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文明都有獨具特色的軍隊、裝備,但就算與所有文明國家相比,羅馬軍團的大盾也顯得別具一格。它不僅又大又重,還具備攻擊敵人的功能,甚至就連許多裝備設計、戰術設計都是根據這面大盾來進行定製,可以說,大盾是羅馬軍團戰鬥的核心裝備。
羅馬大盾的結構與功用
先來介紹這面盾。從共和國到帝國時期,羅馬大盾一直在發展,雖然名字都叫「scutum(拉丁語矩形的意思)」,但實際上它的形狀在共和國時期是削去兩頭的橢圓形,直到帝國時期才是規規整整的矩形。羅馬大盾平均高125釐米,寬78釐米,能遮住人三分之二的身體,只留下小腿和頭顱上半部分在外,而且由於盾面是向內彎曲的,因此能很好地包裹住士兵的身體。
這些大盾的主體盾面是由三層木板膠合而成,木板外層覆蓋皮革,邊緣則鉗上銅邊或者鐵邊,再在盾牌後方輔以一根鐵棒加固盾體,最後在盾牌中央加上盾帽和握柄,一堅固的大盾就這樣打造好了。
或許會有人疑惑盾牌為何要用木頭製作而非金屬,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羅馬大盾,雖然主體用的是木板,但是它的重量已經非常恐怖了,在埃及出土的公元前一世紀的盾牌,足有10公斤重,而另外一面公元三世紀的盾牌也有7.5公斤,前者甚至還只有木板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出土前完整的共和國大盾,其重量在10公斤以上。手持如此重的盾牌已經不容易行動了,若是使用金屬打造盾牌,那它的重量恐怕就不是人類所能使用的了。
邊緣包上銅鐵包邊,一是為了加強盾牌的整體性,不讓它一遭受重擊就散架,二是為了加強邊緣的防禦力。當士兵手持大盾面對敵人的時候,對手一刀劈砍過來,往往會劈在盾牌的邊緣處,為了防止給盾牌造成巨大損害,也是為了防止盾牌被一刀兩斷,金屬包邊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鐵棒加固盾體也是跟金屬包邊一個道理,在維持盾牌的整體性的同時,防止劈砍直接將盾牌劈成兩半。而且這根鐵棒還與盾帽和握柄連在一起,進一步加強了盾牌的整體性。盾帽和握柄實際上是一個整體,都在盾中央的位置,一個朝外一個朝內。盾帽的作用實際上是用來撞擊對手,使敵人失去平衡,然後被趕上來的士兵補刀,所以它跟握柄同為整體,有利於士兵在使用盾牌撞擊時施加更大的力。
配套的裝備設計
由於軍團士兵在作戰時都會使用大盾,為此設計出相應的武器鎧甲將會使士兵的戰鬥力越發強勁,事實上,帝國時期的軍團裝備,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大盾來進行設計的。
在公元前四世紀,羅馬人從西班牙人那裡學會了製造和使用一種叫做格拉迪烏斯的鐵劍,這種劍在最開始的時候有80釐米長,是一把更適合用來劈砍的劍,但羅馬人一直對其進行改進,將它的長度越縮越短,一直發展成公元一世紀的只有37~56釐米長度的形制。
至於將這種西班牙劍縮短的原因,自然是為了配合大盾來進行使用。當軍團士兵使用大盾時,如果他要進行劈砍的動作,那他就必須把大盾從正面到側面,給自己留下劈砍的空間,可是如果進行戳刺的話,那大盾就可以一直保持在身體正前方來保護自己。而短劍比長劍是要更適合戳刺的。
羅馬人的頭盔有很明顯的眉槓,就是為了將敵人的劈砍彈開
頭盔的設計也是如此。一般來說,頭盔是將頭部護住越多越好,不過羅馬帝國時期的頭盔則不是這樣,它在雙眼到下巴之間沒有防禦,為的就是獲取更好的視野,否則就難以用大盾來防禦住敵人的進攻。雖然眼睛到嘴巴沒有防禦,羅馬帝國時期的頭盔卻在額頭處加了一個橫槓,使得刀劍劈來時會直接滑下去,劈在盾上,從而保護住士兵不受刀劍的傷害,可以說,這個設計很好地配合了大盾的使用。
