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改革,是「十四五」期間我國政府職能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已將「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寫入其中。
隨著2020年1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正式實施,以及11月《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公布,從中央到地方,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優化措施密集出臺。
目前,我國約10%的GDP、財政收入來自於219家國家級經開區。他們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如何在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中再次起到示範作用?又如何通過營商環境優化釋放更大發展潛力?是全國營商環境改革繞不開的重要一隅。
在去年發布全國首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報告的基礎上,11月27日,21世紀經濟研究院再度發布《2020年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報告》。該報告通過以商務部發布的2019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前30名作為評價樣本,結合第三方機構數據,對經開區營商環境水平繼續進行跟蹤測評。
在指標模型設置上,報告仍然採用以客觀指標為主的評價模型,對經開區營商環境做結果性評價,延續了前一年的四級指標設置。一級指標為經濟開發區營商環境指數,6個二級指標也未有變動,分別是軟環境、基礎設施、商務成本、生態環境、社會服務、市場容量。另外,還有幾十個三級指標和四級指標。
測算結果顯示,2020年營商環境指數最高的前十名,分別是廣州經開區、崑山經開區、蘇州工業園區、南京經開區、廣州南沙經開區、大連經開區、江寧經開區、西安經開區、長沙經開區和青島經開區。相較上年,榜單前15名中,北方地區的經開區身影增多,表明其營商環境改善效果較顯著。
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北方經開區上榜增多,崑山經開區升至第二
從測算結果看,2020年營商環境指數最高的前十名,分別是廣州經開區、崑山經開區、蘇州工業園區、南京經開區、廣州南沙經開區、大連經開區、江寧經開區、西安經開區、長沙經開區和青島經開區。
其中,廣州經開區、崑山經開區和蘇州工業園區都是連續兩年進入營商環境指數得分前5名。此外,2019年首次闖進全國國家級經開區前30強的大連經開區,則憑藉著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優勢,直接進入了前十名。
從區域分布來看,北方經開區在營商環境上的努力值得肯定。今年,有大連經開區、西安經開區和青島經開區三個北方經開區進入前10名。而去年,進入前10的北方經開區只有西安經開區、青島經開區。另外,北京經開區和天津經開區也同樣進入了前15名,且北京經開區的排名從去年的15位上升至11位,天津經開區從去年的22位上升至14位,進步明顯。
軟環境指數:上海、廣州、西安經開區排名前三,長沙、武漢經開區投資活躍
從測算結果看,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廣州經開區、西安經開區、南京經開區、崑山經開區、成都經開區、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經開區、廣州南沙經開區、重慶經開區位列軟環境指數的前十位。
可以看到,與其他二級指標不同的是,軟環境排名靠前的經開區,主要集中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包括上海、廣州、天津、蘇州和西部的重慶、成都和西安。城市發展勢頭越好,經開區軟環境也更好,這體現了經開區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
從市場主體數量、內外資利用狀況、快遞量等指標來看,二線城市的開發區,如長沙經開區、武漢經開區、成都經開區、蘇州經開區等較為領先,體現了其當前更為活躍的投資氛圍和經濟環境。而一線城市和天津的企業整體信用得分水平更高,顯示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和當地經開區更為穩健的經濟發展態勢。
從內外資的投資方面來看,廣州經開區在兩項中均排名第一。而從內資投入來看,二線城市的投資規模逐步增長,產業發展的動能十足。長沙經開區、青島經開區、武漢經開區、哈爾濱經開區進入固定資產投資得分前五名;而武漢經開區、西安經開區和青島經開區則在外資利用方面進入前五名。
在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下,2020年下半年部分企業開始出現的債券違約問題,使得企業信用開始備受關注。因此,本次報告援引企業信用分,將開發區企業信用分納入了軟環境考核指標體系。
從經開區企業信用評價數據來看,一線城市和直轄市所在的企業信用狀況更好,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北京經開區、天津經開區、北辰經開區都進入指數排名前5,廣州經開區也進入前10。在國際國內各種風險挑戰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背景下,顯示出這些城市經開區的企業經營狀況更好,當地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更強。
而從得分靠後的開發區來看,蘇州工業園區、南京經開區、嘉興經開區、青島經開區、杭州經開區、崑山經開區、南通經開區、廣州南沙經開區、西安經開區、煙臺經開區排在第20位至第30位。可以看到,其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沿海、外向型企業較為集中的板塊。此外,也與這些經開區新開辦企業較多、中小企業較多有關。
基礎設施指數:西安、成都經開區進步明顯,煙臺、長春經開區交通互聯待加強
處於一線城市的經開區具有絕對交通與基礎設施優勢。本報告測評的4家位於一線城市的經開區,包括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廣州南沙經開區、北京經開區、廣州經開區,基礎設施指數得分依舊位居全國30個國家級經開區前五名。
其中,排名第一的依舊是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毗鄰徐家匯商圈的區位優勢,城市快速路中環線貫穿其中連接了每一條進出上海的主要線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
與上年相比,絕大多數經開區的基礎設施指數得分均有提高,其中西安經開區、成都經開區進步明顯。作為西安同時具備臨空、沿站、濱河、高速交匯、地鐵密集優勢的區域,西安經開區排名較上年大幅提升6位至第四名,反映出西安「樞紐經濟」建設成效明顯的特徵。
