上升,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完全具備了反擊匈奴的勢力,當然漢武帝也是這麼做的,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漢匈戰爭,直接將不可一世的匈奴勢力打得解體。
漢武帝時期的大漢實力毋庸置疑,那麼在漢武帝之後為何西漢的國力會衰落地如此之快呢?
漢武帝去世百年之後,西漢政權便土崩瓦解了,而這種危機在昭宣時期,特別是漢宣帝之時就已經凸顯了。
"昭宣中興"雖然存在,但不可能再次出現武帝時期的盛世局面了
漢武帝執政時期的大規模改革,這也是繼秦朝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建立之後的又一次改革,具備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漢武帝在位期間,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相較於西漢前期來說,基本上都是換了一個樣子,這取決於當時西漢的綜合國力強弱,國內國外的形勢狀況。
而也正是這些客觀環境要求,才會使得漢武帝成為西漢,乃至兩漢時期最具成就的君主。
不過漢武帝在徹底完成了封建君主專制的再一次加強之後,其實其會對後面的皇帝,造成比較大的壓力。
一方面是因為漢武帝本人雄才偉略,在執政期間畢竟做出了前無古人的功績,這令其子孫自愧不如。
此外,漢武帝時期對王朝的改革,特別是對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這使得原來那种放松自由的思想環境徹底改變了。
雖然後世人承認"昭宣中興"局面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漢宣帝以後由於思想上、政治勢力上的變化,西漢的統治開始動搖,無法再次回歸此前漢武帝的鼎盛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