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為山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地理位置上,煙臺地處華東地區、山東半島東北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青島,南鄰黃海,北瀕渤海,與遼東半島對峙,與大連隔海相望,海岸線長909千米,瀕臨渤海、黃海,有島嶼63個。煙臺市最大橫距214千米,最大縱距130千米。總面積1.37萬平方千米。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山東省煙臺市一帶雖然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就該地區來說,卻出現了幾位武將。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煙臺市一帶,除了太史慈還有誰?
一、太史慈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弓法熟練,箭法精良。曾為救孔融而單騎突圍向劉備求援。原為劉繇[yáo]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後,孫權執掌江東大權,因太史慈能制劉磐[pán],便將鎮守南方的任務交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對於太史慈這位武將,受到《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所有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換而言之,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太史慈的勇猛媲美馬超、呂布、關羽、張飛、趙雲等人。
二、劉繇
劉繇(156年-197年),字正禮。東萊牟平(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人。東漢末年宗室、大臣,漢末群雄之一,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由此,和劉備、劉表、劉璋等人一樣,劉繇也是漢室後裔,並且在漢末三國時期割據一方。東漢末年,劉繇最初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縣的縣令時,因拒絕郡守請託而棄官。後被徵辟為司空掾屬,除授侍御史,因戰亂而不到任,避居淮浦。興平元年(194年),劉繇被任命為揚州刺史。他先後與袁術、孫策交戰,一度被朝廷加授為揚州牧、振武將軍,但最終還是敗歸丹徒。此後,劉繇又擊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年四十二。
三、劉基
劉基(184年—232年),字敬輿,東萊郡牟平縣(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齊悼惠王劉肥之後,揚州牧劉繇長子。揚州牧劉繇去世後,劉基為江東孫權效力,歷任驃騎將軍東曹掾、輔義校尉、建忠中郎將。孫權成為吳王后,劉基被晉升為大司農,遷郎中令。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後,授光祿勳,聯合丞相顧雍分平尚書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劉基受到了孫權的信任和重用。
四、王基
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輿,東萊郡曲城縣(今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追封北海太守王豹的兒子。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王基文武兼備,才德過人。東漢末年,起家東萊郡吏。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舉孝廉出身,授郎中、青州(王凌)別駕,遷秘書郎。得到尚書僕射司馬懿推薦,遷中書侍郎。勸諫曹魏皇帝不要大興土木,遷安平太守,坐罪免職。大將軍曹爽執掌大權時,授從事中郎,出任安豐太守、河南尹,頗有成績。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除掉了曹爽及其黨羽,從而篡奪了曹魏大權。嘉平二年(250年),在司馬懿的安排下,王基擔任尚書。雖然曾為曹爽效力,但是,司馬懿沒有捨棄王基這樣的人才。
司馬師擔任大將軍的時候,授尚書、荊州刺史,跟隨徵南將軍王昶大敗孫吳,賜爵關內侯。參與平定淮南三叛(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出謀劃策,頗有功勳。善於謀劃,先後都督豫州、揚州 、荊州的兵馬,受封東武縣侯。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年),王基去世,時年七十二,獲贈司空,諡號為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王基可以說是曹魏後期的名將了,得到了司馬懿家族的重用。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