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我心情無比沉重!我用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來查閱資料,結果卻讓人心酸!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越來越難吃了,不管怎麼做好像都不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從而不禁讓人迷惑起來,到底是我們年紀大了,口味變了,還是說現在市面上豬肉種類都變了。現在豬肉難吃的原因,追根究底竟是因為中華本土豬幾乎都滅絕了。
1994年前,中國本土豬還佔據著市場90%以上的份額,結果到了2007年,本土豬的市場佔有率已經下滑到了2%,90種地方豬,已經有30多種瀕危,或瀕臨滅絕,這些瀕臨滅絕的豬裡有很多都是全國百姓生活裡必不可缺的,就比如杭邦名菜"東坡肉「要用的地道食材就是浙江本地的豬《兩頭烏》去做,結果這種豬很久一段時間裡,規模都在一萬頭以下,由於數量實在稀少,硬是被稱呼為」熊貓豬「
還有人們喜聞樂見的回鍋肉,這道菜最正宗的做法就是就是用四川成都的」成華豬「來做,它們膘肥體壯,曾經是四川本土的主力豬種,結果到了2013年,」成華豬「就只剩下100頭左右,簡直比熊貓還要熊貓。
更別提有一種更稀有的」羅代豬「最少的時候只剩下8頭,為啥這些豬命如此坎坷,豬生兇險呢,這從古代說起,中國古代的豬種,種類繁多,古代有專門的一本書,佳作《豬經》這本書統計了全部豬的種類,那時候的豬是黑色的,體態也和現在的豬不一樣,不光肉質鮮美,抗病性能和繁殖能力都很強,但可惜黑豬有這麼多優點,也掩蓋不住它們身上一個最致命的缺點----長得慢。從豬仔到出欄成豬,要一年半到兩年(18個月---24個月)
如果沒有1990年抗生素的普及,這些豬或許還會被允許慢慢悠悠的成長,但從92年之後,國內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國人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1980年的城鄉居民,年人均攝入肉類為12.7公斤,90%來自於豬肉,而道路2000年人均攝入量幾乎翻了一倍,攝入量大了,豬還是長得那麼慢,本土豬就供應不上了,這時候打上抗生素的」洋豬「現身了。
抗生素讓他們的抗病性能加強,洋豬吃得少,長得快,100天的出欄速度直接碾壓了起碼要一年以上的本土豬,這樣一來大家紛紛去養」洋豬「賣,賺錢快,成本低,中國本土豬組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就拿四川為例,過去10年裡,每年四川都要從國外引進2500頭種豬,長期下來,現如今四川境內90%的豬都是」洋豬「的後代。豬還沒有選擇權利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了」混血兒「這些身價昂貴的進口豬,不但坐著專機備受精心照料,以貴賓待遇抵達機場,還是我們花重金請來的,然而進口來的」洋豬「繁殖幾代後就容易退化,種豬的質量不斷下降,一旦這樣,我們就只能再一次重國外進口。
一頭本土豬被端上餐桌,培育,配種,出欄就需要3年時間,堅持用本土豬根本就頂不上市場需要,不縮短周期,早日供給上新長成的豬,我們就吃不上豬肉。中國每年餐桌上消耗掉700000000(7億)頭豬,這個巨大的缺口本來就很難補上,如果任憑這一切發展下去,我們國人能不能吃上豬肉,吃什麼樣的豬肉,就都由外國人決定了。
值得讓人欣慰的是,國內目前已經有多家企業已經如夢初醒,依靠自己的研究,已經徹底擺脫了國外種豬技術的封鎖,成功培育出了優秀的本土豬,本土豬也正在回歸大宗的面前,在廣州的沿海地區,土豬市場佔有率,已經從1%恢復到了10%。
現在很多人也徹底的明白了,豬肉還是本土的好,各地也紛紛養起來黑豬,雖然價格貴一點,但是好多人也願意接受了,搶著要買點正宗的中華本土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