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的歷史 燦爛的未來
——長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0多年前,當抗日戰爭剛剛勝利,解放戰爭的帷幕即將拉開,新中國的曙光初露之際,我黨便接收了「滿洲映畫株式會社」;並在其原址上建立了長春電影製片廠(原名東北電影製片廠)。半個世紀以來,長影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和時代的考驗,以自己所創造的輝煌業績為世人所矚目,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東北電影製片廠是在東北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1945年「九·三」勝利後,我黨為建立自己的電影生產基地,首先派中共黨員劉健民、趙東黎二同志進入「滿映」,組織進步職工進行護廠鬥爭,反對國民黨特務分子的破壞,並於10月1日建立了東北電影公司,選舉張辛實為總經理,王啟民為副總經理。次年的6月14日,我民主聯軍解放長春。中共中央東北局派田方、許珂、錢筱章三同志接管了東北電影公司,任命舒群為總經理,張辛實為副總經理,袁牧之為顧問。
當時,國民黨為了搶奪地盤,將大批軍隊運抵東北,內戰一觸即發。根據東北局的指示,東北電影公司於1946年5月23日遷往合江省興山市(今黑龍江省鶴崗市)。當年10月1日,經東北局批准,東北電影公司改稱東北電影製片廠。
當年,東影的創作活動是在興山市的一個殘破的礦區裡開始的。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不僅處於戰爭環境,而且設備簡陋。東影的藝術家們把一所日本建的小學校改建為洗印、錄音、剪輯等技術車間;將一所沒有完工的電影院改建為攝影棚;將一個日本駐軍的馬棚改建為辦公室和職工宿舍。他們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在一片廢墟上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掀開了中國電影史新的一頁。在建廠的同時,為了及時反映、緊密配合東北解放戰爭,東影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和創作。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先後派出數十支攝影隊到前線、工廠和農村。藝術家們滿懷解放的喜悅和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以攝影機當筆,在膠片上作畫,盡情謳歌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事業和廣大人民群眾欣欣向榮的新生活,拍攝了大量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編輯成紀錄片《民主東北》,真實而完整地記錄了東北解放戰爭的艱難歷程,展現了農村土地改革和群眾加緊生產、努力支前的感人情景。
在積極組織新聞紀錄片創作的同時,東影根據形勢的需要和當時電影市場被歐美電影所佔領的狀況,積極進行各片種的試製。在生產設施不完善,創作人員缺少經驗的情況下,先後拍攝了人民電影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1947年11月),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1948年夏),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1948年12月),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1948年2月),第一部長故事片《橋》(1949年5月),並譯製了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年5月)。東影開拓性、創造性的工作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影片公映後受到了普遍的好評,為發展新中國的電影事業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長春現址。1955年2月,由中央文化部決定,正式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半個世紀以來,長影在廢墟上起步,在艱難中發展,在黨和政府的領導與關懷下經過長影人的艱苦奮鬥,如今已成為藝術、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完善,可以生產故事片、科教片、美術片、譯製片、電視片,並可大量洗印拷貝的我國最大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長影現有職工2000多人,有一支卓有成就的電影藝術家、技術家隊伍和一大批有經驗的創作、生產、管理幹部。電影編劇、導演、製片、編輯、演員、攝影、美術、錄音、作曲、剪輯、服裝、化妝、道具、特技等各類專業人員佔全廠職工的半數以上。廠區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擁有7個攝影棚,4個錄音室和現代化水平的洗印大樓。除影片創作生產所需要的創作生產部門外,還有譯製片、美術片、電視片、洗印等4個分廠,出版發行《電影文學》、《電影世界》兩本刊物。
50多年來,長影一貫堅持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本著對社會負責,對時代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努力繁榮電影創作,共拍攝故事影片600多部,戲曲片50多部,譯製了幾十個國家的影片800多部,還生產了大量的科教片、美術片、電視片。產量居全國同行業之首,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半個世紀的創作實踐中,長影人始終堅定地認為,作為人民的電影工作者,應該而且必須站在歷史和現實的制高點上,懷著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飽滿的創作激情,深入觀察、體驗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現實,以具有健康高尚的思想內容,新穎獨特的表現形式,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多樣斑斕的藝術風格的電影作品抒寫社會主義的新生活,謳歌社會主義的新事物,真誠地為人民服務,「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各種社會關係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鄧小平),使我們的電影在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水準,培育人們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等方面都發揮積極作用。經過幾代藝術家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長影形成了以革命歷史題材、農村題材、少數民族題材和反映黨和人民共同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見長,密切關注現實生活,善於正面揭示複雜的社會矛盾,敢於觸及人們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善於挖掘時代新人的心靈美和人性美,以昂揚激越的時代精神和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鼓舞人們前進的優秀傳統。長影的藝術家們注重生活真實,注重廣大群眾的欣賞習慣,善於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同電影這門綜合藝術形式相結合,以中國觀眾的需要為第一需要,使作品呈現出樸素清新,明朗健康,通俗易懂的藝術風格。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偉大變革,給長影的藝術家們提供了無比豐富多彩的題材和素材,迅速反映這一歷史性的變化,真實而藝術地表現人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生態和心態,為飛速前進的時代和屬於這個時代的精英譜寫昂揚激越的讚歌,把新時期的時代精神和樸實生動的人民生活形態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創造中,譜寫出一曲感人至深、與偉大時代相稱的主旋律,成為長影新時期藝術創作的重要特點。
