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標語口號,你幾乎可以在每一個解放軍部隊的營區、訓練場看到,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每一名解放軍戰士,也都會在兵之初就把這句話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那麼這句話是如何誕生的?
上世紀50年代初,第二野戰軍第18軍張國華軍長率部進軍西藏,他們是邊修路邊前進。1954年春,康藏公路東西兩線施工在波密、工布地區全面展開。當地自然條件惡劣,築路官兵不但要翻越數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山,還需打通30多公裡長的雪域天塹,不少指戰員犧牲在雪域高原。負責西段施工的第155團2連官兵看著一個個戰友在施工中倒下,不但不退縮,反而更加奮勇直前,莊嚴地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決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將路修通到拉薩。
1963年2月,已擔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赴北京中南海向毛主席匯報對印自衛反擊戰勝利戰況。當他談到參戰部隊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時,毛主席高興地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9年4月,毛主席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再次強調這段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隨後在全國以口號形式流行,成為政治動員、鼓舞士氣的話語。
1965年7月14日,原濟南軍區坦克第2師工兵營1連5班班長王傑在民兵地雷班示範地雷試爆時,拉火裝置出現意外,炸藥即將爆炸。千鈞一髮之際,為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幹部,他奮不顧身撲向炸點,壯烈犧牲。在王傑的日記裡,他曾寫道:「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誓言。《解放軍報》在當年11月8日、11月10日、11月23日、12月18日連續發表社論,呼籲學習王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一意為革命」的精神。從此,王傑的光榮事跡在基層落地生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成為解放軍廣大官兵忠實信奉的精神信條!
回顧我軍93年的戰鬥歷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其實早已融入一代代官兵的血脈靈魂,也成為這支軍隊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
93年前,我軍誕生於危難之中。南昌城頭一聲槍響,讓這支人民的軍隊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先後經歷了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這支軍隊在創建伊始,就面對著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並長期與之作戰。但正是憑著「一不怕死、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人民軍隊戰勝了不同的強敵,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
紅軍長徵時期,廣大指戰員的吃苦耐勞精神遠勝於當時任何一個對手。他們在極度缺衣少糧,同時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完成了萬裡長徵這一史詩級的戰略轉移。這期間,經歷的湘江戰役、烏江戰役、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包座戰鬥、烏蒙山迴旋戰、臘子口戰役、直羅鎮戰役等,無一不是艱險異常、險象環生,他們正是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一強大的精神意志,才最終戰勝了敵人,保留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一直活躍在抗日戰線上。1938年11月5日,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發出給「東北抗日聯軍楊司令轉東北抗日聯軍的長官們、士兵們、政治工作人員們」的致敬電,高度評價活動在淪陷於敵手的東北地區的抗日聯軍,稱其英勇鬥爭為「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的模範」。
1939年秋冬季,楊靖宇組織東南滿反日偽軍「討伐」作戰,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遊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濛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
對於楊靖宇的英勇和頑強,日軍頗感惶惑:楊靖宇自陷入重重包圍以來,被切斷食物來源多日,這些天他究竟怎麼生存?他們殘忍對其進行解剖檢查,想看看楊靖宇的胃腸裡究竟有什麼。經解剖,他的胃腸裡一粒糧食也沒有,見到的只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還有這樣一支英雄連隊:面對20倍於己的日偽軍圍攻,全連82名壯士毫不畏懼,奮勇拼殺,激戰至最後一息也不屈服,最終全部壯烈殉國。這支彪炳史冊的連隊,就是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亦即著名的「劉老莊連」。
1943年3月16日,4連被1000多日偽軍包圍追蹤,轉移到劉皮鎮劉老莊(今屬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鄉)一帶。圍攻4連的這夥鬼子是一支1938年建立的日軍部隊,士兵作戰有術,裝備精良,配有騎兵和炮兵,攜帶有山炮、九二步兵炮、迫擊炮和擲彈筒等重武器。
