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未來簡史》的最後一部分。這本書的正標題是「神人」。全書最開始的時候,赫拉利說,現在人類中的精英分子,正在試圖用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自己的生命進行升級,想要變成神人。其實這個升級已經開始了。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美軍研發了一種頭盔,戴上之後能讓人集中注意力,排除幹擾,更好地戰鬥和學習。如果我有一篇文章必須在三個小時內寫好,而你明天要參加一個重要的考試,此時此刻的咱倆,就特別需要這種頭盔。如果我們有這個頭盔而別人沒有,咱倆不就相當於升級了嗎?我還不知道到哪能買到這個注意力頭盔。但是我知道,美國現在已經有很多大學生,在考試前夜通過服用某種精神藥物來提升記憶力和認知能力。我還知道美國有些詩人通過服用興奮劑來刺激大腦,而且在這種狀態下的確寫出了漂亮的詩句。這些不就是初級的神人嗎?他們用的藥物,之所以沒有被大規模地使用,也許是因為其中有什麼副作用。事實上,赫拉利說,注意力頭盔也是有副作用的——不是影響健康的副作用,而是認知上的副作用。不僅如此,任何想要成為神人的升級,都可能伴有副作用。赫拉利考察當代科技精英的思潮,認為有兩種新的宗教,可能會在不遠的未來取代自由主義的地位。第一種叫做「技術人文主義(techno-humanism)」,就是要以神人取代智人。而赫拉利認為,因為這個副作用,如果你想成神,最好三思而行。
1.神人的副作用升級成神人,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七萬年前智人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很可能只是一個非常小的變化,就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認知能力:聯合想像一個不存在的事物。而這個能力一出來,沒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種,就再也無法理解智人的體驗了。如果將來有人用主動的基因改造技術,或者把人腦和計算機結合的技術,也獲得一個全新的認知能力,我們作為智人,還能指望理解他們的體驗嗎?我們對體驗和心靈的見識,其實非常有限。現代心理學研究人類精神,重點是研究精神病人。我們對那些可能擁有高出常人的精神狀態的人所知甚少。我們研究健康人的精神狀態,也大多以歐美國家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原始採集狩獵的人,有一種什麼精神體驗?薩滿、僧人和苦行者,這些在現代歐美社會裡幾乎不存在的人,他們有什麼體驗?蝙蝠沒有視覺,靠聲波定位,而且居然能準確到分辨只有細微差異的飛蛾的地步。當蝙蝠是一種什麼體驗?我們習慣於把不同的感情跟顏色聯繫起來,比如說愛是紅色,沮喪是藍色,那麼蝙蝠會怎麼形容「愛」呢?也許人類可以從技術角度完全理解蝙蝠是怎麼定位的,甚至製造一個機器蝙蝠,但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作為一隻蝙蝠的「主觀體驗」。鯨魚大腦的感情區跟人腦的感情區在同一個位置,但鯨魚的感情區裡有一個人類沒有的配件。這個配件負責什麼樣的感情?也許鯨魚就有一些特別的感情,是人根本無法體會的。技術人文主義,雖然還叫「人文主義」,也認為人的體驗是最寶貴的,但他們關注的,可是「神人」的體驗——也許就是智人所無法體會的一種體驗。技術人文主義其實就是前面說過的進化人文主義的一個新版本。不過赫拉利說,你要當神人,可別高興得太早。人的體驗能升級,但是也能降級。比如我們現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原始人有非常敏銳的嗅覺。他們甚至能聞出來*恐懼*的味道——當人恐懼的時候,身體會散發某種化學物質。這個能力現在已經退化了,因為跟多人相處的時候這個能力沒用。古人很可能比我們有更高的注意力,走到陌生環境能迅速識別各種細節,這個能力現在大多數人也沒有了。古人——也包括現在極少數的一些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夢境,甚至做一個「清醒的夢(lucid dream)」,這個能力我們也沒有。我們的智力是升級了,但是這些另外的感知能力實際上降級了。神人搞認知升級,會主要著眼在對經濟和政治有用的各種能力上。市場和經濟系統要求他們做出這些升級的同時,也會要求他們把另外一些認知能力給降級!比如那個「注意力頭盔」,注意力的提升,是以犧牲懷疑能力、容忍度和允許矛盾的感情共存這些能力為代價的。如果你經常帶這個頭盔,你的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的確會更強,但也許你就從此不再質疑書上的東西。從考試角度講這是升級,但是從別的方面看,這是不是降級呢?神人想做的另一個升級,是選擇自己的欲望。我們已經知道人沒有自由意志,不能選擇欲望,各種欲望此起彼伏,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不同欲望交戰妥協的結果。比如我對公司老闆很不滿,有強烈的反抗欲望,但我同時又要養家餬口,也有忍辱負重待下去的欲望。面對這種情況,自由主義要求我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神人要做的事,則是乾脆是用技術手段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我的目標就是要獲得金錢和權力,凡是跟這個目標無關的想法,全部除去!這樣真的好嗎?如果社會對同性戀的壓力大,一個同性戀者跟醫生說請你改變我的性取向吧!他這麼做對嗎?羅密歐和朱麗葉所在的家族是互相敵對的陣營,他們原本不該相愛,這個愛情是痛苦的愛。那麼他們是否應該服用個什麼藥物,讓自己不愛對方?