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賽道上,玩家已經越來越多。
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顯示,全球 80%的中央銀行已經開始構思CBDC的概念、研究其潛力,40%正在著手概念驗證,10%正在部署試點項目。
而張一鋒在「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我們今天談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本質上是現有法定貨幣的數位化,而不是創造出一種新的平行貨幣。所以超越今天的國際金融現實,談超主權貨幣目前只是理論上的研究,並沒有太高的可實際操作性。」
他還指出,十年實踐證明比特幣並不是理想的數字貨幣,一是比特幣技術上沒有進化成可擴展的彈性系統,所以比特幣容量和支付並發能力仍停留在比較初級階段。二是從貨幣發行角度,通過挖礦機制來實現總量控制,這一點和今天整個全球貨幣體系沒法兼容。第三是比特幣幣值的劇烈波動也和理想貨幣的距離相差甚遠。
中央銀行為什麼推動CBDC?
張一鋒認為,隨著金融體系的不斷演進,中央銀行的三大職能沒有改變,但是工具和手段發生了變化。早先中央銀行主要是通過發行現金來服務經濟,今天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間,隨著電子支付的發展,事實上是被弱化的,在這樣的背景下,CBDC是否會成為中央銀行在數字經濟時代服務實體經濟和實現調控的新工具?
對此,張一鋒進一步解釋稱,從目前來看,CBDC作為第一種同時具備央行發行,面向公眾流通和數位化三重屬性的新型貨幣形態,帶來很多新的想像空間。面向公眾是指CBDC可以廣泛地滲透到現在微觀的零售場景, CBDC會像現金一樣作為中央銀行提供的公共產品直接參與到零售和支付業務,它會延續和提升央行在數字時代的公共服務能力。相對於現金,數字貨幣天然數位化形態在數據反饋和統計方面的優勢,未來可以成為央行洞察經濟微觀狀況的重要途徑,並進而可能成為央行實施調控的新手段和新工具。
「從歷史上貨幣形態變遷的過程來看,每次都是不斷地迭代螺旋式發展,從來沒有一蹴而就過。所以我們今天認識到的CBDC可能也只代表了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間的一段序曲、一陣出發時的號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認為紙幣、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和其他電子支付手段會是一個長期共存和互為補充的過程。」張一鋒還表示。
風險與挑戰
在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的推進有加速之勢時,數字人民幣無疑已處於領跑階段。但隨著數字人民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一些潛在風險和挑戰亟待解決。
近日,人民日報在《如何穩紮穩打推進數字貨幣進程》一文中指出以下幾點:首先,公眾參與不積極。對於年輕人,數字貨幣因其便捷性深受歡迎。但老年人無論對數字貨幣還是其所依靠的智慧型手機都很陌生,學習、應用都較為困難。根據統計,在美國智慧型手機使用率也僅為75%左右,歐洲則更低。此外,數字貨幣所代表的新的理念也不是被所有人接受,歐洲社會目前整體保守,對於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社會都比較排斥,推動並培訓民眾使用數字貨幣難度不小。
其次,公私權力邊界模糊。與使用現金時高度的匿名化、隱秘性、自由性相比,數字貨幣的高度中心化、可追蹤化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會強化國家或監管機構對於民眾數據信息的掌握能力。據媒體披露,美國情報機構CIA已經試圖利用數字貨幣和電子交易不僅對本國民眾而且對其他國家使用者進行情報搜集,引發國際社會普遍擔憂。
再次,法律監管不足不當。當前針對金融行為的監管法律或法規並不完全適用於數字貨幣。法律的立法過程不僅較長,同時存在滯後性,需要在實踐中一步步加以完善。如何在法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好之時確保數字貨幣的安全可控成為一大挑戰,特別是因為貨幣是經濟活動的基礎和血液,牽一髮動全身,因此增強相關領域立法工作的前瞻性迫在眉睫。此外,有些國家過度立法,嚴重製約了數字貨幣的有效探索,成為了限制其發展的罪魁禍首。
第四,對金融系統造成安全隱患。數字貨幣發行十分簡單,可能會使部分本就財政紀律鬆弛的國家通脹水平進一步惡化,進而威脅金融系統安全。另外,在遇到金融危機時,數字貨幣最容易被人們大量拋售,增加銀行被擠兌的風險,破壞金融穩定。鑑於央行可以直接發行數字貨幣給個人,兩個主體在不需要商業銀行的情況下就能完成交易,去中介化的風險不容忽視。最後,數字貨幣有可能對銀行存款產生擠佔,部分侵蝕銀行信貸渠道。
第五,存在全球金融體系分裂風險。雖然各國也在加強數字貨幣國際協調,但是目前各方在技術標準、隱私保護、數據流通等方面監管和規則都不同。這背後反映了各國經濟實力、價值觀的不同,同時也是對自身貨幣主權、金融主權乃至國家安全綜合考慮的結果。而數字貨幣的差異化會加速本就不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不排除將來出現碎片化狀況。
第六,數據安全堪憂。數字貨幣的使用嚴重依賴數據,而數據本身的安全性廣受質疑。特別是近年來頻繁爆出的數據洩露、黑客攻擊、惡意買賣客戶數據等事件加劇了民眾的擔心。此外數據的存儲也面臨挑戰,雖然存儲設備一般位於央行或者大型數據平臺的專業場所且通常擁有備份,但即使如此,在戰爭或災害等極端挑戰下,如何保護數據仍是重要議題。
第七,衝擊傳統金融機構。隨著數字貨幣的興起,大量金融科技公司蜂擁進入這個行業利潤豐厚的領域,而由於落後的信息技術、本已較低的貸款利率、昂貴的合規成本等因素,傳統的放貸機構會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金融科技巨頭巧妙結合金融與技術,將各項成本降至更低同時還可以管控好風險,這樣就將低收益與高風險轉嫁給傳統機構。
總之,儘管當前我國主權數字貨幣實踐和探索均走在全球前列,具有先發優勢。鑑於主權數字貨幣事關國家金融穩定大計,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鞏固優勢的基礎上,要統籌考慮各方情況,即不可停滯不前也不可貿然推進。應當繼續採取試點-總結-試點-推廣的思路,特別關注金融安全,積極探索相關技術和政策,穩紮穩打推進數字貨幣進程。進一步加強央行數字貨幣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基礎設施安全、穩定、可靠、有韌性、有空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