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說道普通人理財中的誤區,評論區很多小夥伴來和我討論,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我們普通人的理財。
、
作為一個普通的理財小白,看到現在鋪天蓋地的理財廣告,你是不是也心動了呢?也想依靠理財來達到自己的財務自由呢?
快來學習吧,很多廣告都是這麼說的,然後會交給你一些理財的知識和技巧。別的不說哈,我們來認真分析一下,通過這些知識和步驟能不能達到廣告中的財務自由呢?
首先,財務自由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因為財務自由不僅僅是錢,如果單純地就是錢足夠多,那就簡單了,央行爸爸打開印鈔機,開足馬力,每人發一個億就好了,不夠繼續印刷就可以啦。說到這裡你也就會發現,不對哦,這樣的話每個人一個億,這錢和不發沒什麼區別。
錢只是表象,那麼財務自由的本質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被動收入足以覆蓋主動收入,深入來講是你的勞動比率。舉個例子,假設你工作一天可以換取別人一年的工作,這時候你在勞動互換中佔優勢,才使得你工作幾年的勞動成果多的可以和別人換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這時你會發現,如何提高你的勞動效率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繼續追溯根源,會發現自己作為普通人和別人在同一維度,大家都一樣,不可能換取更多的服務。就算你的效率高於周圍的人,高一倍、兩倍,結果也沒有本質的差別。
都是用鋤頭你再怎麼起早貪黑都無濟於事,你或許會因為勤勞而領先,但是永遠不能拉開數量級的差別。你再怎麼升級還是鋤頭,各種通宵達旦本質上都是沒有區別的。
你想要的遠遠的甩開別人,就要提升自己的工具,通過「升級」,完全跳出當前的階層和圈子,和周圍你熟悉的親戚同學朋友鄰居等完完全全都不一樣。別人都在研究鋤頭怎麼好用的時候,你在考慮怎麼弄一臺農業機械,才能產生本質的差別。
再來,我們看看李嘉C、何鴻S這些大佬們,他們真的都是白手起家嗎?別鬧了,看過一本《亞洲教父》,書中詳細敘述了李嘉C、何鴻S等等富豪。看完後會發現這些人要麼本身家境優越,要麼就是媳婦家境優越。
他們的「致富之道」就是白手起家的努力,再去理財嗎?不是的,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升級」從事了壟斷行業或者準入門檻極高需要牌照的行業。
在書中還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指出,如果扣除李嘉C在壟斷性資產和C縱市場/內M交易中獲得的利潤後,即使加上他售橙中獲得的巨額收益,他在開放市場上的投資收益也不比被動投資的收益高。
是不是很吃驚呢?
這時候才發現理財中複利最最要的是你的「第一桶金」,再來就是你的效率領先別人。
這時候很多小夥伴說,照你這麼說,我們就要「窮」一輩子唄,哪有什麼機會呢?
別人都在瘋狂追捧理財課程的時候,你要不斷地去學習,讓自己的能力和圈子「升級」,工具和工作效率提升了才能產生效率上的碾壓。僅僅靠著努力勤奮一些,早起一點,斷無可能。
哪怕你給自己制定一個更具體的目標,比如獲得100萬的第一桶金,都是需要考慮讓自己提高效率去「升級」才可以。要不然在現有效率的情況下的方案,也就是讓你把薪資提高一些,你就是理財多年也還是這樣,不會產生現象級的變化。
很多時候通俗的方法論之所以被追捧,就是因為很多小白相信,產品是針對客戶而設計的,用戶的關注點是結果,忽視過程。那麼產品設計就不需要考慮其餘的同步因素,因為很多用戶壓根關注不到這些問題。
口紅為什麼暢銷?因為變美麗的效果是線性放大的,廣告中只要塗上新款口紅,工作上無人可擋,男朋友面前魅力無限。往往過於注重結果,忽視其他的關鍵問題。
真的想實現財務自由,不是著急的去學習怎麼操作基金和股票,而是你要意識到廣告和現實的差距,不考慮「升級」的,都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你就是再實操100年,你的本金也不會跨越質的飛躍,你的收益也不見得跑贏通脹。
理財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是有必要學習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先選擇好自己的方向,再去努力提升自己,不斷「升級」,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藝不精可以彌補,但是你的方向根本就是錯的,怎麼走都會距離目標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