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金錢幻滅下,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對爵士時代的追思與叩問

2021-01-20 影視劇材優選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由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創作的一部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該書出版時並未引起轟動,而二戰時這本小說開始流行。在美國這麼一個相信美國夢的國家,這本書卻揭露的是我們社會中事實存在的特權階級,但就是這麼一本書卻被公認為美國文學的經典。而宏大繁華的場面,龐大的主題更是讓這部作品成為改編成電影的最好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一共有五個版本,而1974年的版本更是成為了經典。而今天筆者所要講述的是2013年由巴茲·魯赫曼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凱瑞·穆裡根主演的版本,這也是最為如今大眾熟知的版本。

宏大奢侈的狂歡——夢境

這一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可以說是最豪華的改編版本,這得益於本片的導演巴茲·魯赫曼。熟悉他的觀眾想必對於他的作品並不陌生,其中《紅磨坊》更是讓他入圍第59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紅磨坊》一開場便是令人目不暇給的剪接及鏡頭移動的特效,畫面在口白中不斷切換,顯示它極為形式化的風格。導演創造了1900年兼具頹廢與奢華的巴黎蒙馬特區,豪華的夜總會與破舊的小旅館中間隔著磨坊的風車,華麗的布景,夢幻的色彩,場面調度充滿表現主義的風格。了解了這些,想必也清楚了巴茲·魯赫曼的導演風格。這一點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了不起的蓋茨比》原著中曾經花大量的筆墨描繪了蓋茨比家中夜夜笙歌,華麗奢侈的派對,但文字終歸太過抽象,單薄,而擅長歌舞片題材的巴茲·魯赫曼就將這一點完美地用絢麗的手法表現了出來,和原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電影用濃烈的色彩和讓人炫目的奢華打造了一個熠熠生輝的上層社會的紐約,多用長鏡頭、空鏡頭和大遠景或者廣角鏡頭來體現,淡化的遠景呈現出了一種視覺上的舞臺感與孤獨感,使人物和故事有一種如夢似幻的美感。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魯赫曼將"咆哮的二十年代"畫布上的生命,演繹得既時尚又頹廢。片中的室內外場景布置也是大有看頭,Art-Deco風格在這裡大放光彩:放射狀和V形圖案,色彩絢麗閃耀,材質奢華,標榜和財富的炫耀。

有關服飾,19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爵士樂風靡、俏皮女郎開始剪短髮,衣服線條也更寬鬆、有垂感。波浪卷、珍珠、小手袋……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經典標誌。而這部影片對這些元素的還原也是相當細緻到位的。而此片的戲服設計師Catherine Martin,她曾因《紅磨坊》、《澳洲亂世情》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這些經由凱薩琳之手調色、增加年代感細節和裝飾後,可以說還原了"爵士時代"的真實風貌。Tiffany為這部影片設計創作的、具有Art Deco風格的精緻珠寶,也為整部影片增光添彩。

而本片的配樂更是一大亮點,幕後的配樂陣容也不落下風。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打雷的《Young And Beautiful》,打雷低沉又深情的演繹"金迷紙醉,靡靡奢華,仲夏夜芒,七月未央,我們年少輕狂,不懼歲月漫長"更是將影片的悲劇意味渲染的更加濃鬱。Jay-Z的《No Church in the Wild》響起,展現的卻是將近一百年前的世界,形成了畫面與配樂在時空上的錯位。舞會正式開始,隨著幾聲電子底鼓的敲擊,音樂的舞臺被電子舞曲霸佔,管風琴作為伴奏聲部一直在音樂中流動。音樂隨之也漸漸退到後面Will.I.Am演繹的新版《Bang Bang》出現。諸此種種將影片中盛大的派對所帶來的熱烈的氣氛推向高潮。

愛情與美國夢的破碎——悲劇

很多人看完電影會將這個故事簡單地理解為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沒有什麼不對,但絕對不止這些。這一點也是13版《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所欠缺的地方,導演對這個故事做了理想化的處理,結尾處蓋茨比在等黛西的電話,影片中則出現了黛西猶豫不決是否要打電話的場面,這些處理使黛西更像一個在愛情中搖擺不定的少女;而原著中此時的蓋茨比已經心如死灰,他知道黛西不會再給他打電話,這才真正展示了黛西的本質:一個徹頭徹尾的拜金女。電影中更多所呈現的更像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悲劇,這是小悲傷,卻無法讓人將其與美國夢破碎等大主題聯繫起來,這才是大悲傷。

