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作者:歐科雲鏈
2020年,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發展駛入快車道。
央行數字貨幣的誕生極大的滿足了人類社會日益發展的交易需求,不僅使交易更加便利,而且還極大的節約了製造成本,與此同時,科技力量的加持也使得數字貨幣有效防偽防丟。
可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全球央行數字貨幣(CBDC)、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以及數字人民幣(e-CNY)之間的關係依舊感到陌生,而背後所涉及到的「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也時常被混淆誤讀。
今天,小歐將帶大家慢慢釐清關於數字貨幣的一些疑問。
關於CBDC、DC/EP和e-CNY
CBDC,全稱為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譯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在其關於CBDC的研究報告中給出這樣的定義: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貨幣的電子形式,家庭和企業都可以使用它來進行付款和儲值。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擁有各自版本的CBDC,中國版CBDC的研發項目則被稱之為DC/EP(全稱為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
關於DC/EP,小歐在此前的文章中也多有提及,詳情可戳《「數字人民幣不計息」衝上微博熱搜,關於央行數字貨幣「掃盲」貼來了》。
近日,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又對DC/EP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其表示,DC/EP是一個雙層的研發與試點項目計劃,並非一個支付產品。DC/EP項目計劃裡可能包含著若干種可以嘗試並推廣的支付產品,這些產品最後被命名為e-CNY,即數字人民幣。
此外,他還指出,DC/EP與CBDC的開發思路並不相同。比如,在CBDC的設想中,貨幣所有權和負債責任都歸央行,而在DC/EP中,第二層商業機構實際上擁有e-CNY的所有權以及可支付的保證。
(圖為DC/EP採用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其他運營機構」 的雙層運營體系)
如上圖所示,在DC/EP的雙層運營體系中,作為第一層架構主體的央行與第二層主體(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之間,並非人們所理解的簡單的批發-零售關係。事實上,第二層機構需要承擔KYC、反洗錢以及用戶數據隱私保護等一系列合規責任,而一般的CBDC往往認為這些責任都歸屬於央行。
目前,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正如火如荼的開展,雖然成因、技術設計原理、公共標準、法律和監管框架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但沒有任何國家想要落後。
DC/EP並未採用區塊鏈技術
如今,說起數字貨幣,不少人下意識就會和區塊鏈技術聯繫起來,甚至還有人揚言DC/EP就是採用的是區塊鏈技術,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2019年8月10日,時任央行支付司副司長穆長春,在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科普DC/EP中明確表示了央行數字貨幣(DC/EP)在央行這一層並沒有使用區塊鏈技術。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區塊鏈技術天然的「去中心化」特點,是優勢同樣也是缺陷。作為法幣,央行需要控制發行量避免超發,同時要利用監管,就需要中心化的控制。因此任何鼓吹DC/EP是基於區塊鏈的言論,都是不負責的。
(配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有人要問了,既然不是採用區塊鏈技術,那DC/EP背後的技術究竟是什麼呢?
目前已公開的技術是,DC/EP會根據現有貨幣的運行架構進行適當調整,形成「一幣、兩庫、三中心」的結構。
備註:所謂「一幣」,就是由央行擔保並籤名發行的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兩庫」就是中央銀行發行庫和商業銀行的銀行庫,此外還加上流通市場上個人或單位用戶的數字貨幣錢包;「三中心」,就是認證中心、登記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
另據巴比特消息,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DC/EP在進行安全設計時,參考了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中的有關要求。
分布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簡稱「DLT」),本質上是一種可以在多個站點、不同地理位置或者多個機構組成的網絡裡實時共享數據的資料庫技術。
在一個基於DLT構建的網絡中,所有參與者均可以獲得唯一真實帳本的一個副本,帳本裡的任何改動都會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時間裡在所有副本中反映出來。帳本的記錄根據事先預設的共識機制,由一個、多個或是所有參與者共同進行更新和維護。
從定義上來看, DLT似乎和區塊鏈技術有一些共性。事實也的確如此,一般而言,二者都指分布在網絡上的信息記錄,與早期的中心化資料庫或數位化記錄相比,透明度和公開性更高。
基於這些共性,不少人會把兩者混淆,但其實,早在區塊鏈技術誕生之前,DLT就已經存在。區塊鏈技術,作為加密交易所在資料庫工作的基礎層,存在於DLT或分布式分類技術領域。換言之,我們可以把區塊鏈看成是DLT的子集。
不過DLT和區塊鏈還是有本質上的一些區別,最大的不同就是基於權限和角色。DLT可以為不同的用戶分配多個角色,例如管理員、操作員等,即選定的參與者才能訪問。而在區塊鏈中,所有用戶都有同等的權限和權利,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進來。換言之,DLT並不像區塊鏈那樣100%去中心化。
不過,就像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負責人所說的那樣,DC/EP在技術選型上採用成熟穩健技術併兼顧創新,綜合了傳統集中式架構與區塊鏈技術優勢,也借鑑了區塊鏈技術核心內涵與優勢,迴避其短板。
如今,繼深圳推出「數字人民幣錢包」後,蘇州也開啟了新DC/EP試點,可以預見的是,無網絡支付時 代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我們走來,而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