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西漢內朝制度:君權和相權博弈,結果權力歸於內朝

2020-12-22 騰訊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也正是從那時起,丞相總領朝政的制度就被確立了下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君權和相權始終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因為秦朝太過短暫,所以君權的相權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凸顯出來。

公元前 202 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漢承秦制,西漢前期也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漢初的丞相可謂是位高權重,但是隨著開國功臣的逝世以及漢武帝的即位,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

為加強君權,漢武帝著手設立內朝

西漢初期,丞相通常是由被封為列侯的開國功臣擔任,這些開國功臣本就地位殊榮,擔任了丞相之後,皇帝也要禮讓三分。在漢武帝之前,擔任丞相的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等人本就德才兼備,加上遇到高祖、文帝、景帝這樣能容人的明君,所以君權和相權也沒有過多的衝突。

但是漢武帝即位後就不同了,當時的丞相田蚡驕縱跋扈、專制朝政,引起漢武帝的不滿。另一方面,漢武帝雄才大略,他希望能有一番作為,但當時的朝臣都秉承著西漢開國以來「清靜無為」的政治觀點,這些人顯然無法成為漢武帝的得力助手,反而處處以遵循舊制為由牽制他。

於是漢武帝開始著手建立以皇帝為中心,可以擺脫相權制衡,從而可以強化皇權的中樞機構。由於機構辦公地點設在「禁中」,因此將此機構稱為「中朝」,又名「內朝」。內朝制度在西漢中後期的中央政體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武帝時期,內朝制度初露雛形

漢武帝在位時期,他讓一些有能力、又合己意的人擔任內朝官員。這些內朝官員通常是以賢良文學為標準選拔出來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起於布衣,沒有顯赫的家世。一些常見的內朝官職有: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常侍、散騎、給事中、尚書等,內朝的領袖是大司馬。我們熟知的衛青、霍去病就是內朝官員,他們都位居大司馬。

這一時期的內朝還不是定製,僅僅相當於漢武帝的一個顧問團。內朝的官員沒有固定的數額,皇帝可以憑喜好決定人選和數額,但即使如此,內朝還是加強了漢武帝的君權。

漢昭帝時期,內朝制度逐漸完善

內朝制度是在漢昭帝時期完善的,但這一過程卻不是由皇帝推動的。要說清這一切,就得從漢武帝託孤說起。

漢武帝臨終前立年僅8歲的劉弗陵為太子,並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為輔政大臣,政事皆由霍光決定。此時霍光的官職是大司馬大將軍,而這也是西漢開國以來第一次以內朝的大司馬輔政,而非外朝的丞相。

漢昭帝時期,霍光得到了昭帝的全面信任,霍光一人總領朝政,掌握的實權比丞相大。漢昭帝駕崩後,昌邑王劉賀徵立為帝,但他即位之後,荒淫酒色。於是霍光等人密謀廢立之事,最終霍光派人將這件事告訴了丞相楊敞,楊敞為人謹慎,聽到這個決定汗流浹背,只能唯唯諾諾地答應。在這場內朝和外朝的博弈,外朝落了下風。

正是在霍光的主導下,內朝制度得以完善、確立。內朝形成了由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左右曹、常侍、散騎、諸吏、給事中、尚書組成的完備的官僚體系,而且與外朝的區分更加明顯。此後,內朝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當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而且這一時期的內朝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一是內朝官員不再直接對皇帝負責,而是要向大司馬大將軍負責。二是內朝官員不再由賢良方正科舉薦產生,而是被大司馬大將軍為首的外戚集團壟斷。

內朝制度對相權的削弱

內朝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削弱相權,等到內朝徹底成型後,相權已經被極大地削弱了。

內朝逐漸掌握了國家行政大權。

在漢昭帝之前,內朝僅僅相當於皇帝的一個顧問團,而國家政事還是由以丞相為首的外朝決定。但是自從漢武帝將霍光確立為輔政大臣後,內朝幾乎完全掌握了國家決策大權,而外朝淪為了一個執行機構。

內朝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內朝會議,通常由大司馬大將軍組織召開,內朝官員參加。廢掉劉賀的決定就是霍光在內朝會議上決定的,而作為外朝領袖的丞相,僅僅是在內朝商議完畢後得到通知,完全沒有了應有的話語權。