故事中蓋茨比對於黛西"客體化"的追求最後是他悲劇的直接原因。文章中描寫黛西的聲音"充滿了金錢",更說明黛西是一種更老式的美國體系的產物,在那種體系下,富人可以買下一個替身替自己去參加南北戰爭,而故事中的主角除了蓋茨比都身處在這個體系中。這個體系就是蓋茨比所在的汽車呼嘯、私酒橫行、股票市場膨脹的爵士時代也正是菲茨傑拉德所在的時代。電影中盛大的派對中便提到了在禁酒令時期發生的一起極為誇張的酒後駕駛:上車3秒後就出了事故(為最後蓋茨比的事故埋下伏筆),即使這樣依然嘗試發動這輛掉了輪子的車。這些無疑都彰顯當時時代下人們的瘋狂。

越是瘋狂的,誇張的,越是虛幻的。美國破滅這一點在作品中極具預見性,因為在當時時代沒有人會知道大蕭條的即將來臨,而影片中最後美國的消散卻時時刻刻起著警示作用。

"到頭來,蓋茨比本人倒是無可厚非,而是那些吞噬蓋茨比心靈的東西,那些在他的黃門消逝後精髓而來的惡濁灰塵讓我暫時對人民終歸短暫的悲哀和片刻的歡欣喪失興趣。"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那雙藍色的眼睛也具有象徵意味。煤礦區的工人們把它當作了上帝的眼鏡,這雙眼睛目睹著這個小鎮、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發生的一切,貪婪、醜惡等等,這雙被譽為上帝之眼的牌子就在那靜靜的矗立著。蓋茨比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以湯姆為代表的富人的"殘酷"和冷漠。理察 · 羅蒂針對"殘酷"曾補充道,對他人的漠不過心也是一種"殘酷"。蓋茨比的悲劇發生後,電影用大量篇幅描繪了蓋茨比葬禮的冷落、昔日參加他派對的上流階層,沒有一個願意參與蓋茨比的葬禮,他們對蓋茨比的冷酷深深刺傷了尼克的心,這一刻也就是美國夢破碎的時刻。

"我坐在那裡思索著這個古老未知的世界時,也體會了蓋茨比的驚奇,當時他發現了戴西家碼頭末端那盞綠色的燈光。他遠道而來,最後找到這片藍色的草坪,他的夢一定讓他感到近在咫尺,不可能抓不到手。可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丟在他身後,已經迷失在這個城市廣袤的朦朧後面,這個共和國的黑暗田野在夜色中從那裡延伸向遠方。"

致永遠的蓋茨比——了不起

這不是小李子和巴茲·魯赫曼第一次合作,1996年巴茲執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小李子驚豔的回眸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起當年的英俊帥氣,這次《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卻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角色。如果這個故事只是一個悲劇,那麼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它,也不會有人為之傾倒。同樣的內涵在很多作品中我們都能窺見一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讓人不忍卒視第二遍,但松子面對苦難卻選擇樂觀的面對,這是失敗的一生,但卻是認真活過的一生;《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面對世人的恐懼讓他被心中的妖怪吞噬,但他非黑即白對人世間純粹的追尋確實值得學習的。而這一點也是小說中"了不起"的由來,有時候悲劇中也能誕生偉大。

"蓋茨比信仰那盞綠燈,它就是一年年離我們而去的紙醉金迷的未來。以前我們沒有捕捉住它,但這沒有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把我們的胳膊伸得更遠……期望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於是,一條條小船不斷向前劃著,卻載著不斷倒退,退回過去。"

蓋茨比一生追求的那盞綠燈,那裡有他理想的黛西和上流社會的繁華,但這些只是蓋茨比在腦中堆砌出來的虛無的幻想,其實並不存在。尼克作為一個旁觀者,他清楚地知道奮力向前前進的小船隻會倒回過去,但他在感慨同時卻對這樣追求的失敗者報以讚許。要使命運獲得史詩般的崇高,就必須有獻身悲劇的赤誠,那種對明知難以企及的遠大目標的追逐,不惜一切的爭取,恰是美國夢的真正奧義。作者曾經說過:"我天賦中那不近人情的客觀品質,以及那為了支離破碎地保存其基本價值而做出的犧牲,都具有某種史詩般的崇高。"而蓋茨比的生命體驗恰恰是他這句話的寫照,蓋茨比史詩般的崇高品質,那股讓尼克欽佩的勇氣,都建立在他對幻想對象持之以恆的堅持乃至犧牲之中。

蓋茨比當然不是完美的,他用金錢堆砌出了一個虛假的身份,他憎恨階級的固化,上層社會的風流,但卻最後也為了獲得金錢不擇手段。他是半個魔術師,但在金錢的世界裡,他算是個半個狂歡節中的好奇寶寶。他對於上流社會人總會無意識地顯露出自卑和討好:在尼克答應蓋茨比邀請黛西的請求時,他急忙想給尼克介紹工作和報答,這也是他自身出生所帶來的局限。但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真正活下來的都有誰?無非是湯姆、黛西、尼克這樣的富貴閒人,正如書中所寫:

