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12月底,蜷川實花在北京與攝影師LAY合作拍攝了《VARIETY視相》電子刊首封中國明星張藝興,與此同時,她與美國Netflix合作的的電視劇集《Followers》也在2月底上線。這位在電影、電視、攝影、設計等諸多藝術領域都有涉獵的日本攝影師藝術家蜷川實花,在中國的各種社交平臺上也擁有百萬粉絲的人氣。
蜷川實花是當代日本炙手可熱的一線女藝術家,攝影家,這位與村上隆、奈良美智齊名的女性,主要的創作領域攝影,與她執導的電影都近乎完美地展現了深邃女性美的內涵。她的攝影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具有強烈的個人視覺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就是她的攝影畫面中的花卉、金魚等視覺符號意象,配合上華麗絢爛的色彩形式語言和光影效果,形成了夢幻般的「蜷川實花」視覺世界。
《花魁》這部電影是上映於2007年的蜷川實花的代表作,背景是日本江戶時代的藝妓的故事。整部影片成為蜷川實花藝術理念的實踐場,視聽語言中透露著蜷川實花的全部立場。絢麗多彩的服裝和場景布置,節奏明確的現代電子音樂和傳統視覺的碰撞,都使人產生視覺快感的化學作用。
下面我們就來詳盡的分析電影《花魁》中從攝影角度出發的8個視覺理念,並且探尋攝影拍攝能夠借鑑的具體方法。
紅藍交織對比的蜷川語法
如果說攝影師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想要形成自己的獨特攝影風格,那麼就需要有一套自己獨具特色的「攝影語法」。這個語法本身可以是攝影創作中的任何一個方面。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主要內容是花卉。我們都知道,花卉是這個世界上被拍攝的最多的內容之一,那麼為什麼蜷川實花拍攝的花卉成為最為具代表性的作品呢?我們可以先從《花魁》這部電影中探索一二。
色彩對比,是蜷川實花個人視覺風格的基礎。
花卉是蜷川的拍攝主要內容,她的拍攝自成風格的基礎就是順應花卉本身豐富的色彩,在豐富色彩的基礎上增加色調的對比,在對比的基礎上利用色彩的對比衝突形成視覺刺激效應。
這個過程的核心就從花卉本身落到了色彩的對比上。以電影《花魁》為例。整部影片的色彩有以下特點,
一個是飽和度極高,高飽和度的色彩在視覺上辨識度強,有明確的色彩傾向感覺。
另一方面是色彩的對比效果強烈,這個就來自於大量的使用紅色和藍色這兩種對比色調。
《花魁》作為一個名詞的存在,本身就是絕代佳人的形容,紅色在中國或者東方人眼中,代表著熱情、欲望和能量。整部影片利用紅色作為基調,在視覺上調動觀眾的激情,傳達情節的熾烈情感。但是這樣並不足以形成視覺風格,蜷川實花的辦法就是在畫面中配伍以最為強烈的對比色彩,用這種反差來滿足自己創作上的視覺野心。
紅色與藍色的對比,一種熱情如火,一種清冷憂鬱。影片中的兩代花魁都在自己成為花魁最為巔峰的時刻陷入來這種矛盾之中。對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情感,又迫於對愛人的深刻失望,人物的情感糾結婉轉。配合著這樣的情節,沒有比紅色和藍色的矛盾能夠來的更為貼切。
紅色代表的欲望,熱情如火的燃燒,藍色的憂鬱,讓美豔的花魁陷入了對愛情追尋和自己解脫的無限惆悵之中。
紅色和藍色的對比在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中是常用手法,只是在電影《花魁》中,她把花卉拍攝的色彩形式抽離出來,配置在電影畫面中,雖然在電影中,花卉不能能時時刻刻成為畫面主角,但是這種對比色彩貫穿了整個劇情和視覺發展。
金魚、花卉、女性與色彩的審美意象
看過電影的同學們不難發現,電影中頻繁出現的金魚完全可以成為影片的第二主角,與花卉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花魁日暮成長的各個時期,都有著金魚出現的空鏡頭。他們在街道的牌樓上,在自己的臥室中,在走廊裡,他們無處不在。這樣頻繁出現的金魚又想表達什麼呢?
