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邊界關閉,也要把法棍搞到手。早前,一則德國人用釣魚竿買法棍的新聞吸引了網友的注意。
幾十年來,除了周一店鋪休息的日子,52歲德國居民哈特穆特·費每天都會步行幾十米到隔壁的麵包店買麵包,風雨無阻。
△防疫好居民/ 微博截圖
而這家麵包店就建在和德國接壤的法國摩澤爾省卡爾蘭鎮。
以前,人們穿一條街就可以跨國。受疫情邊境管控影響,堅持要買法棍的哈特穆特·費只能讓麵包師走到邊境欄杆前,然後自己再用一根釣魚竿把對面的法棍釣過來。
嗜法棍如此,真是沒誰了。
△跨境買法棍帶來的快樂/ 微博截圖
除了拍照,平時不買它
紙袋裝著,單手捧著,法式風情,輕鬆可得。
在中國,對於法棍有著同樣的執著的,非精緻的都市麗人莫屬。
但都市麗人們和法棍同框,也是相當講究的。
首先,數量要有保證,一兩根太單調,三根以上畫面才飽滿。走在城市街頭,腳步要稍顯急促。隨意感是很重要的,決不能透露出你家附近根本沒有店,買法棍要跋山涉水的事實。
△手挎籃子更能增添隨意感/ 圖蟲創意
地點呢,梧桐樹下的街道尤佳。陽光灑下來,巴黎味就出來了。汽車尾氣和揚塵不必記掛,法棍不暴露在空氣中,怎麼叫正宗。
法棍的應用場景主要存在於鏡頭之下。凹造型、野餐,商業拍攝,不是重要場合,法棍都不會輕易出場。
Baguette——法式長棍麵包,當它以完整的長條形式出現的時候,人們通常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成為出色的拍照道具,才是它的真正使命。
△構圖色調都要是100分/ Unsplash
而購買途徑的指向,並非是咖啡飄香的情調小店,連鎖大商超才是最終現實。談不上什麼新鮮出爐,通常自帶獨立包裝,花個十來塊錢就可以捎幾根回家。
實際上,都市麗人從捧起麵包的那一刻就暴露了。
為了凹造型晾半天的法棍,連法國人都不吃。
△拍完照的法棍,是肯定硬的/ 微博截圖
在法國,人們通常早上買半根法棍,回家的路上就已經把香噴噴的尖頭部分吃掉了。然後下午再去買半根,趁著新鮮吃完。
必須得讓相機先吃?那這法棍您還是留著來打架吧。
所有抱著一品法式原生態的型男靚女,最後大多都以咀嚼肌得到大鍛鍊收場。
不要以為這樣的刻板印象只在中國有,其他國家的人其實也覺得法棍硬梆梆的,像個現代兵器。不信你搜,關於法棍的惡搞表情包和梗圖,素材不是一般的豐富。
△法國人是如何自拍的/ iFunny
老實說,法棍外脆內韌,其實並非生來就是「硬核兵器」。
但從烤箱裡被取出來的那一刻起,法棍的老化就開始了。而時間越長,老化越嚴重。法棍本身的含水量很低,稍不留神,就會變得硬梆梆。
一根新鮮的法棍,最好要在一天之內吃完。
不弄點花樣,都吃不進嘴
每過一秒鐘,就有300根法棍消失在法國。
法棍作為法國人的主食,是生命中不可缺失的存在。
據法國旅遊發展署,法國人每年要吃掉60億根法棍,平均每個居民(包括嬰兒在內)每年消耗近100根法棍。時至今日,法國仍然有法棍遞送服務。
△曾經還有人發明了法棍的24小時販賣機/ AFP
塞納河畔的麵包店裡,70%賣的都是法棍。
關於法棍的誕生,說法有很多。有認為是法國大革命之後,作為一種窮人富人皆可得的「平等麵包」而被發明,有認為是拿破崙的軍隊制服規定促成的,也有說法認為法棍誕生於地鐵工人之中。
傳說很多,但確切來源已經難以追溯。總的來說,法棍是一種由特殊工藝製作的麵包。
點擊播放 GIF 1.0M
它實際上是個舶來品,製作工作由19世紀中期的奧地利、維也納傳承而來,後來在大巴黎發揚光大,風行法國。
20世紀70年代,曾有媒體做過民調,在關於「什麼扮相最能代表法國人」的問題裡,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帶貝雷帽、開雪鐵龍2CV,以及,夾著法棍滿大街走。
法棍作為法式形象的經典代表,早已深入人心。
△許多人認為貝雷帽和法棍是最能代表法國人的扮相/ 微博截圖
但不是所有麵包都可以稱之為法棍的。
根據標準,一根典型的法式長棍麵包重量為250g。法國甚至將法棍的製作標準寫入法令。
據1993年頒布的法令,法棍「只能用小麥粉、水、一般酵母或天然酵母、食鹽製作,添加劑(蠶豆粉或大豆粉)只能以極為有限的量加入」。
法國的明星麵包,果然傲嬌。
△新鮮出爐的法棍/ Pixabay
在法國人的餐桌,法棍是例牌主角。只要你願意,它可以出現在你的每一餐裡。
早餐,它可以是甜口的。
對半切開,拿餐刀抹上一點傳統黃油,就成了酒店最常提供的麵包片,直接吃即可。如果吃東西偏小孩子口味,可以用牛奶加巧克力衝一杯法式高樂高,黃油麵包片往裡一泡,嗯,是童年的味道。
點擊播放 GIF 1.3M
它也可以是鹹口的。水煮一顆全溏心雞蛋,切開上面部分。然後把已經石化的隔夜法棍切成麵包條,蘸著吃一吃,法國人又說幸福得要死了。
午餐,也要給法棍留個位置。