基礎設施指數排名靠後的有煙臺、寧波、長春經開區等,還需在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多層次交通體系建設上下功夫。比如,寧波經開區雖航運優勢明顯,但其距離高鐵站較遠,2018年全市高鐵裡程僅有64.5公裡;煙臺、長春經開區的市內交通「最後一公裡」仍存在短板,有必要合理規劃路網,加大基礎設施投資。
商務成本指數:鎮江、瀋陽、長沙經開區成本最低,天津、杭州、南京經開區購房壓力大於其他二線
作為逆向指標,商務成本指數得分越高,其整體成本水平越低。指標具體包括工業水價、電價、氣價價格和房價收入比。
測算結果顯示,二、三線城市經開區的商務成本比較低。房價較低,且當地有著豐富天然氣資源的重慶,拿下商務成本指數得分第1名。其次則是鎮江經開區、瀋陽經開區、長沙經開區、西安經開區、煙臺經開區、長春經開區、連雲港經開區、南通經開區、崑山經開區而杭州、天津、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經開區,商務成本水平都相對較高。
在商務成本指數中,房價收入比的情況最受關注。工資收入和房價收入比顯示了當地的土地和房地產市場熱度和當地的收入情況,因此,工資收入和房價收入比一定程度上是營商環境的「矛盾」綜合體,既反映了城市經濟活力的高低、居民購買力的高低,但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過高的成本帶來的發展壓力。
與往年結果類似,三、四線城市的經開區得分較高,房價收入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報告結果顯示,鎮江經開區、長沙經開區、煙臺經開區、嘉興經開區、瀋陽經開區的房價收入比最低。其中,中國房價行情網的數據顯示,鎮江的房價,當前處於其所統計的314個城市中的第78位,也使其成為了房價收入比最低的城市。
同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開發區,房價收入比較高,職工安家落戶壓力較大。其中,北京、上海兩地經開區的得分,顯著低於其他城市,形成了壓力最大的第一梯隊。而後,廣州、天津、南京、杭州又組成了第二梯隊,購房壓力顯著高於其他二線城市,在與成都、西安、武漢、蘇州等其他二線城市的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
生態環境指數:廣州經開區、廣州南沙經開區、寧波經開區、大連經開區、南通經開區位居前五
生態環境指數靠前的經開區,多地處於空氣品質較好的南方城市或海濱城市。報告測評的30個國家級經開區中,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廣州經開區、廣州南沙經開區、寧波經開區、大連經開區、南通經開區、成都經開區、長沙經開區、重慶經開區、青島經開區、杭州經開區。
而位於中西部地區的重慶經開區、長沙經開區、成都經開區,之所以能闖進前十,與其所在城市單位面積工業廢水排放量強度較低有關,比如長沙只有嘉興的1/17。
天津經開區、西安經開區、北辰經開區、徐州經開區等還需要在降低PM2.5濃度、提高綠化水平等方面出臺更大力度的措施,以改善生態環境。
社會服務指數:北京經開區位列科研強度榜首,蕪湖經開區企業專利數量驚豔
社會服務指標,總共包括6個三級指標,即全市科技研發強度、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數與常住人口之比、全市每千人床位數、開發區每千家企業專利數和全市新增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從教育、科技、醫療、創新等各個方面,衡量經開區的社會服務發展狀況。
結果顯示,北京經開區、江寧經開區、杭州經開區、廣州經開區和南京經開區位列社會服務指數前5名。其中,在科研強度和新增孵化器數量上,北京經開區和廣州經開區位列榜首,來自教育重鎮南京市的江寧經開區和南京經開區則在高校在校生與常住人口之比上領先其他經開區。
不過,由於教育、企業專利數量等指標的落後,則讓同樣位於一線城市的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在社會服務指數上僅僅位列中遊。此外,來自煙臺、寧波、嘉興、連雲港等城市的經開區,在社會服務指數的得分總體偏低,可見,在現有的城市發展機制下,省會城市仍然能夠聚集更多的教育、醫療、科技資源,非省會城市,即使是寧波這樣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仍然與省會城市有較大的差距。
雖然總體得分上,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仍然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從單項數據來看,仍然有不少二、三線城市奪魁。
其中,蕪湖經開區在每千家企業專利數上排名所有經開區的第一,助力其社會服務指數排名第六。長沙經開區則在全市每千人醫療床位數上奪魁。
從教育來看,南京、武漢、西安高校雲集,高校在校生比例方面佔優。良好的教育資源,使得科研投入也相對較高,來自北京、西安、上海和蘇州的5家經開區在科研投入指標上領銜。創新方面,廣州、杭州、上海則在孵化器培育上有著優勢,顯示了當地良好的創新氛圍。
值得關注的是,西安、北京、上海、蘇州等地,雖然全市科研強度較高,但千家企業專利數量卻並沒有領先其他城市,西安、蘇州等地的這一指標甚至相對落後。體現了科技投入產出比不高,表明這些城市的產業布局,需要更好地利用當地的教育和科研資源。
市場容量指數: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經開區、廣州經開區居前三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本報告引入了市場容量指數,來衡量各經開區的經濟競爭力。
測算結果顯示,蘇州工業園區依舊穩坐市場容量指數榜首。作為全國外貿第四城,2019年蘇州全市超1/4的進出口份額,來自於蘇州工業園區,去年其進出口規模在全國經開區中位列第一。
緊隨其後的依次是天津經開區、廣州經開區。2019年,廣州經開區GDP增長8.6%,達到2978.89億元,GDP規模、實際使用外資等指標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天津經開區排名較上年大幅提高,其不僅是全國四家GDP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經開區之一,而且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去年其GDP、工業、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逆勢上揚,充分彰顯了經開區的區域帶動作用。
總體來看,東部地區的經開區在市場容量指數上整體得分更高。而位於中西部的經開區雖然工業產業基礎較好,但因外貿、GDP體量相對偏小,進而拉低了單項指標得分,表明其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需要進一步提升,以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
轉自:21世紀經濟報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