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對孩子的教育,很容易就會想到什麼興趣班、特長班以及課程輔導班。雖然興趣、特長和學習成績能幫孩子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真正決定一個人高度的卻是應對挫折的能力。
美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專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小時候過得非常幸福,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小時候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
一旦長大成人就會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便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但是由於沒有太多處理挫折和困難的經驗,他的人生也就變得痛苦和「不幸」起來。
一個人小時候是否經歷過挫折的教育,則直接影響他將來能否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個有意思的對比:
一個美國孩子摔倒了,站在一旁的母親並不著急,而是耐心地對他說:「寶貝,你要自己站起來!」然後,她在一旁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孩子,直到孩子自己主動站起來。
一個非洲孩子摔倒了,他的母親沒有說話,卻在孩子面前反覆地做著摔倒再站起來的動作。雖然沒說話,但是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自己應該怎麼站起來。
一個中國孩子摔倒了,接下來的場景也許你會猜得到。見到孩子摔倒了,母親會馬上跑過去,一邊扶起孩子,還一邊不停地去安慰。有的母親甚至還會把孩子摔倒的原因責怪到地面頭上,「都怪地不好,讓我寶寶摔倒了。媽媽打它,替寶寶報酬。」
同樣是面對孩子摔倒了,媽媽不同的應對方式,卻讓孩子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美國孩子從小接受挫折教育,他們很早就學會了如何照顧自己,並且變得越來越獨立堅強。非洲的孩子從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的感染下,也能很好地照顧自己,並且敢於離開父母去闖世界。
而我們國家的孩子,在父母過度保護的教育環境下,似乎永遠也長不大。這樣的結果就是產生了很多的「巨嬰」,即使長了很大卻仍需要父母的幫助。其實這也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教育好他。
人的一生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有人把困難和挫折比作人生的攔路虎,也有的人把它當成進步的階梯。究竟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是攔路虎還是前進的階梯,主要看你面對困難的態度。
前段時間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和樊登一起直播時,曾說過他每天都在經歷著磨難。意思是說每當他解決了一個困難,接下來就會遇到下一個困難,而只有不斷地去解決困難才會一點點向前進。
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有一個個困難組成。當你好不容易克服了一個困難,接下來又會面對很多的困難。只有不斷地去克服所面臨的困難,才能讓自己到達一個個人生的高度。而決定人生高度的就是面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
如果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高,走得更遠,就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就像美國人或者非洲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一樣,在孩子摔倒的時候,不要著急去把他們扶起來,而是要去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站起來。
只有讓孩子經歷困難和挫折,他們才能在挫折和困難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不斷體驗解決困難的喜悅,才能幫孩子樹立積極面對挫折的態度;也只有讓孩子經歷困難和挫折他們才能從中獲得解決困難的經驗。
所以讓孩子越早經歷苦難和挫折,孩子才能越早地獲得克服困難和挫折經驗和勇氣,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