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風友們都有相似的經歷,在痛風發作時,馬上吃「秋水仙鹼片",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有部分朋友為了能迅速止痛,就多吃了幾顆。
問題來了,因為秋水仙鹼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吃多了,對身體器官可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藥、類固醇激素在國內、外都被當作治療痛風的一線藥物,但前者由於藥物不良反應多,被不少臨床醫生嫌棄,地位有點尷尬,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藥物不行。
秋水仙鹼為什麼能應用於痛風發作呢,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這樣的,它能通過抑幹擾人體內溶酶體脫顆粒降低中性粒細胞的活性、黏附性及趨化性,當然您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藥物抑制了白細胞的活動和吞噬作用,減少乳酸形成,從而減輕炎症反應,從而快速止痛。
儘管秋水仙鹼止痛效果非常好,但不得不提的是秋水仙鹼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致死量為0.8mg/kg),而近年來也有報導稱服用7mg可致人死亡。看過本痛風專欄前幾章的朋友可能都相對比較了解。
使用秋水仙鹼,需要注意這些事項
1.該藥物可作為痛風急性發作的首選用藥,在24小時內應用,而美國的指南則建議36小時內應用。(這裡說下秋水仙鹼並不能降尿酸,主要是止痛作用)。
錯誤的說明書
2.秋水仙鹼的藥品說明書是錯的,傳統模式是首次口服劑量1mg,後每2小時服用0.5mg,一直到疼痛緩解或24小時總量達到6mg;為什麼說藥品說明書是錯的呢,因為據2010年的研究報導稱,低劑量的秋水仙鹼其實與大劑量的秋水仙鹼療效相似,且更為安全。
而歐洲的秋水仙鹼用藥指南為0.5mg,每天3次,連續用藥至痛風急性症狀完全緩解。
3.對於嚴重的消化性潰瘍,心力衰竭,血液系統病患,或存在肝腎功能受損的人群是禁用的。
4.如果服用秋水仙鹼後,療效欠佳,能否聯合應用其他藥物止痛?
美國指南給出的建議是,若為輕中度發作的痛風,累及一個或數個小關節,那麼推薦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鹼或糖皮質激素中的一種藥物治療。
但若疼痛劇烈,多關節受累或累及1~2個大關節,那麼建議聯用2種藥物診治。
聯合的方案有三種模式,分別為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鹼;口服糖皮質激素+秋水仙鹼;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秋水仙鹼。
服用秋水仙鹼,對身體有這7種常見的傷害,早了解,早掌控!
1.消化道反應,可表現為腹痛、噁心、嘔吐、腹瀉,胃口不好。(這是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
2.骨髓抑制,可引起血小板、白細胞減少,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這是因為秋水仙鹼對骨髓造血功能具有抑制的作用。
3.肝臟損害,可引起肝臟受損,嚴重者甚至可引起黃疸。
4.肌肉、神經病變,包括肌肉麻木、刺痛,肌肉痙攣,肌無力,行血液檢查可發現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5.休克,可出現尿量減少,出現血尿,抽出及意識障礙,但多發生於老年人。
6.影響生育,女性長期使用可出現閉經或痛經,而男性則表現為精子減少或消失;對於胎兒還具有致畸的作用。
7.還可以出現脫髮、皮損,發熱等。
秋水仙鹼從被研發以來,在臨床中的應用時間已超1個世紀,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還發現它還可應用於心包炎、家族性地中海熱等疾病,近年來甚至還發現它具有抗腫瘤的作用。
未來會如何發展呢?是否也會變成如阿司匹林這樣的「神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