"湯姆和黛西都是冷漠的人,他們砸碎了東西,毀滅了人,然後就退縮到自己的金錢那或是極度的淡漠中去。"

在這樣一個極度冷漠到殘忍的世界,蓋茨比充滿激情和希望的活著,到頭來,他唯一做錯的也只不過是追求的事物錯了,批評家Mattew J.Bruccoli評價到:"蓋茨比的偉大因為他勇於追求自己所渴望的。"渴望本身和渴望的過程卻沒有錯,這也是蓋茨比了不起之處。就像尼克對蓋茨比說的:

"他們加起來的沒有你一個好。"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曲「爵士時代」夢想幻滅的輓歌
    文學經典的背後都有其非凡的時代意義。《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創作背景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前十年,它描述了在這個時期懷揣「美國夢」的貧窮青年利用各種手段費盡心機擠入上流社會,卻最終夢幻破滅走上不歸路的故事。他走過了漫長的路程才來到這一片藍色草坪上,當時他的夢想看上去一定好像近在眼前,幾乎不可能抓不住。
  •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下最動人心弦的美國悲劇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幾乎是我看過次數最多的一部作品,每讀一遍都能感受到這本書帶給我新的震撼。作為「爵士時代」的青年作家,菲茨傑拉德一方面沉溺在這個燈紅酒綠的時代裡,另一方面他又無比清晰地認識到看似繁華的生活其實都是泡沫,背地裡只有無盡的空虛和逃避。《了不起的蓋茨比》便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喧囂的年代,愛情從來不會有好的結局。
  • 蓋茨比,為愛從窮小子變成億萬富翁,一場空終究是夢想的幻滅
    菲茨傑拉德最著名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這本書描述了美國爵士時代最璀璨炫目的虛幻現實。2013年由好萊塢導演巴茲·魯赫曼執導,萊昂拉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瑞·穆裡根主演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又一次將人們帶到那個充滿激情和夢想的時代。
  •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熱映引發同名原作閱讀熱
    蓋茨比痛苦萬分,堅信是金錢讓黛茜背叛了心靈的貞潔,於是立志要成為富翁。幾年以後,蓋茨比終於成功了,成了一個大富翁,他在黛茜府邸的對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廈,故意揮金如土,徹夜笙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愛情……時值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空氣裡瀰漫著紙醉金迷的氣息。
  • 看完《了不起的蓋茨比》其實就一句話:再有錢的男人也買不到愛情
    這本書一問世就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論,有的是「女人在婚姻和愛情面前究竟該做何選擇」,還有的是「一個人能為了夢想付出多少」,無論是愛情、夢想還是金錢。這本書都確確實實地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這本書的主人公蓋茨比年輕時根本不是大富翁,而是一個貧窮的農家孩子。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被豢養的女性,女權運動之前的爵士時代
    從美國建立之初就盛行的男權思想在戰爭剛剛結束的爵士時代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流。在西方傳統的思想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男性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佔據絕對的主導。《了不起的蓋茨比》所描述的時期正是這樣的男權思想充斥在社會中,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極其低下,男權社會的標準內化到女性的意識形態之中,使得女性在社會上長期受到壓迫,因此在爵士時代,女性墮落和腐化的思想與當時的男權社會存在較大的關係。造成黛西命運悲劇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女性思潮的否定;爵士時代的社會制度對女性思想產生極大影響; 男權思想對女性命運悲劇的影響。
  • 《了不起的蓋茨比》:黛西為什麼不選擇蓋茨比?因為蓋茨比不配
    但在一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女主人公選擇了花心的那一位。這是為什麼?《了不起的蓋茨比》發表於1925年,它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蓋茨比,一心進入上流社會,他隱瞞身份追求名流淑女黛西。在一戰後通過不正當手段發家致富,再次追求以為人婦的黛西。
  • 《了不起的蓋茨比》|為愛情沒有底線的付出和犧牲,到底值不值?
    作家村上春樹曾這樣評價它:「如果《了不起的蓋茨比》算不上偉大的作品,還有其他什麼作品能稱得上偉大?」這本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男女主角「蓋茨比」和「黛西」的愛情故事,另一條是男主角蓋茨比美國夢誕生和幻滅。
  • 《了不起的蓋茨比》:所有的光鮮亮麗都比不上時間
    --《了不起的蓋茨比》代表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著名編劇美國,和「爵士時代」最重要。他的每一部成功作品都是詩人和劇作家的感性結晶,是他藝術創作的產物。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 男人的悲劇,是拜女人還是金錢所賜?《了不起的蓋茨比》揭開謎底
    初看《了不起的蓋茨比》只覺得這是一場愛情悲劇,是男主角蓋茨比遇人不淑,是女主角薄情辜負造就,當時還為蓋茨比的病情無比惋惜。後來再重讀這段故事,才發現這不過是一場自我幻滅而已,蓋茨比的悲劇,絕非簡單地遇到了錯的人,又錯誤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所造成。
  • 《了不起的蓋茨比》難道不是可憐的蓋茨比嗎?