天氣熱,法國人要吃得清爽。搞了一盤沙拉,還是得來點法棍。切一片蒙彼利埃產的山羊奶酪,放在法棍片上,再淋點蜂蜜,撒點普羅旺斯香草調味料,烤箱裡轉一圈。叮咚,又是精緻的一餐。
△煙燻三文魚與法棍也是絕配/ 圖蟲創意
點心時間,怎麼可以不吃點法棍。
下午四點鐘,學生放學,法國母親隨手一扔就是一條法棍。從橫截面切一半,打開,抹上黃油,放幾塊巧克力,再合上,一個簡易的三明治就搞定了。不要為法國孩子擔心,他們都覺得很好吃。
△簡單的三明治也很好吃/ 圖蟲創意
偶爾想感受一下異域風情,也可以換換西班牙吃法。
法棍對半切開,取一片到烤箱裡回爐十分鐘,等它重新變得酥脆。手抓一顆生蒜,往法棍片瘋狂摩擦,然後再抓一個煮熟切好的番茄塊繼續摩擦。
經過上述步驟之後,法棍片會被染成紅色,然後再撒點鹽,倒點橄欖油,最後放上幾片燻火腿。一口咬下去,法國人又要升天了。這道名為「番茄配麵包」的黑暗料理,能賣上個八歐。
△「番茄配麵包」/ Pixabay
總之,從配餐到主食,法棍無處不在。「我們必須要把它放在所有地方」,有時候你都分不清,這其中倒是愛還是恨。
為了把法棍送進嘴裡,法國人真的很努力。
法棍這種東西,現在法國人也不愛吃了
就像是相處多年的戀人感情走到了分叉路口,近十年來,法國人對於法棍的愛似乎不再濃烈。
60億根的年消耗量看似很多,但其實相比以前早已大大縮水。
1900年,法國人平均每天要吃掉3個以上的法棍,1970年是每天一個。2013年,這個數字是每天半個。而今天的法國人,每三天才吃掉一根法棍。
△法棍只是其中一個選擇/ Pixabay
對於法棍的地位,法國法式麵包店全國聯合會主席安納科特稱其「重要程度不亞於艾菲爾鐵塔」。
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公開表示支持推動法棍申遺。
但對於法蘭西的榮耀,年輕人或許沒那麼在意。
相較而言,美式飲食文化似乎更有吸引力。
點擊播放 GIF 1.3M
兩塊麵餅夾著一層發焦肉泥一片奶酪,放在以前,如果伺者敢端上來這麼一個食物,法國美食捍衛者們可是要掀桌的。漢堡包算什麼東西,簡直是對美食二字的褻瀆。
落座巴黎餐館,美食專欄作家拿起餐單卻點不出菜,因為目之所及都是漢堡。「不久之前,坐在巴黎的餐廳裡吃漢堡還是奇景。」
但如今,顧客早已習慣手捧漢堡大快朵頤。
點擊播放 GIF 0.6M
服務員在餐桌之間快速穿梭,託盤裡放著的是各色快餐和啤酒冰茶。
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漢堡店開業,」尋找最佳漢堡店」成為法國媒體的固定欄目。即便是在老牌的餐館,你可以在餐單上找到漢堡包,它就排到鵝肝和牛排後面。
法國人並不是第一次見漢堡薯條。上世紀70年代,巴黎就有麥當勞。80年代,比利時連鎖品牌Quick也在法國開了張。
但法國人從來都不正眼瞧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垃圾食品,快餐店通常只在有學校放學後,才會被味蕾不成熟的小青年擠滿。
△慢慢地法國人的口味也被改變了/ Reuters
2015年,法國共計賣出11.9億份漢堡,法國四分之三的餐廳餐單上有漢堡選項,80%的餐廳表示漢堡包是最熱銷的菜品。那一年,法國「國民三明治」(法棍夾火腿黃油)的銷量為12.3億個。
而當人們還在思考未來兩者是否會平起平坐的時候,漢堡狂熱又將數字推到了新的高度。2017年,漢堡在法國的銷量第一次超越了法棍。
△漢堡比法棍更常出現在餐桌上了/ Pixabay
其實,不僅僅是法棍,近年來法國人連麵包都少吃了。
2013年6月,法國組織「麵包觀察」曾發起一項全國宣傳活動,企圖挽救法國人和麵包之間岌岌可危的關係。
他們把「嘿,你買麵包了嗎」標語貼在全國130個城市的廣告牌裡、印在麵包袋上,希望年輕人看到「嘿」這個字就會條件反射地想到要買麵包。
△嘿,今天買麵包了嗎/ NPR
他們在活動網站裡對描寫健康的部分增加篇幅,希望減肥人士在設置餐單時能多看麵包兩眼。
「麵包有益健康,能增進交流,促進法國文明」;
「在回家路上買上幾個新鮮的麵包,是向你所愛之人表達你在白天一直想著他們、想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一種簡單方法」。
上至大國榮譽,下至小家幸福。為了復興麵包,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操碎了心。
△法棍地位變動/ Pixabay
法棍等麵包當然遠遠談不上「滅絕」,但在全球化、標準化大流行的今天,地位變動在所難免。
「酒要適量,麵包多多益善」?那些滿載豪情的法語順口溜,怕是也要改寫一下囉。
你吃過法棍嗎?會怎麼形容其口感?
庫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