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戰鬥民族,古往今來雖然敗仗沒少打,可是確實他們也總能在一些關鍵戰役上取得勝果,從而實現保家衛國。比如二戰中最為經典的衛國戰爭,也就是蘇德戰爭。通過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蘇聯人民在抵禦外敵時的勇氣和不怕死精神是恐怖的,但於國家而言結局是好的,不過此戰的殘酷程度也是問鼎人類有記載的戰爭中最為殘酷的。面對蘇聯人即將要面臨德軍鐵騎的時候,國際上怕是都認為蘇聯時代即將被徵服了,但已然將生死看淡,本著不服就幹的蘇聯人,最終還是以4700多萬的軍民取得勝利。面對戰鬥民族的絕不投降,也不得不讓敵人很疑惑:這俄羅斯人為什麼不怕死?
據資料記載,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打響初期,德軍鐵騎勢如破竹,儘管蘇軍人數眾多也依然無法正面禦敵。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的蘇聯軍隊內部不夠穩定,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度很低,於是從衛國戰爭打響一直到1942年的年底,蘇聯損失慘重,並且還在一退再退的路上拋棄了大量坦克和飛機。面對這樣的局面,似乎更加沒有人願意去相信蘇聯還有反擊的機會了。而在戰鬥民族心中沒有投降的懦夫,只有絕不投降的信念。此後開始,戰鬥民族選擇了和德軍死磕到底,軍隊越挫越勇,最終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戰鬥民族的不怕死,不是他們自己說的,誰能面對死亡時完全不屑呢?此話其實是無數和戰鬥民族有交過戰的敵軍共同的觀點。面對死亡戰鬥民族也不是不怕,但他們一直有著自己的「死亡文化」,這就是和其歷經的衛國戰爭有直接關係。在俄羅斯人所信仰的宗教中,幾乎都有著關於「死亡」的特殊定義,比如「愛是沒有恐懼的,完美的愛能驅除恐懼」。甚至在俄羅斯的諺語中都有著「希望路上俄羅斯人是不會孤單的,是會得到支持」這樣的話。於是慢慢的就在俄羅斯人的心中形成了:死亡後的救贖與正義是理想和現實,我們沒必要擔心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理念。似乎就好比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樣刻在他們的腦海中。
並且俄羅斯人對於歷史,對於先輩和先烈們的付出是十分尊敬的,並且一直銘記的。小孩子也會打小從父母長輩的口中了解到很多的英雄故事,對於愛國主義教育他們一直都做得很認真。而在俄羅斯,一到勝利日的時候百姓會自發的去烈士墓前獻花。甚至新人結婚時也會如此,那樣能表達尊敬,象徵著幸福會得到保佑。其實,與其說是俄羅斯人不怕死,更不如說是他們不願被然踩在腳下,不願讓自己國家的文明毀在自己的手裡。這一點其實中華兒女也做得很好,不然怎麼會有如此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