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杜甫《杜工部詩·曲江二首》中的詩句,大意為自古以來,能活到70的人寥寥無幾。
古往今來,健康長壽一直是人類美好的願望和嚮往的目標。上至君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並且,人類對長生的追求也簇生了一些修仙得道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八仙過海、茅山道士等等,凡人修仙的神話故事更是在古代自成一體,受無數人追捧。
而中國古代名醫們也總結出了豐富的養生經驗,他們不僅醫技精湛,還躬身示範,保健有方,活到了在當時堪稱傳奇的年齡。
「神醫」華佗(97歲)
華佗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被稱為「外科鼻祖」。據《後漢書》記載:「他曉養生之術,年且百歲,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華佗認為人體要健康,血氣流暢很關鍵。
五禽戲運動養生法
華佗通過觀察自然,模仿動物,發明了著名的「五禽戲」,以帶動體內氣血流通,祛病除疾。他將這套「五禽戲」傳授給弟子們,其弟子吳普、樊阿等照此法鍛鍊,也都活到了90多歲。
「醫聖」張仲景(70歲)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廣泛收集醫方,寫成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更是被後人尊為「醫宗之聖」。
養慎之法
張仲景認為「內養正氣,外慎風邪」是養生的根本: 一是注重調養精神,保持內心的平和; 二是飲食養生,注重食物對五臟和脾胃的補養作用。
「仙翁」葛洪(80歲)
葛洪是東晉著名醫藥學家,他的一生主要在煉丹與從事醫藥的實踐中度過,其主要代表作《抱樸子》,展示了一個內道外儒、儒道合一的理論體系。
虛靜養生法
葛洪推崇精神調攝和氣功靜坐等虛靜養生法,他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的鍛鍊方法,即調身、調心、調息。簡言之就是姿勢、入靜、呼吸三者的有機結合。
「藥王」孫思邈(120歲(有待考證))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學家,他一生致力於醫道,精勤不倦,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書中有關養生及老年病防治方面的論述頗為灼見,沿用至今。
養生「十要」
孫思邈的養生觀可概括為:一要嗇神;二要愛氣;三要養形;四要導引(類似於健身操);五要少言;六要節食;七要少欲;八要反俗;九要醫藥;十要禁忌,如飲食不宜過冷過熱等。
「藥聖」李時珍(75歲)
李時珍,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因醫術高超而聞名遐邇。李時珍曾參考歷代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編成《本草綱目》一書,被後世尊為「藥聖」。
合理飲食 藥食同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提出養生心法:四性五味,藥食同源。所謂四性五味即是指食補分四氣,五味,四季宜忌證施養,充分體現了中醫學中「治未病」的思想。
藥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
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李時珍記錄了上千萬字札記,三易其稿,歷時27年,終於完成了中國古典醫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更收集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容易上火怎麼辦?《本草綱目》裡有答案
隨著夏季到來,氣溫不斷升高,加上胃口不佳,暑熱難退,多數人常常容易有流鼻血,牙齦腫痛出血,臉上爆痘,口腔異味,雙眼紅腫,發熱或偏頭痛等症狀,其實這些夏季常見症狀,用我們老百姓的俗語就是,「上火」了!
而時珍同方根據不同的上火症狀,參考《本草綱目》多款藥材,結合現代科學對中草藥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製出了獨有的《時珍同方涼茶》,更有各種不同療效的配方,如夏桑菊、金銀花、板藍根等。同時,結合現代飲料的調整原理,既保證了涼茶該有的清爽柔和口感,又達到了溫和調理下火的效果。不管你是天生易上火體質,還是工作壓力大,熬夜加班而導致的上火,都可以試試同方涼茶,你會體驗到,「下火」原來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