金魚有一個特點,也是最基本的狀態,就是生活在魚缸裡,是一種作為人們觀賞用途的存在。從這個角度出發,電影中的花魁們,本質上與這些金魚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首先就是看起來賞心悅目,作為一種被觀賞的存在,好看是第一要義。電影中每一個花魁都要在街道上進行遊行展示,成為花魁的同時接受萬人垂涎的目光。
第二就是在被欣賞和消費的同時,金魚和花魁還一樣是被限制和豢養的。電影中有一句臺詞,「金魚只能生活在魚缸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花魁本身也只能在妓院的環境中獲得仰慕與青睞,離開來這個環境,花魁也只能淪落為一條缺氧致死的死魚。
魚缸,是禁錮它的地方,也同時是維持它的生命。金魚離開不了魚缸,生在魚缸中,死在魚缸中。
花魁也是如此的,一旦離開了妓院,那再也不是花魁,僅僅只是成為了一個什麼都不是的普通女人。
這個最基本的矛盾,金魚隱喻了女主角以及整部影片的線索,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金魚的審美意象。
影片中除了金魚,花卉,櫻花本身,也是一種被攝影利用的隱喻形象。花卉是美好的代名詞,無論從形態的優美還是色彩的絢麗,都是讓人無法釋懷的美好對象。但是花卉從另一方面是植物的性器官,是生命的一個周期,是最輝煌的定點時刻,花開之後的每一分鐘都面對著頹敗和消逝。
俗話說「花無千日好,人無百日紅」,賞花的時候有些人看見的卻是緊隨而來的衰敗,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中都有這種哀情文化元素。在影片中,無論花魁生活的如何精緻絢爛,但是對於這種生活的空虛也感到寂寞。水中月鏡中花,一種不可捉摸的傷感,來自於對內心真情實感的愛情的嚮往,有著無力感。
導演蜷川實花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為什麼獨鍾拍攝花卉,她的回答是,「首先她喜歡花,其次是花很快會凋零,姿態是變化無常的,照片和電影留下這些瞬間」。
鮮豔與冷豔的色彩對比
在電影攝影拍攝中,無論是紅色還是藍色,無論是對比還是協調,在色彩的使用上,豔麗是蜷川實花的色彩口訣。所謂豔麗,就是我們能夠感覺到色彩飽和度的強度,能夠感覺到色彩味道的濃鬱和氣息的充沛。在拍攝的時候,不吝惜使用最濃鬱的色彩,最高的對比度來提高飽和度。
無論是熱情洋溢的紅色慾望空間,還是沉靜憂鬱的哀傷藍調,導演在色彩並沒有因為色彩變化降低色彩濃度,而是在改變色彩的傾向來矯正人物和劇情發展。這裡面就涉及到幾種顏色,紅色自不必說是攝影的基調,是日暮的生命色彩。
影片中還有很多藍色和紫色的出現。紫色從色彩心理角度出發是一種表示憂傷和懷疑的低調色彩,這個色彩的出現往往意味著一種憂鬱複雜情緒。
比如在日暮與想要娶她的先生的感情交流場景中,雖然也是強烈的情感欲望紅色的背景,但是詭異的紫色花朵以及門上的繪畫呈現出了核輻射般的色彩對比,這種視覺上的矛盾反射到女主日暮的心理中,對這個熱情如火的男人的追求,心中總是抗拒的狀態的一種色彩視覺表現。
女主日暮小時候的代班花魁在日暮眼中也是呈現為一種紫色的心理狀態。她美豔動人,但同時也顯示出一種冷若冰霜,殘酷無情的冷豔氣質。與日的紅色不同,紫色的冷豔與她更加協調。
浮華之下的沉醉慵懶
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片中的花魁在濃豔的色彩包裹下每每體現出某種沉醉的慵懶狀態。這種慵懶與五光十色的絢麗顯得十分貼切。在長時間的觀看飽和色彩之後,我們眼睛會產生疲勞。好像色彩消耗了我們視覺的能量。
試想一下,在電影中描述的多彩的生活環境中,人物的生活狀態又會是什麼呢?
《花魁》的故事以江戶為時代背景。作為一個承平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往往透露著某種鬆弛和慵懶。回來我們再看導演蜷川實花,作為出身藝術世家,家境殷實又是日本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代中生活的人,本人又是行走於時尚領域創作的藝術家,她的個人風格怎麼能不滲透出一種華貴慵懶的氣質,怎麼能沒有一種生活優渥狀態帶來的審美上的傳導。
某種程度上,在展現《花魁》日暮慵懶狀態的這一面,很大程度上是蜷川實花自己藝術理念和對現實世界生活狀態的一種投射,一種對歷史上華衣美服,精緻時代生活狀態的一種聯想。
在描述這種鬆弛柔軟,慵懶狀態的過程中,導演沒有忘記體現自己視聽語言的最大特點,在色彩上不遺餘力的調動發揮,甚至將很多現代設計中的視覺紋樣和對比表現方式應用到電影攝影畫面的場景中去,很多畫面呈現出了某些超現實感覺的視覺圖樣。
局部光影的深邃
在攝影中,色彩和光線是一對親兄弟,好的光影不但能夠增加畫面的視覺縱深,也能夠提升色彩的表現力。
下面的攝影畫面中,利用色溫極高的光色,同時利用樹木前景遮擋光線投射,在人物主體上形成了準確的局部光線。
這樣的光影效果一方面增加了畫面的視覺縱深,形成了高光,中間調,陰影暗部的三個光影層次。在主體形象的表達上,人物身上遮擋住的面部形成了明暗空間,表現了人物在表演中的心理狀態。隱藏起來的內心想法被隱藏在陰影之中。
局部光影在視覺空間塑造上是起到最大作用的一種用光方法。下圖是一副居中場景照片,高光,投影,剪影形成了遠中進,高中低的三個視覺空間。中心的正常光影空間配合畫面中三點燈光的高光形成了三角形的構圖形式。在畫面的邊緣窗戶的位置,人物在窗戶微弱光線的投射下形成了剪影,即豐富了畫面的視覺信息,剪影的簡略表現又不影響畫面主體視覺內容的表現。
試想一下,如果將這個場景利用充分的光線照亮,所有的畫面內容都現實出來,是不是就會顯得蒼白普通呢?
