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鄉城縣洞松鄉——
地處高山峽谷地帶的洞松鄉位於縣城正南方向28公裡處,該鄉東與然烏、青德鄉為鄰;西南與雲南省香格裡拉縣相接壤;北與白依鄉相連;鄉政府駐地卡心村海拔2580米。全鄉轄卡心、克鬥、熱鬥、固松、牛龍、木信、太年七個村委會,12個自然村。共有198戶、1286人,在實現脫貧摘帽前精準扶貧戶共有126戶,742人。
對於居住在偏遠山區的洞松百姓來說,
現今生活的變遷可謂翻天覆地,
移民搬遷遷出的新家園,
和國家一項項惠民政策的落地落實,
使他們真真切切感受到
沐浴國家政策的溫暖和幸福,
今天走進洞松鄉小編不想向您介紹群眾身邊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是如何提高和變化的
而是要帶您去看看洞松鄉昔日深度貧困村如今的支柱產業——
洞松鄉木因村——
洞松鄉木因村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政策為契機,以短平快的種養產業和中長期的特色產業為抓手。成立了木因村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建成了木因村800餘頭的藏系山羊養殖基地和30餘畝的樹椒種植基地。
現今已實現農戶增收73.7672萬元,戶均增收5.674萬元,人均增收7527.26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2萬元,已實現「採著樹椒摘窮帽、趕著山羊奔小康」的宏偉藍圖。
洞松鄉熱鬥村——
洞松鄉熱鬥村注重從傳統農業向經濟農業的轉變,堅持「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見成效的一村一品,大村多品、精品、整村推進」的發展思路。建成了熱鬥村農旅結合、產村相融205畝的特色水果採摘園區。
園區內種植有紅富士蘋果、雪桃、雪花梨、李子、櫻桃、車釐子等9個品種的特色經濟水果,以「春賞花、夏納涼、秋摘果」為主題,採取「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於2019年實現初掛果,2020年實現土地流轉收入16萬元,農戶園區內務工收入達20萬元,預計到2021年盛產期時,各項收入將達到80餘萬元,該模式進一步調動了貧困戶生產積極性,成為脫貧奔康的新引擎。
洞松鄉克鬥村——
洞松鄉克鬥村按照「產業發展標準化、科學化、規模化」的發展思路,同時發出「天有王母蟠桃、地有鬆通葡萄」的響亮口號,成立了克鬥村釀酒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建成了克鬥村115畝的釀酒葡萄種植採摘觀光園區。
建立「村支部+基地+農戶」葡萄種植模式、「政府+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葡萄酒銷售模式,已實現農戶收入達到200萬元,戶均增收10萬元,人均增收1.5萬元。下一步,克鬥村將緊抓釀酒葡萄特色產業,把「小產業」做成「大品牌」,助力全村群眾一同奔小康。
組組詳實的數據
映射出洞松百姓生活的富足
規模化的產業加上洞松百姓「勤勞致富」的好信念
相信洞松百姓生活會更加如沐春風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脫貧門道】貧瘠土地產業支撐 助推群眾奔康步伐——記鄉城縣洞松鄉脫貧奔康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