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吃麵包的歷史大概始於3000年前埃及的一個小島上 ,從那兒發現了最早的製作 麵包的工具 。麵包和米飯作為人類兩大基本食物,伴隨著文明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從米飯創造出的吃的文化可能中國最具代表性,而從麵包帶出吃的文化法國可能是集大成者。
所以人們對法國大餐印象深刻不僅限於法國的菜 ,還有法國的麵包。它的麵包也如同米飯對中國人一樣。食者不分男女老幼 ,不分貧富貴賤。但麵包與米飯有一點不同的是 ,中國人不是一天吃三餐米飯 ,只午餐晚餐吃 ,西方的麵包可是從早吃到晚 ,頓頓都是。 中餐講究什麼菜配什麼飯 ,西餐則什麼菜都能配麵包。我們中國餐廳吃飯 ,米飯是單叫的要付費 ,不叫沒有 。
西餐中麵包不用叫 ,侍者自動端上麵包 ,而且不要錢。多吃也沒關係 。麵包的文化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種藝術 ,法國最具代表性。到沒到過法國的人都知道法棍麵包,它起源於花都巴黎。法棍麵包我們看起來可稱中空麵包 ,因為中國做的麵包餡多皮少 ,法棍麵包掰開心兒幾乎是空中,皮多餡少,外脆面軟。之所以稱法棍麵包,是因為它有手腕粗細,兩尺多長 ,買來像棍子一樣提來提去 。
法棍麵包空吃就很好吃 ,塗點兒黃油更香 。別小看這種大眾化的麵包 ,要烤出合格 的法棍麵包 ,皮要脆 ,心兒要軟有彈性,而且一般不用模子,麵團揉好後直接放進烤箱烤。成敗關鍵完全取決於開爐的一刻. 要使它外脆內軟必須使用有充分蒸汽的烤箱 ,短時間內烤出來。法棍麵包的原材料簡單 ,主要為麵粉、水和鹽,其它有發酵粉、麥芽、維生素 C等,政府對此有專門規定。
法棍麵包個頭很大 ,但最便宜。 來過法國的人都對法棍麵包印象深刻。我國領導人鄧小平文革後第一次訪問法國,特意買些麵包回讓老朋友品嘗。當然不只這一種麵包有名了,還有一種牛角麵包,形狀像個牛角主要原料是讓麵粉加黃油。它的起源不是在法國而是奧地利 ,據說 ,是在普奧聯姻時 ,路易十六皇后 ,當時奧地利公主從娘家帶來的。法國人將它改造成今天這個模樣。
牛角麵包像我們烙千層油餅,烤成的麵包出現層層酥皮的效果,但油太大 ,法國人 也不天天吃。做牛角麵包先用水和麵團 ,黃油置室溫下變軟但不能溶化 ,麵團先擀成兩巴掌大小的長方形 ,兩倍黃油的面積對摺,將黃油夾在其中,然後邊擀邊折直直到相尖的層數,制出牛角麵包的面荊子。
上述只有兩種最具特色的麵包 。這裡大超級市場一般麵包都有上百個品種 ,長的、方的、扁的 、圓的,形狀各異 ;保鮮期長的,保鮮期短的;標準麵粉做的;麥皮麵粉做的;燕麥做的;甜的;鹹的;工業化製作的,手工製作的 ;琳琅滿目,根本選不過來 ,我們在法國呆這麼多年 ,也沒吃全過 。
中國米飯現做現賣 ,每個飯店 、每個家庭都有一套做法 ,因人而異 。西方的麵包卻很少飯店或家庭自製 ,都從麵包店買來。工業化發展到今天 ,手工製作的麵包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化麵包 ,速凍麵團送至連鎖店烤出再出售 ,法國麵包也逐漸失去傳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