50多年來,長影創作出品的大量優秀作品,像一串串閃光的珍珠,使中國的電影銀幕熠熠生輝,光彩四射。雖然經過歲月遷移,觀念嬗變,但長影的很多優秀作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篩選,至今仍讓人感到激動與懷戀,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如《鋼鐵戰土》、《白毛女》、《平原遊擊隊》、《董存瑞》、《上甘嶺》、《邊寨烽火》、《祖國的花朵》、《紅孩子》、《黨的女兒》、《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五朵金花》、《戰火中的青春》、《劉三姐》、《甲午風雲》、《冰山上的來客》、《兵臨城下》、《英雄兒女》、《創業》,《保密局的槍聲》、《吉鴻昌》、《北鬥》、《杜十娘》、《人到中年》、《飛來的仙鶴》、《不該發生的故事》、《火焰山》、《十六號病房》、《五女拜壽》、《花園街五號》、《黃山來的姑娘》、《譚嗣同》、《直奉大戰》、《在被告後面》、《末代皇后》、《開國大典》、《大城市1990))、《重慶談判》、《新中國第一大案》、《蔣築英》、《炮兵少校》、《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七·七事變》、《九香》等等。長影的藝術家們以自己的藝品和作品確立了長影的形象,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一頁頁光輝的篇章,理所當然地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讚揚和褒獎。在前兩年中央公布的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中,長影的作品佔相當數量。長影創作的影片在「華表獎」及「百花獎」、「金雞獎」等國家級大獎的評選中都有較為出色的表現。從90年代初中宣部組織評選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以來,長影連續四年獲獎,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正如很多中央領導同志所說,長影對祖國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幾代人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是長影人的光榮,也是長影人的驕傲。
黨和國家一向關心長影的建設和發展,50多年來,長影走過的每一步都記載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教導。早在全國建國前夕,當時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陳雲同志就曾親臨東影視察工作。新中國成立後,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鄧小平,葉劍英、陳雲、陳毅、賀龍,鄧穎超、李先念、陸定一、彭真、劉伯承,羅瑞卿、徐向前、餘秋裡、彭衝、陳慕華、萬裡、鄧力群、王任重、胡喬木、薄一波、李德生、姚依林等都曾到長影視察工作,帶來了黨和國家對長影以及電影事業的關懷和期望。在新的歷史時期裡,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喬石、李瑞環、丁關根、李鐵映、錢其琛、宋健、王光英、楊汝岱等同志也先後來長影視察,不但給新時期電影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給了很多具體指導和幫助。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關心和支持,激勵長影人更加堅定地執行黨的文藝方針,拍攝出更多的優秀作品,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長影50多年來所走過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但卻是光輝的。它經歷過風雨的磨鍊,有過繁榮的喜悅,也有過痛苦的記憶和憂慮。但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長影人都可以毫無愧疚地說,我們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和繁榮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就是在文藝界最困難的時期,長影仍然拍攝出了《創業》等一些有影響的影片,保持了鮮活的創作生氣和一貫的優良傳統。隨著歷史的前進,長影已經進入了充滿活力的壯年。在新的徵途上,長影肩負著更加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呼喚著長影,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呼喚著長影,英雄的人民呼喚著長影。長影人將一如既往,繼承發揚長影的優良傳統,以必勝的決心,堅定的信念,踏實的工作,不懈的探索,飽滿的熱情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緻,具有強吸引力、感染力的優秀作品,再創長影的新輝煌,繼續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新貢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長影和整個中國電影界一樣,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難。但這是發展中的困難,轉型中的困難。走出低谷就是巔峰,走過曲折就是坦途。目前,長影正在黨中央、國家有關部門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關懷、幫助下,制定今後5年、15年的發展規劃,決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建立更好的機制,配備更好的設備器材,培養更好的人才,拍攝更好的電影。用5到15年的時間,分3個階段,逐步把長影建設成為中國北方的電影生產基地、電視拍攝基地,形成以電影為主、影視並重、包容多種文化業務的大型企業集團。以更力口優異的成績和優秀的作品叩響2l世紀的晨鐘!
有著光榮傳統的長影將進一步強化精晶意識,以自己鮮活的生命迎接電影第3次高潮的到來!
歷史昭示未來。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過去長影人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創造了自己的輝煌,今後也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奮發圖強,創造出更加光燦奪目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