    ——菲茲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茲傑拉德是海明威的伯樂,也影響了村上春樹的創作風格,年少成名,被視為爵士時代的代表人物。但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創作卻飽受挫折,多次被退,就連書名也是沒來得及再改就被迫出版,而且銷量一度慘澹,直到二戰時期,本書作為振奮士氣的精神食糧才有機會得以暢銷,從此成為經典。
  • 《了不起的蓋茨比》:女主黛西為啥總不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從敘事上講,就是通過第三人稱敘述的一個窮小子逆襲追求白富美,最終失敗幻滅了的小資故事。這一時期,一戰結束,美國大發戰爭財,經濟運作高效膨脹,發財之道短平快,財富的多少成了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在這種社會土壤下,各型各色的人物粉墨登場。這個悽美的故事正切合和反應了這一時代風氣,所謂追求的「白富美」就是「美國夢」在現實中投射的一個意象,即是對物質對高大上的極大追求。
  • 浮華的背後是滄桑——《了不起的蓋茨比》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電影是根據菲茨傑拉德同名小說改編,由小李子主演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了不起的蓋茨比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原著中,故事的序幕是由一段獨白開始的: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我一句話
  •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版《小時代》嗎?
    當你在影院觀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時,是否也覺得聚會過於吵鬧,人們暈暈乎乎?還有人將這種頗具「凡爾賽」風格的劇情與《小時代》相對比,但其實這都是菲茨傑拉德故意為之。黃昱寧以當時美國的歷史為基點分析,這些超速的汽車、過量的酒精、冷峻的蓋茨比,是如何體現一個城市小說所應具有的「密度」的。
  •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的人生悲劇及現實意義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由巴茲·魯赫曼執導的愛情劇情片,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託比·馬奎爾領銜主演。該片根據菲茨傑拉德德的同名小說改編,於2013年5月10日在美國正式上映。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通過精彩的畫面和動人的影音向觀眾展現了男主角蓋茨比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悲劇。影片通過敘述者尼克·卡羅維講述著男主傑伊·蓋茨比和女主黛西·布坎南之間的愛情引發的一系列的故事。五年前,當時還是一名軍官的蓋茨比偶然間出現在黛西的家門前,兩人相見,一見鍾情,自此兩人陷入愛河。
  • 《了不起的蓋茨比》:幻想破滅的背後,隱含著對人生真諦的理解
    爵士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時間,在此期間,美國頒發了禁酒令。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剛經歷完一戰,經濟蓬勃發展,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佔據舞臺。禁酒令使酒的價格更為便宜,帶來宴會的盛行,在爵士樂曲的配合下,二者相得益彰。
  • 簡短書評~《了不起的蓋茨比》
    尤其青年群體更是沉醉於紙醉金迷之中,甚至有人為了追求金錢乃至愛情這一虛無縹緲的事物而摒棄思想道德意識。因此,美國經濟繁榮的同時伴隨著的是思想道德層面上的世風日下。《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就基於此。
  • 《了不起的蓋茨比》:愛情,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了一個人
    小李子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英國作家菲·貝利曾說過:最甜美的是愛情,最苦澀的也是愛情。你好,我是紀年,今天為你推薦的書籍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講述的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為了追求愛情獲得大額財富,最後含冤而死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側面完美展現了那個特殊時期,美國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反映了階層的巨大差異。
  • 《了不起的蓋茨比》:被豢養了的女性角色黛西的多重困境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由美國文壇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創作的。創作時,他還名不見經傳,憑藉著這部作品他一舉成名。這本小說向讀者展示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背後的女主角黛西,有著無奈的人生,不得不面對現實與夢想的差距。
  • 迷惘的時代,每個人的悲哀|《了不起的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在於刻畫了一場虛無的愛情的破滅,更在於寫出了當時美好虛幻的「美國夢」的破滅,對空虛未來的詢問和質疑。二十年代的美國,剛剛結束了一戰,一切都欣欣向榮空前繁盛。這些人代表著人們嚮往實現的美國夢,一切卻都像是陽光下七彩斑斕的一觸即破的泡沫,荒誕得可笑。 不僅是當時的美國,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歷經濟迅速發展的階段時,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迷惘與無知。我們追求的夢想,到底是什麼。這是每一個迷失的人都在經歷的自我懷疑與悲哀,也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苦苦追問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