赫拉利說,技術人文主義者這條路走到最後將會無所適從。他們會再次面臨「意義」危機。赫拉利比較看好的,是數據教。2.一切都是數據處理我們先來說說一個可能聽起來比較新的理論。世間一切學科,不管是科學、文學、音樂還是經濟學,其背後都是數學模式。從數學角度,我們可以把一個人、一個動物、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國家,都想像成一個數據處理系統。比如說生物體無非就是各種算法的集合。經濟學無非就是把參與各方的欲望和能力數據搜集在一起,然後做個決策。所有這些無非就是處理數據。傳統上,人試圖理解這些數據,也就是從數據中獲得知識,再從知識中獲得智慧。但現代數據主義者們(dataists)認為,有些東西的數據太過複雜,你理解不了也無需理解數據。你只要讓算法去直接處理這些數據,從這些數據中發現規律拿來就用就行了。這其實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大數據」的思想。比如自由市場經濟,其實就是個分布式的數據處理系統。中央計劃經濟,其實就是個集中式的數據處理系統。分布式系統的容錯率高,而且特別能迅速適應新局面,這就是為什麼自由市場經濟能比中央計劃經濟更有效。如果你把每個人都想像成一個處理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那麼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數據處理系統。整個人類歷史,就是給這個系統增加效率的歷史。一切都是數據處理。有了這個思想,我們就可以把一切問題當成算法問題。那麼我們只要建立一個連接所有數據的「 萬物互聯(Internet of All Things) 」的網絡,這個網絡和它包含的各種算法,就比任何一個人都更了解這個人,能夠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替我們做出各種決定。到那個時候,與其信奉個人、信奉神人,還不如信奉這個網絡!3.數據主義假設將來我們真的有了這麼一個「萬物之網」。期初,萬物之網是為人服務的,讓我們活的更健康,幫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慢慢的,人們就會認為完善這個萬物之網,是最值得幹的工作。你搞科研也好,當醫生救人順便採集患者數據也好,搞藝術創作也好,不都是在為萬物之網服務嗎?現在有些物理學家會說,我的人生意義就在於發現物理定律,物理定律是造福所有人的,比我個人的生命更重要。那麼將來也會有人說,萬物之網的存在,比自己的存在更重要。人的所有知識都在這個網裡,世間的所有數據都在這個網裡,可以說整個人類文明,乃至整個宇宙的信息,都在這個網裡。終有一日,萬物之網會發展到人類無法理解的地步。算法之間互相配合和升級,算法自己產生新的算法,萬物之網將獨立於人類而存在。到那個時候,萬物之網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寶貴的東西,比人更寶貴。完善這個萬物之網,想辦法讓萬物之網更好地為人服務,就成了一份神聖的工作。萬物之網是上帝,科學家、程式設計師、醫生、教師……所有這些為萬物之網工作的人,都是牧師。也許這個萬物之網的存在,就給人類存在找到了一個新的意義。這不就是新的宗教嗎?這就叫數據教,也可以叫數據主義(dataism)。宗教得有價值觀。赫拉利說,數據主義的價值觀就是信息要流動。過去我們說「言論自由」,這是「人」的權利。而將來我們會說「信息自由」,這不是人權,而是「 信息 」自己的權利。信息,想要自由流動。數據主義者認為哪怕是這個信息的生產者,也不能擁有和控制這個信息,信息自己「 想要 」讓更多的人看到它。宗教得有戒律。赫拉利說,數據主義的戒律有兩個。第一是你要跟儘可能多的媒體和信息連接,不斷生產和消化信息,最大化自己的信息流。第二是你要把更多的東西跟萬物之網相連,哪怕是有些東西自己不願意聯網,你也要設法讓它連上網。數據主義對人的體驗有什麼看法呢?那就是必須是上網分享了的體驗,才有價值。你應該把你的體驗記錄下來,上傳,而且分享。在數據主義者眼中,你的經歷哪怕再驚心動魄,如果萬物之網不知道,那就沒有價值。所以一個人寫的私密日記就沒有價值。而把這篇日記放在網上,哪怕沒有一個人去讀它,只要萬物之網讀到了它,這段經歷也許就對哪個算法有完善的作用。分享體驗,完善萬物之網這個人類知識的總和,才是你的體驗的價值所在。宗教得有許諾。數據主義的許諾就是如果你允許信息自由流動,讓萬物之網越來越完善,它就能造福每一個人。赫拉利說,就算這個萬物之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也已經有了巨大的價值,數據教也已經可以合理存在了。我認為這個數據教比技術人文主義更有吸引力。寧可所有人都居於萬物之網之下,也比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讓某些人先成神強。數據比人寶貴?沒問題。人性只是宇宙數據流中的一個漣漪?非常合理。 這樣全書內容就結束了。我們要記住赫拉利在一開頭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學歷史不是為了預測。未來有多種可能性,神人還是萬物之網主導世界?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必然。了解歷史,恰恰是讓我們能多考慮一種可能性。在全書的結尾,赫拉利邀請我們繼續關注三個大問題。這三個問題涉及到全書的基本假設,也許將來科學進步,會有不同的答案:生物真的只是一堆算法嗎?生命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智能和意識,到底哪個更有價值?如果那些沒有意識但是有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是什麼樣的?(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