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也正是從那時起,丞相總領朝政的制度就被確立了下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君權和相權始終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因為秦朝太過短暫,所以君權的相權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凸顯出來。
公元前 202 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漢承秦制,西漢前期也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漢初的丞相可謂是位高權重,但是隨著開國功臣的逝世以及漢武帝的即位,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
為加強君權,漢武帝著手設立內朝
西漢初期,丞相通常是由被封為列侯的開國功臣擔任,這些開國功臣本就地位殊榮,擔任了丞相之後,皇帝也要禮讓三分。在漢武帝之前,擔任丞相的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等人本就德才兼備,加上遇到高祖、文帝、景帝這樣能容人的明君,所以君權和相權也沒有過多的衝突。
但是漢武帝即位後就不同了,當時的丞相田蚡驕縱跋扈、專制朝政,引起漢武帝的不滿。另一方面,漢武帝雄才大略,他希望能有一番作為,但當時的朝臣都秉承著西漢開國以來「清靜無為」的政治觀點,這些人顯然無法成為漢武帝的得力助手,反而處處以遵循舊制為由牽制他。
於是漢武帝開始著手建立以皇帝為中心,可以擺脫相權制衡,從而可以強化皇權的中樞機構。由於機構辦公地點設在「禁中」,因此將此機構稱為「中朝」,又名「內朝」。內朝制度在西漢中後期的中央政體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武帝時期,內朝制度初露雛形
漢武帝在位時期,他讓一些有能力、又合己意的人擔任內朝官員。這些內朝官員通常是以賢良文學為標準選拔出來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起於布衣,沒有顯赫的家世。一些常見的內朝官職有: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常侍、散騎、給事中、尚書等,內朝的領袖是大司馬。我們熟知的衛青、霍去病就是內朝官員,他們都位居大司馬。
這一時期的內朝還不是定製,僅僅相當於漢武帝的一個顧問團。內朝的官員沒有固定的數額,皇帝可以憑喜好決定人選和數額,但即使如此,內朝還是加強了漢武帝的君權。
漢昭帝時期,內朝制度逐漸完善
內朝制度是在漢昭帝時期完善的,但這一過程卻不是由皇帝推動的。要說清這一切,就得從漢武帝託孤說起。
漢武帝臨終前立年僅8歲的劉弗陵為太子,並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為輔政大臣,政事皆由霍光決定。此時霍光的官職是大司馬大將軍,而這也是西漢開國以來第一次以內朝的大司馬輔政,而非外朝的丞相。
漢昭帝時期,霍光得到了昭帝的全面信任,霍光一人總領朝政,掌握的實權比丞相大。漢昭帝駕崩後,昌邑王劉賀徵立為帝,但他即位之後,荒淫酒色。於是霍光等人密謀廢立之事,最終霍光派人將這件事告訴了丞相楊敞,楊敞為人謹慎,聽到這個決定汗流浹背,只能唯唯諾諾地答應。在這場內朝和外朝的博弈,外朝落了下風。
正是在霍光的主導下,內朝制度得以完善、確立。內朝形成了由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左右曹、常侍、散騎、諸吏、給事中、尚書組成的完備的官僚體系,而且與外朝的區分更加明顯。此後,內朝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當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而且這一時期的內朝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一是內朝官員不再直接對皇帝負責,而是要向大司馬大將軍負責。二是內朝官員不再由賢良方正科舉薦產生,而是被大司馬大將軍為首的外戚集團壟斷。
內朝制度對相權的削弱
內朝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削弱相權,等到內朝徹底成型後,相權已經被極大地削弱了。
內朝逐漸掌握了國家行政大權。
在漢昭帝之前,內朝僅僅相當於皇帝的一個顧問團,而國家政事還是由以丞相為首的外朝決定。但是自從漢武帝將霍光確立為輔政大臣後,內朝幾乎完全掌握了國家決策大權,而外朝淪為了一個執行機構。
內朝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內朝會議,通常由大司馬大將軍組織召開,內朝官員參加。廢掉劉賀的決定就是霍光在內朝會議上決定的,而作為外朝領袖的丞相,僅僅是在內朝商議完畢後得到通知,完全沒有了應有的話語權。
內朝掌握了任免權
漢景帝曾想封皇后的的兄長王信為侯,還得去跟丞相周亞夫商議,這就說明西漢前期的丞相在人事任免上有話語權。但是漢昭帝以後,任免權已經歸內朝所有。
首先,內朝的官員可以擔任外朝除丞相的任何官職,這實際上是在架空丞相。其次,內朝官員掌握著對外朝官員的彈劾、監督權。
軍事權和輔政權
在漢武帝之前,丞相不僅主管行政,在軍事徵伐上也有話語權。但是武帝之後,國家軍事決策權完全被大司馬大將軍掌握,丞相自然無權幹涉。
除了軍事上無話語權,丞相連輔政的資格都沒有了。在武帝之前,丞相是皇帝唯一輔政之官,這也是作為百官之首重要的權利之一。但是武帝之後,丞相逐漸失去了輔政權。
結語
漢武帝最初設立內朝,既有削弱相權的考慮,也有加強君權的目的。武帝時期,內朝也確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加強了君權。但是從漢昭帝時期開始,內朝開始被大司馬大將軍掌握,這一階段,相權確實被削弱了,但是君權也沒能加強。在這場君權和相權的博弈中,內朝卻因此受益。
可以這麼說,內朝的設立表面看是削弱了相權,但實際上是相權的轉移。尤其是西漢後期,外戚集團壟斷了內朝,使得朝綱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