居中對稱構圖與日本文化
這部電影在攝影拍攝中使用了很多居中對稱的構圖形式。這樣的形式在攝影拍攝中是經常見到的。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些構圖中更加精彩的內容,是在構圖形式優雅的同時配合表現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藝妓的歌舞表演,宴飲吟唱,優美雅致的日式庭院,園林景致,獨具風格的日本的版畫繪畫等等。
這些日本的文化符號也形成了明確的審美標的。一種精緻簡約,自然山水園,具有清幽恬靜,凝練素雅的整體風格,尤其是日本的「茶庭」,「飛石以步幅而點,茶室據荒原野處。松風笑看落葉無數,茶客有無道緣未知。
小巧精緻,清雅素潔;為了體現茶道中所講究的「和、寂、清、靜」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學中所追求的「佗」美和「寂」美,在相當有限的空間內,表現出深山幽谷之境,給人以寂靜空靈之感。空間上,對園內的植物進行複雜多樣的修整,使植物自然生動,枝葉舒展,體現出天然本性。
將這些文化特徵配合蜷川實花的色彩表現張力以及攝影構圖形式,形成了即傳統又現代,富有歷史超現實的既視感。
框線構圖
另外片中攝影部分還需要單獨說的就是蜷川實花在攝影上的精彩絕倫的框線構圖。她的主要特點是是在尋求框線框線限定視覺空間的基礎上,製造某種視覺平衡。這種平衡既有視覺元素的平衡感營造,還有框線空間的網格化的平衡。
在框線構圖中,很多框線是被窗戶上的柵欄密密分割的。這種視覺上的安排將原來分離空間的窗口這樣的視覺元素變成了一種視覺上的遮擋,並且多次使用這種柵欄作為遮擋。在視覺上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符號性的遮擋,柵欄在現實中是一種阻攔,在心理上形成一種禁錮。
柵欄外面是美麗的櫻花,是遠山的日落,是美好自由的愛情,但是現實中總是隔著柵欄,美好近在咫尺又無力觸及。
這些框線的運用可以說是導演在攝影上的一種獨特創造。
框線與線條透視相結合,框線與光影投影相結合。這個方法極大的擴展了畫面的視覺空間和信息量。兩側房間的投影在一個個的窗格上上演著不同的劇目。遠處透視消失點引導著觀眾最終的視覺終點和審美方向。
經典構圖分析
除了上述的攝影上的分析,又到了必留環節,我們來看一下還有哪些不能錯過的攝影構圖和畫面表達上的精彩畫面呢。
1.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構圖不僅將人物畫面主體放在了分割線的位置,在光線的使用上採取避光的拍攝,人物菸斗的煙霧製造了朦朧感,大景深的拍攝增加了攝影畫面的信息量。整副畫面結構空間光線緊密豐富。
同樣是黃金分割的構圖,分置兩側的人物各有形態,形成了兩個視覺中心。背景中的五彩斑斕的色塊,好像現代電子屏幕中的色塊堆積,製造了強烈的超現實視覺感覺。
2.線條構圖
線條構圖的基礎是點,在幾何中,線就是由無數個點構成的。在電影中的這個畫面就是由燈籠的每個光點連結成為的線條構成的畫面。這些線條符合透視原理,在線條中,主體人物花魁日暮成為整個畫面中最大的一個亮點,最亮的部分也在這個位置。
3.居中構圖
居中構圖表現強調主體。畫面中的主體人物最為華美的妝容,最為誘人的表情,體現了風情萬種,在背景中,紅色、金色、綠色相互配合相互爭奇鬥豔,龍的圖騰形成了奔騰的熱烈騎士,這一切都是想突出花魁本身的美豔氣質,再沒有比居中構圖這種構圖形式更能夠達到這種作用的攝影構圖方式了。
總結一下,《花魁》中的攝影使用了比廣告片還大膽的色彩去拍攝,體現了蜷川實花的藝術創作態度,她的攝影中的花卉才是更加豐富的色彩情感空間,同學們可以去找來欣賞。在同學們的日常拍攝中,是否也能尋找豐富的色彩並且拍攝出來,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拍攝主題。
利用蜷川獨具風格的攝影表達風格,描述了花魁也是女人,再聰明的花魁也會知道,自己的諾言是毫無用處的,不敢相信戀人的甜蜜話語,也不敢輕易向戀人許諾。可一旦愛上了,哪怕只是短暫的,花魁也甘願飛蛾撲火將自己投入愛情,愛得死去活來,即使被傷害也不惜地去愛,不計後果地去愛,一直到壯烈地殉情。
但是最後給予我們的交代了,在大膽尋找愛情的路上,其實也是在尋找自己,最後的畫面,恰恰回歸了最唯美,色彩最正常的空間。
這就是今天的內容,喜歡的同學不要忘記關注、轉發、點讚。咱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