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為什麼風靡美國的《星球大戰》系列(下稱「星戰」),在中國完全不火的問題。
除了人盡皆知的時代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後傳三部曲的口碑,相比正傳三部曲要差了一個級別,甚至還比不過前傳三部曲。
拍到階段性大結局《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導演J·J·艾布拉姆斯選擇了徹底的情懷向,更加讓星戰粉絲們為星戰的未來感到擔憂。
伴隨此番擔憂而來的,是一個疑問,為什麼星戰的口碑越來越低了?
1977年《星球大戰》,IMDb8.6分,排名Top250第25位,媒體評分Metascore更高達90分。
3年後的《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即便「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沒有親自導演,其口碑也還要比前作更勝一籌。
《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口碑下滑,但IMDb上也有8.3分,豆瓣8.4分。
20世紀末,喬治·盧卡斯開始親手打造星戰正傳三部曲的前傳故事。
1999年《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上映,全球砍下超過10億票房,受歡迎程度不遜1977年的首部電影。
不過,星戰的口碑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再也回不去從前的。
前傳三部曲中口碑最好的是《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其他兩部的IMDb評分連7分都沒達到,媒體評分更只能在及格線上下徘徊。
前傳不及正傳,一個明顯的原因是。
沒有了視覺特效上的驚豔。
《星球大戰》的視覺特效,拍攝方式是具有革命性的,然而在特效技術已經不再稀奇的新時代,星戰就直接喪失了一個特色。
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系列也有著同樣的問題。觀眾看《終結者2》的模型特效感到震撼,但看到後面續集中的電腦特效,卻沒什麼感覺了。
這便是星戰口碑不復當年的其中一個原因,視覺特效不再具有革命性。
第二個原因,就是故事的內容。
可能美國人的家庭觀真的特別重,很多電影系列都離不開家庭兩個字。
或者說,星戰的故事影響了美國電影的創作,搞得好萊塢大片總是離不開家庭。
「我是你爸爸」這句臺詞將主角和大反派聯繫在了一起。
當時觀眾看得是特別過癮,但這句話也束縛了續集故事。
縱觀正傳九部曲,其中心都是在說天行者一家人的事情。
這一家人決定著整個宇宙的命運,卻讓整個宏大的星戰世界,淪為了一出家庭鬧劇。
所幸迪士尼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星球大戰9》宣布了天行者家族的故事終結。
未來的新星戰電影,故事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去做創新,講述像漫威電影宇宙那樣,真正屬於宏大世界觀的史詩故事,而非家庭故事了。
第三個原因,星戰沒有擺脫肥皂劇的縮影。
就算有的觀眾從宏觀的角度去看星戰,星戰故事也是缺乏創新的。
前傳的西斯,正傳的帝國,後傳的第一秩序,反派勢力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正義方也大概只是共和國變成了抵抗軍。
這種無聊的正邪大戰,早已經與時代脫節了。然而星戰卻還是這種老套的模式,口碑持續下滑自然難以避免。
喬治·盧卡斯自己承認星戰就是肥皂劇,只是,星戰的影響力都已經到這種程度了,不做一點具有深度的故事,又怎麼對得起「星戰是一種文化」這句話呢?
尤其遺憾的事情是,一直被星戰迷深究的原力哲學,在電影裡並沒有太多的體現。
好在,星戰的傳奇不會輕易終結。
劇集《曼達洛人》超高品質,已經讓星戰粉看到了新希望。
原力,會與星戰一直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