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數字人民幣開始試點,利用公眾對央行數字貨幣測試階段信息的模糊,「李鬼們」乘虛而入,假冒的數字人民幣錢包魅影閃現的背後,顯示出數字人民幣時代依然面臨防偽防假的問題,此外數字人民幣這場革新必然要伴隨監管和規範的同步推進,今年10月23日,央行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首次在「頂層設計」寫入人民幣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依據。相關立法條文和監管框架正在醞釀,未來數字人民幣發展與監管如何平衡,便利和安全如何兼顧,在這個創新事物的起步階段也埋下了問號,需要監管和市場在實踐中共同找尋答案。
「李鬼」趁虛而入
「我們已經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假冒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日前出席活動時一語激起千層浪。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數字人民幣仍處於內部封閉試點測試階段,數字人民幣體系尚無正式推出時間表,真身尚未正式面世,「李鬼」便乘虛而入,究竟是何情況?
為了一揭面紗,11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在網頁搜索央行數字貨幣發現,目前多個披著數字人民幣外衣的連結已被「404」,顯示您訪問的連結不存在等內容,不過仍然有一些「漏網之魚」在網站和社交平臺中閃現魅影。這些連結或二維碼多是打著央行數字貨幣旗號,實則為各種各樣軟體進行導流。
北京商報記者點入一則央行數字貨幣App官方下載的連結中發現,應用介紹顯示,「央行數字貨幣App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進行各種操作,是官方最新版虛擬數字幣交易理投中心」,並且該頁面提示,「軟體中的兼職任務是非常多的,可以讓您隨時輕鬆控制並獲取收益,預計在未來還會有眾多的理財產品可以選購,都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不過當記者識別二維碼下載時,卻導流到了一則遊戲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李鬼」在社交平臺上的傳播更為明目張胆。北京商報記者在某社交網站上搜索發現,多名用戶曾發布二維碼邀請碼,頁面顯示「我正在使用『D訊』賺央行數字貨幣(DC/EP),快來和我一起看資訊賺數字人民幣吧」。記者根據提示註冊後發現,該軟體無法在應用市場搜索安裝,安裝來源下載也未告知應用來源是否符合手機終端安全審查標準。同時,該App在瀏覽器中下載時,需同意軟體讀取儲存卡內容、通話狀態、訪問精準位置信息、修改或刪除SD卡中的內容等權限。這些權限被「摺疊」顯示,如果不點開一不小心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精準暴露隱私。
警惕網際網路盜刷風險
「偽造的錢包是利用普通民眾對於數字貨幣測試階段信息的模糊,一些詐騙分子會謊稱有數字貨幣錢包,騙取錢財。」面對數字人民幣「李鬼」乘虛而入,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君如是說。
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孫揚進一步提示,公眾要從銀行或者政府渠道獲得數字人民幣相關推廣和試點信息,數字人民幣不會增值,如果說某央行數字貨幣自稱可以達到XX%年化收益,一定是假的;央行數字貨幣不需要獲得用戶的銀行卡和密碼,如果需要輸入卡號和交易密碼以開立數字人民幣帳戶,一定是假的;數字人民幣相關App下載一定會通過政府、銀行、應用商店等官方渠道分發,如果現在有人通過其他網站連結等方式安裝,一定是假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是最早研究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央行自2014年起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並於2017年末組織部分商業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的研發,孕育多年後數字人民幣終於在今年試點揭開面紗,引起足夠關注的同時,需要面對的挑戰亦引起監管和市場的警惕。
「我們的數字貨幣帳戶還沒有經歷過大規模交易的檢測,所以當面臨網際網路欺詐風險的時候,我認為是略顯不足的。」孫揚如是說。
陳文君指出,央行數字貨幣正式落地應用以後,最大風險是錢包被黑,即被非法黑客破解密碼盜走貨幣。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博客,微博)進一步表示,當前需要注意的風險主要就是技術加密的風險和盜刷的問題。針對數字人民幣在支付中加密鏈條的技術研究將是未來要應對的一個巨大挑戰。不同於在比特幣上應用的區塊鏈技術,場景的複雜性對於數字人民幣的應用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技術水平不是非常的領先,就會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
專家建議加快立法、技術建設
為了應對風險考驗,保障數字人民幣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我國監管機構尚需作出更多努力。日前,央行行長易綱表示,央行數字貨幣還處於初始階段,需要制定複雜而完整的法律和監管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23日,央行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首次寫入人民幣數字形式,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依據;同時《徵求意見稿》為防範虛擬貨幣風險,也提出一系列禁止行為: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製作、發售代幣票券和數字代幣,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對此,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上述修改一方面明晰了數字人民幣的法定地位,為數字人民幣的落地應用提供了法律依據,另一方面則強調了其他虛擬貨幣的非法定地位,與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監管精神相適應。王紅英則進一步指出,目前數位化人民幣還處在一個試驗階段,尚無明確詳盡的法律條文來加以規範。建議在目前數字人民幣的發展過程當中,立法程序要超前。
除了加快立法之外,在業內人士看來,技術建設、人才儲備、系統可靠、方案成熟、場景適配、用戶體驗亦是監管需要關注的重點。
孫揚指出,「如果我們要將區塊鏈應用於數字貨幣,需要投入較多的專家將區塊鏈技術吃透,吸收精華,形成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央行數字貨幣監管平臺和團隊可以特別加強對於場景、消費流程等專業知識的補充,能夠幫助監管團隊理解數字貨幣在場景下消費數據的含義和意義,有助於更好地監管數字貨幣的使用」。
王紅英進一步表示,目前央行數字貨幣金融科技人才有一定程度的滯後,未來數字貨幣的發行需要更多的人才進行技術的加密,並在複雜的應用場景中不斷測試。目前金融科技儲備嚴重不足,需要與領先的第三方數字支付公司進行各個層面合作,使數字人民幣風險控制能夠得到強化。
談及在監管層面需要進行的工作,陳文君指出,監管機構需增強風險防範,防止黑客入侵;此外需保護數字貨幣支付相關個人數據、政府機密和商業秘密。「央行數字貨幣的平臺系統要經過大規模並發交易的檢驗,TPS(電子數據處理系統)要足夠應付廣大人群的海量支付。安全和高效缺一不可,老百姓(603883,股吧)會拒絕體驗不佳的支付手段,央行數字貨幣具有一定壓力,也無需去爭先,系統可靠、方案成熟、場景適配、用戶體驗是當前測試中的重點。」陳文君如是說。
(責任編輯:李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