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豪
以「閱後即焚」為主要特色的視頻社交軟體——Snapchat在過去5年異軍突起,成為Facebook的有力競爭對手,估值已經達到180億美元,這刺激了全球科技巨頭和創業者。比如,Facebook旗下以圖片社交為主的Instagram,對標Snapchat,剛剛上線「閱後即焚」的InstagramStories功能;Google最新推出的全新通訊應用程式——Allo,也包含了「閱後即焚」、隱私通知等功能。
在中國,「閱後即焚」類應用還沒有火起來。來往、釘釘、微信等曾嘗試過內置「閱後即焚」功能,手機QQ最近開通的「閃照」功能被認為是在對標Instagram Stories,陌陌7.0也被認為是在有意模仿Snapchat。
中國的創業群體也在盯著視頻社交機遇。「Snapchat是2011年年底出現的產品,從那時起,國內就有很多團隊開始嘗試類似的創業。」琳雲科技創始團隊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閱後即焚」還沒在中國火起來,給了創業者與巨頭們一起奔跑的機會,所以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小型或者中型的團隊,重新開始『閱後即焚』圖片視頻社交的創業」。該團隊開發的「閱後即焚」應用——BluBlu近日已經成功上線。
Snapchat引領
即時通訊3.0時代
文本類簡訊息曾經是電信運營商的「利潤奶牛」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ICQ、QQ,MSN等,開始在桌面網際網路時代,為數以億計的用戶提供免費的簡訊息即時通訊,因此革了電信運營商的「命」,成就了數個網際網路巨頭。這就是即時通訊1.0時代。
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QQ、微信等開始提供文本類簡訊息、圖片、語音等各種服務,即時通訊工具不僅逐漸讓電信運營商的簡訊服務趨於消失,更進一步用語音留言取代了電信運營商的通話服務。這也就是即時通訊2.0時代。
隨著「90後」「95後」走向社會,逐漸成為引領消費的主要人群,文本、語音等即時通訊服務變得失去吸引力,圖片、視頻社交逐漸成為主流,全球開始進入即時通訊3.0時代。倡導私密性社交,以視頻、圖片「閱後即焚」為主要賣點的Snapchat的崛起,是這一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彭博社的報導顯示,深受美國年輕群體喜愛的Snapchat發展非常迅猛,2016年5月底的每日活躍用戶已經突破1.5億,正式超越了Twitter,成為僅次於Facebook的社交應用。
Snapchat的崛起,引發Facebook的強烈警惕。Facebook為何如此不安?因為不管社交也好,即時通訊也罷,都是「得年輕人者得天下」。
根據ComScore的統計數據,在美國18~34歲人群的社交APP應用中,雖然Facebook在會話時長上仍以1000分鐘/月佔據首位,遠遠超過近400分鐘/月的Snapchat,但Snapchat在18~24歲用戶群中的裝機率,已經由2013年的24%增至2015年下半年的64%。在25~34歲用戶群中,Snapchat的裝機率也已經由2013年的5%增至2015年的24%,並且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
為了應對Snapchat的衝擊,Facebook先後開發Poker、Slingshot等「閱後即焚」交友工具,此後又收購了Instagram、WhatsApp等應用,在2013年也曾經伸出橄欖枝——希望以30億美元收購Snapchat,但被對方拒絕了。
Snapchat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模仿和跟風,其中,最成功的莫過於在東南亞地區風生水起的Line。這款來自日本的手機聊天工具,母公司在韓國,於2014年推出「閱後即焚」功能,首先在日韓兩國受到追捧,此後在中國臺灣、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中國兩岸三地的很多演藝明星也在很多場合秀過這款應用。
知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劉興亮告訴記者,自從Snapchat推出開始,國內很多小型創業團隊比如咔嚓、秒拍、秒信等都曾瞄準「閱後即焚」進行過創業,陌陌、YY、來往、釘釘、微信等也都推出過「閱後即焚」功能。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無論是獨立的「閱後即焚」創業項目,還是在成熟的社交軟體中添加「閱後即焚」功能,在中國都沒能成功。
在中國需要本土化創新
每一項美國網際網路的創新,都能在中國找到影子,比如,搜尋引擎領域的谷歌和百度,電子商務領域的
亞馬遜和
阿里巴巴等,這一慣例會在「閱後即焚」的視頻社交領域中斷嗎?
琳雲科技創始人認為,人類獲取信息的渠道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手機等智能設備仍然只能提供視覺、聽覺等方面的信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4G、Wi-Fi越來越普及,網速越來越快,加上手機等智能硬體的計算能力大幅度提升,存儲能力和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相信人類可通過智能設備獲得更多信息。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阿爾伯特·梅拉賓的研究也表明,當一個人在表述自己的喜好、感覺或者態度的時候,55%的信息是來自肢體語言和表情,38%是來自語音、語調,7%是來自於說話的內容。也就是說,在人類社交過程中,只看到文字、聽到聲音相當於遺失了55%的有效信息,因此人類需要可以傳達表情、圖像等元素的社交工具。
琳雲科技創始人總結認為,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在成熟社交工具中引入「閱後即焚」功能,以及此前的「閱後即焚」創業項目,都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沒能取得成功,但這並不代表「閱後即焚」在中國水土不服,相反以「閱後即焚」為代表的私密社交代表了人類的天性,是一種剛需。
「小型創業團隊對於市場的把握是最強、最準的,但很可能此前的創業團隊做得太早,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景和市場推廣,能讓創業的產品很快到達目標人群中去。」該「85後」創業者表示,此前很多小型創業團隊迫於資金壓力,不得不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閱後即焚」的產品原型,「這樣的產品一沒有顏值,二沒有用戶體驗,三還存在很多的技術Bug,放到市場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中型創業團隊有比較好的資源背景,也有充足的資金,但為什麼也未能拿出成功的產品?上述「85後」創業者表示,從調研的情況看,這些產品「很難上手,學習難度較大,用戶體驗不好。同時,進入用戶界面以後,不知道找誰來聊天,也就是用戶的引導做的不好。另外,這些團隊雖然拿到充足的資金,但並沒有把『閱後即焚』作為著力點進行大面積的推廣」。
大型團隊的普遍特徵在於:「必須看到在中國市場上已經有了被驗證成功的產品之後,才會大打出手,全身心地投入產品研發。同時,大的團隊關注『閱後即焚』,多半是『甜點式』的,就是在已有的即時通訊工作中加入『閱後即焚』的模塊,這註定了這些產品不可能成為年輕人的主要社交工具。」這位「85後」創業者表示。
作為最早一批照搬Snapchat模式的咔嚓,其創始人則認為:「Snapchat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創意『閱後即焚』,但『閱後即焚』在中國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玩法,因為美國人重社交、輕聊天,這導致ICQ、MSN倒掉,Facebook興起。但中國人是重聊天、輕社交的,所以QQ和微信火了,而人人網不行了。在『閱後即焚』領域,除了基於圖片、視頻的私密性社交的核心點不能變,其他方面都應該與Snapchat反著來,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劉興亮也認為,從視頻直播等社交方式在中國市場上的火爆程度來看,即時通訊的視頻化肯定是一個大的趨勢,但中國的創業者需要找到符合本土市場的突破性創新。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經達到3.25億,佔網民總體規模的45.8%。這表明了視頻化的即時通訊3.0時代的巨大市場空間。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