內朝掌握了任免權

漢景帝曾想封皇后的的兄長王信為侯,還得去跟丞相周亞夫商議,這就說明西漢前期的丞相在人事任免上有話語權。但是漢昭帝以後,任免權已經歸內朝所有。

首先,內朝的官員可以擔任外朝除丞相的任何官職,這實際上是在架空丞相。其次,內朝官員掌握著對外朝官員的彈劾、監督權。

軍事權和輔政權

在漢武帝之前,丞相不僅主管行政,在軍事徵伐上也有話語權。但是武帝之後,國家軍事決策權完全被大司馬大將軍掌握,丞相自然無權幹涉。

除了軍事上無話語權,丞相連輔政的資格都沒有了。在武帝之前,丞相是皇帝唯一輔政之官,這也是作為百官之首重要的權利之一。但是武帝之後,丞相逐漸失去了輔政權。

結語

漢武帝最初設立內朝,既有削弱相權的考慮,也有加強君權的目的。武帝時期,內朝也確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加強了君權。但是從漢昭帝時期開始,內朝開始被大司馬大將軍掌握,這一階段,相權確實被削弱了,但是君權也沒能加強。在這場君權和相權的博弈中,內朝卻因此受益。

可以這麼說,內朝的設立表面看是削弱了相權,但實際上是相權的轉移。尤其是西漢後期,外戚集團壟斷了內朝,使得朝綱敗壞。

相關焦點

  • 餘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
    這樣,皇帝雖然世襲卻不妨害政府領袖——宰相——可以永遠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出最賢能的人來擔任。這對於廣土眾民的古代中國而言,誠不失為一種良好而合理的辦法。 但可惜這只是傳統儒生的一種理想和期待,歷史的實際卻不是如此。必須指出,在「君尊臣卑」的原則之下,君權與相權從來就不是平行的,其間也缺乏一種明確的界限。
  • 權力要合理分配,若一個人太獨裁,那麼,其結果往往是權力被架空
    然而,出現這樣的問題,則在於權力被誰「分寄」。皇帝與宰相一同治理天下,其實,也是很正常的制度安排。因為,君主向來都是國家權力的行使者和象徵者,但是,卻沒有必要事事親力親為。而朝中的宰相作為首腦,他的責任就是輔佐天子,處理政事,基本上什麼事情都要管,這也是明代之前確立的正式制度。宋朝曾有一位官員對皇上說:「權歸人主(皇帝),政出中書(宰相),天下未有不治。」
  • 從明成祖到天啟皇帝,明代的宦官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
    中國的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 一直到清朝從未間斷,其中「東漢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禍最烈」。明代的宦官雖然不如東漢末年和晚唐時期的宦官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能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
  • 從泛稱到專稱:北宋「官家」稱謂的神聖化,是君權的回歸和重塑
    誠如斯言,開國之初政權初創、制度粗疏,內外形勢並非十分有利的情況下,宋太祖趙匡胤可以因陋就簡接受「官家」的稱謂,但他並非就甘於接受這樣的事實,而是逐步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君權的政策,來提高「官家」的權威。東漢末年,荀彧的堂兄荀悅著寫《前漢紀》,在《孝文皇帝紀》中對於朝廷賦稅政策和地方豪強巧取豪奪進行了深刻的評價,說「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這裡的「官家」與「豪強」相對,也是指代西漢朝廷和政府。意思就是西漢朝廷、政府輕徭薄賦的程度,可以媲美上古三代的君王,是十足的仁政。
  • 「大禮儀之爭」:皇權與相權的最後較量!
    他要的是權力,至高無上的權力。實實在在絕對的皇權。於是朱厚熜便走出了他的第一步。召集群臣為生父母定尊號,並追封其父為帝。群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朱厚熜居然會這麼幹。這像一顆大石頭,徹徹底底的砸在了這平靜的朝堂上,激起了群臣的憤慨。明朝的言官自古是以不怕死而出名的,在這些飽讀儒家經典的大學士看來,朱厚熜的行為便是僭越。維護禮制是他們義不容辭與青史留名的機會,且自古有不殺言官之倒。
  • 封神大戰的背後,是君權徹底壓倒神權的一場大戰
    關於商周時期的權力交替,相比於歷史,更為我們津津樂道的是一本白話文小說《封神演義》。縱觀這本書,我發現它記錄了中國一場最大的權力變革。最不被理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說的是人教當興,結果卻是代表人皇的殷商集團被天子黨周王集團打敗。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 此國不僅第一個否定教權,還首先推翻君權,今天仍是強大的共和國