盔甲也是一樣,從共和國時期就在用的鎖子甲,到帝國時期開始使用的環片甲和鱗甲,都採取了雙肩加厚的形制,因為大盾無法保護住的地方,正是上方。加厚雙肩的同時,羅馬帝國的盔甲還減少了腰腹部的厚度,從而減少重量,讓士兵可以更加輕便,臀部到大腿的位置甚至沒有防護,因為這裡和腰腹部都被大盾很好地保護住了。
大盾戰術
因為使用著的是非常寬闊的大盾,羅馬人能利用它進行很多特別的戰術,其中最為著名就是龜甲陣。
龜甲陣,是一種利用大盾將士兵防護得嚴嚴實實的陣型,它有兩個類別,一個是移動龜甲陣,另一個則是固守龜甲陣。移動龜甲陣一般較小,甚至六七個人都能組成。這種龜甲陣,先是由士兵排成矩形陣列,然後第一排士兵將盾牌朝前,其餘所有士兵將盾牌朝上,以此防禦飛來的矢石。有的時候,矩形陣列靠左右兩邊的行列也會各自朝左右兩方舉起盾牌,但這麼一來遮蓋住陣列上方的盾牌就會少兩排,士兵不得不排列得更加緊密,否則就會有相當大的空間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這種移動龜甲陣,是用來進攻或者撤退時,使士兵免遭火力殺傷時使用的,在攻城戰中它出現得最為頻繁。
固守龜甲陣則是一種無法移動,但防禦力更為強勁,且能對敵人進行反擊的龜甲陣。這種龜甲陣,由於不需要站著來進行移動,因此士兵可以蹲下舉盾,如此一來,在移動龜甲陣裡會暴露在外面的小腿,現在也能得到大盾的保護了。另外,當敵人陣線靠近,即將要進行肉搏戰時,固守龜甲陣還能組成反擊形態,具體操作是第一排蹲下,斜舉盾牌,第二排彎腰,同樣斜舉盾牌並搭在第一排的盾牌上,第三排則直著身子,向上舉著盾牌,這樣一來敵人的最前方就要同時面對三個士兵的攻擊。
除了龜甲陣以外,羅馬人還有一個利用大盾完成的既有效又高明的戰術,即輪換戰術。對於任何軍隊的士兵來說,戰鬥都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羅馬軍團的士兵作戰時,全身的作戰裝備足有24公斤重,一場幾十分鐘的近身搏鬥下來,士兵往往都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馬人發明了輪換戰術,來使軍團在第一線戰鬥士兵一直保持著精力充沛的狀態。
這種輪換戰術,就是讓第一排士兵在感到疲憊時,撤回到陣列的後方恢復體力,讓第二排的士兵頂上。但由於第一排士兵的對面時刻都會有一名虎視眈眈的敵人,就等對方露出破綻然後衝上去給予致命一擊。為了順利換防,讓士兵輪換時不受傷害,在輪換的時候,第二排士兵會把盾牌搭在第一排士兵的左上方,然後等第一排一往後退,第二排士兵就會立刻往前,並把搭著的盾牌往下掩,擋住因為第一排士兵後撤之後留下的空檔,跟第一排士兵的盾牌完成無縫輪換,如果這個時候敵人攻了上來,第二排士兵還可以直接用盾牌下沿砸過去,把對手打得頭破血流。
以上兩種戰術都是其他盾牌很難施展出來的,就好比日耳曼人和希臘人喜歡用的大圓盾,雖然也很大,但是完全無法遮蓋到膝蓋下方,就連大腿也會露出來,所以如果用這種盾牌組成龜甲陣,那在遠程火力覆蓋之下其實也還是會損失不小,輪換戰術更是如此,希臘圓盾的直徑是97釐米,比起羅馬大盾的長度短了31釐米,難以及時地給前排補位,而且在對手攻來時也難以反應,因為第二排士兵的右手邊是正在退後的第一排士兵,也就是說如果玩羅馬人的那種輪換戰術,大圓盾會造成非常大的破綻給對方。所以,龜甲陣和輪換戰術可以說是專為羅馬大盾使用的特殊戰術了。
結語
羅馬人圍繞著大盾發展起來的武器裝備戰術,最終締造了銳不可當的羅馬軍團,從這個層面來說,可以說是大盾催生出羅馬軍團,而羅馬軍團又將大盾進一步發揚光大。可見,一件核心裝備,在軍隊裡可以有多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