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教師,我們每每想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高尚;想到「玉壺存冰心,硃筆寫師魂」的偉大;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然而,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家長需求的迫切、監管的真空空白,有償補課漸漸瀰漫於教育領域,盛行於教師行業,乃至國家和地方政府逐步出臺政策也無法遏制此不正之風。對此,我們不禁沉思,如何破解有償補課存在的「斯芬克斯之謎」?關鍵在於多管齊下,狠抓制度落實,剎住補課之風。
好政策實現「好落實」,需要加強督導檢查。督導檢查是推進政策落實的必要環節,是檢驗政策實施效果的核心關鍵。面對教師職業中因金錢觀、價值觀出現錯誤而導致的有償補課的現象,國家和政府相繼出臺的若干規定但收效甚微,一定程度上與政策督導檢查不到位關係密切。因此,一方面國家要加強統籌謀劃,定期派遣督察組,以省份選取的方式進行重點督促檢查,並建立督查情況反饋與通報機制。同時,加大懲戒力度,發現教師有償補課而屢禁不止的終止任用,並嚴肅追究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樹立典型;最後,應定期開展專項治理活動,對在職教師違反規定行為進行降級或記過處分,通報社會,形成政策權威,保障政策執行效果。
好政策實現「好落實」,需要完善制度建設。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實現了教師有償補課的「零出現」,反觀我國因為相關激勵、教師地位等制度規定的空白導致了堵與疏之間的矛盾,造成了教師有償補課的「高頻發」。「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良好完善的制度方能體現政策之正、之效、之力。因此,一方面我們需借鑑發達國家先進做法,完善制度建設,提升教師社會地位的同時出臺原則性規定,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避免教師課外有償補課行為的產生;另外,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作為突破口,增入道德條款,實現「制與禮」的結合;最後,校方可以出臺完善獎勵機制,激發教師積極性,同時改變「唯分數」的考試選拔標準,實現制度人性化,助推政策落實效果。
《貞觀政要》中提到:「知之不難,行之不易」。知道這樣的道理並不難,但付諸行動卻不容易,同樣,制定好的政策不難,但好落實卻不容易。「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政策的好壞要落實於行動,體現在執行,只有如此才會發揮出政策的效果、力度、益處,也才能體現出政策的利民、利事、利國。禁補政策符合孩子的利益,符合教育的發展,就讓好政策有好落實,讓教師做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