    從古到今,很多國家都實行君主專制制度,簡稱君權的君主權力至高無上,掌握著生殺大權,所以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君權就是命令、就是法律、就是真理,人人都要遵守。不過世界歷史有一種權力,自誕生以來,居然凌駕於君權之上,連擁有專制權力的君主都要向其俯首稱臣,這種權力就是宗教,世人稱之為教權或神權。
  • 權力與制度博弈:中世紀民主興起的英國,如何限制村官變「村霸」
    首先在代表村莊的層面上,村頭需要參加郡和百戶區的會議,出席國王所舉辦的巡迴法庭,如實匯報村莊的相關事宜,甚至還需要作為那些違反村規的村民的擔保人。其次,所謂領主的代表,他又要代表領主與村民進行溝通與交流,領主的命令與要求就是在村頭的傳遞下下達到各個村民,並且還要把本村執行的結果上報反饋給領主。
  • 明朝的政治制度,讓下屬內鬥,皇帝看戲?
    千百年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鬥爭此起彼伏,未見停息。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丞相是君主專制路上的最大障礙,沒有之一。等明太祖建國後,快刀斬亂麻,在洪武十三年借著胡惟庸案直接廢除了丞相,將其權分給了六部。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朱元璋先生將丞相給剔除了去,權力就這樣被分到了六部;地方上,朱先生又大手一揮,變成了三司共同治理的制度,讓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相互牽制,遇到大事不能夠獨斷專行。朱先生還有點擔心文官怎麼辦?錦衣衛又誕生了,文官們變成了挨打的老鼠。六部有點囂張怎麼辦?
  • 太平天國西徵:楊秀清與石達開權力博弈,沒有誰是贏家
    西徵長江中上遊,奪取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產糧區,解決天京城內糧食供應問題;佔據沿江城市,為首都天京提供屏障,阻止清軍東徵,確保大本營安全。西徵,持續時間久,作戰規模大,出動兵力多,也佔領了不少城市,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是,西徵是太平天國內部一場權力博弈,楊秀清、石達開相互較量,最終葬送了西徵大好前途,讓湘軍逆襲成功。
  • 漢武帝踞廁見衛青:西漢大將軍面對皇帝卑躬屈膝,實有難言之隱
    以從前的歷史經驗來看,大概就缺這兩塊重要的權力基石。首先,和衛青不同的是,周勃、周亞夫和竇嬰雖然也是軍人出身,但他們無一例外都做過外朝領袖,也就是擔任過丞相的職務。在中、外朝制度正式形成之前,只有身為外朝領袖的丞相才能與天子抗衡。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司禮監太監的崛起,源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將中書省職權歸於六部,六部則直接向皇帝負責。如此雖然皇權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卻驟然加大,為了應對繁雜的政務,內閣制度應運而生。
  • 「監察史話」王宇星 卜憲群:西漢刺史制度是一大創舉
    西漢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西漢統治者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斷對地方監察制度進行調整,最終創立並發展了刺史制度。刺史制度大大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力維護了中央集權,對後世影響深遠。漢書對刺史制度的記載刺史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刺史制度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秦代。
  • 從濮議之爭的結局,看宋朝君權之下,臺諫官名存實亡的本質
    到了宋朝,臺諫從政府系統中獨立出來,不再是宰相的屬官因此,宋朝臺諫官的監察權與彈劾權,也對君權與執政團隊的行政權構成強有力的制衡。然而君權至上,君權之下的臺諫官,實際上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宋仁宗三個兒子夭折,之後生下的也都是女兒,未有兒子再出生。然而宋仁宗的身體也已經不再健康,多次不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