戰鬥從3月18日上午9時開始,4連與武器裝備和人數都遠遠超過自己的敵人苦戰10多個小時,先後打退敵人多次衝鋒,彈藥全部打光就與敵人開展肉搏,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當晚,19團2營3連連長霍繼光率部到劉老莊收殮埋葬4連戰士遺體。這是霍繼光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陣地上,硝煙還沒散盡,四處丟散著被砸壞的槍,很多戰士是和日本鬼子抱在一起死犧牲的。4連犧牲的本來是82人,最後收葬的卻是84具屍體,因為有兩名戰士把敵人抱得太緊實在分不開,只好將他們一起下葬。
除了楊靖宇、劉老莊連,還有許許多多抗日將士,如趙一曼、趙尚志、狼牙山五壯士等,他們的這份堅強執著,沒有強大的信念支撐是不可能存在的。正是因為他們卓越的付出,才能在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把日寇陷於敵後遊擊戰的汪洋大海之中。
實踐證明: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戰鬥精神對戰爭勝負起關鍵作用;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旺盛的戰鬥精神可以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使物質力量發揮最大的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能創造以劣勝優的奇蹟。我軍能夠用「小米加步槍」打敗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靠的就是強大的戰鬥精神。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每個高地都有「人在陣地在」的錚錚誓言,每片山坡都見奮死拼殺的血肉雕塑,每塊陣地都能看到拼彎了的刺刀、砸碎了的槍託、和敵人同歸於盡的烈士……
攻打錦州時,錦州城北的配水池是一處制高點。用鋼筋加水泥築成的地堡有1米多厚,火炮打上去只留一個白點。敵人有一個加強營守衛,上面用白灰寫著『配水池是第二個凡爾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鐵打漢!』」奪取配水池,成為遼瀋戰役中我軍控制錦州城北的關鍵。東北野戰軍三縱七師二十團一營三連衝鋒上去,突進到敵人挖掘的壕溝裡準備衝擊。這時,守衛的國民黨軍引爆了埋在溝裡的炸彈,只有連隊指導員一人倖存。傷亡慘烈,上級通知一營撤下來,老營長趙興元堅決頂住:「我們營在壕溝裡還倒下了幾十號人,有犧牲的,有受傷的,怎麼能丟下他們!」艱難突破後,一營打得只剩22人。最終,經過31小時的激戰,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殲敵10餘萬人。
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將士們正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血戰52天,以傷亡6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隊47.2萬餘人,不僅解放了東北全境,更為解放華北和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士們也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書寫著一個個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70年前的那個冬季,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在冰天雪地的極寒天氣中持續了一個月。志願軍第9兵團奉命到達朝鮮長津湖地區後遭遇了兩個強敵,一個是美國海軍陸戰一師,另一個就是50年不遇的寒冬。志願軍官兵們在極寒環境中,穿著布鞋,身著單衣,與穿著皮靴和鴨絨衣的美軍作戰。他們把血肉之軀像鋼釘一樣楔在長津湖,很多戰士直到犧牲也仍保持著戰鬥的姿態。很多美國士兵不理解,為什麼這些中國軍人寧願凍死也不願後退半步。
一位名叫宋阿毛的戰士留在陣地上的絕筆詩能夠回答這個疑問: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歷時不到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湧現出近6000個功臣集體和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許多英雄模範,他們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把「聯合國軍」打回到三八線以南,讓不可一世的美軍不得不籤下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是什麼讓中國軍人所向披靡?毛主席的一句話給出了答案:「志願軍打敗了美國佬,靠的是一股氣,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這「一股氣」,後來被美軍稱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這一句口號穿越時空,傳遞至今,已深深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的血脈,而這句口號所代表的戰鬥精神,就是這支創造了歷史的人民軍隊常勝不敗的原因之一。
習主席指出,「軍人必須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
進入新時代,我軍武器裝備得到極大發展,與強敵的差距不斷縮小,但人民軍隊始終把培育和鍛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鬥精神作為重要課題,激勵官兵時刻準備戰鬥。
請祖國和人民放心,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現在的人民軍隊鋼多氣也多,但仍然保持著頑強的戰鬥精神,有堅定的信心和強大的決心,戰勝一切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