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未來簡史》,這本書最近在朋友圈很火,各種解讀紛至沓來,曾經《人類簡史》的火爆勢頭又一次燃起。一方面,驚訝於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才華,講歷史講未來,融合人類學、基因學、歷史學、生態學等跨學科的思考,也不失人文的韻味,實在難得。1976年出生的他,在知識的視野上,有著超乎年齡的大局觀,另一方面,在語言的表達上,又不失生動活潑,當然同時得感謝下譯者。
我想,這也是他的書能在全球暢銷的原因吧。沒有歷史研究者過度追求考究的乏味,也沒有老學者的古板僵化,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類浩瀚的歷史和未知的明天。如果說,有魅力人格、有乾貨、有趣,是現代知識產品流行起來的三件套,那麼赫拉利是做到了的。
赫拉利的書的好處,不在於給你精確的歷史事實,而是以個人化的視角,全局的視野,帶你思考過去、現在、未來的可能性。possibility matters. 跟著他走一趟,看看人類群星閃耀,回來你會有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如果說世界觀價值觀是可以不斷刷新的話,跟讀不同的智者,就是不斷刷新升級的過程,他們給你不同的眼鏡,你還是你自己,但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己,而是更新的自己。
這本書的英文是《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其中Homo的意思是人,deus在拉丁文中是「神」的意思。翻譯過來顛倒了一下《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智人,就是發育健全的現代人,英文是homo sapiens。上一本書《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英文《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另外直立人的英文是:homo erectus。好吧,解釋完了,作為一個英語專業出身的人,覺得有必要把這幾個詞拎清一下。deus, sapiens , erectus,get?
今天分享第一章:人類的新議題。過去人類的議題是饑荒、瘟疫、戰爭,赫拉利認為,在未來,追求長命、追求幸福、成為神人,是人類的新議題。當然,這是預測,但是看到追求幸福也成為三件套之一,著實讓我興奮了一下下,因為這也是我的議題清單之一。那就先從「幸福」的議題聊起吧。
一、追求幸福
1776年,美國開國元勳把「追求幸福的權利」列為人人不可剝奪的權利,《獨立宣言》保障的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追求」幸福的權利,強調pursuit,強調公民選擇的自由,以約束國家權力。但不是「享有」幸福的權利,也就是說,國家不保障幸福,不對公民的幸福負責,但是保障你追求的自由,能追求到是你的本事,追求不到也不是國家的過失。
但是幾十年的發展,人民越來越認同邊沁的願景,18世紀末,英國哲學家邊沁主張,所謂至善,就是「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的快樂」,並認為國家、市場、學界等唯一值得追尋的目標是提升全球的快樂。政治學家追求和平、商人促進經濟的繁榮、學者研究歷史和自然,其目的只有一個,讓你我都享有更快樂的生活,而不是榮耀國家或者神。
從GDP到GDH
但是人類在追求GDP的過程中沒有停歇,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服從於國家系統的運行。比如,成立學校是為了培養溫順而有技能的國民,衛生系統提供醫療服務和免費疫苗,是為了讓國家更強大,勞動力更健康,福利制度是確保國民忠誠。整個國家系統的制度設計的出發點,都是從上而下的。
在追求GDP的增長之外,有沒有另一種評價體系?於是,GDH出現了,國民幸福總值,Gross Domestic Happiness,人們忙著生產是為了幸福,生產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丹、北歐、哥斯大黎加這些地區被稱為「幸福感比較高的地方」。特別是不丹,之前讀過一本書講這個國家的人,保護環境,愛護公民,到了一定程度,國家為人民的幸福感而出發,去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外來人員進入的限制政策等,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意味。
隨著饑荒、瘟疫、戰爭的進一步減少,人的壽命進一步增加,追求幸福感,提高生命質量,成為必然。然而,幸福是個奇妙的東西,不是吃飽飯=多種糧食,那麼好解決。快樂來之不易,這也就是為什麼,暴發戶、煤老闆不一定幸福,有錢有權不一定幸福,現在吃喝不愁,再也體會不到小時候過年吃零食穿新衣的幸福了。這是為什麼呢?
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消費升級了,幸福的閾值也提高了。這也是這篇文章在過年期間火起來的原因吧:
春節熱文:
http://mp.weixin.qq.com/s/VUIle0easnH_nJuLWv0rSw
我過去也寫過同樣的文章:
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幸福感為什麼無法同步?
物質幸福100倍,幸福感提升100倍?NO NO NO .說說美國的情況。從1950年到2000年,美國GDP從2萬億美元增長到12萬億美元,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倍,新發明的避孕藥讓性愛前所未有的無拘無束,汽車、空調、冰箱、吸塵器讓日常生活前所未有的便利,so what?研究顯示,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主觀幸福感,與50年代的調查結果大致相同。
在中國呢,從過年說起吧。小時候過年,吃大魚大肉,喝杯紅酒,穿新衣服,拿壓歲錢就覺得特別開心。現在呢,完全無感。因為以前有匱乏感,平時吃不到穿不到的,過年這個儀式中會實現,現在的過年,儀式感越來越淡化,因為沒有新意,甚至吃年夜飯,拜年,打麻將,這樣的必選項目,已經讓年輕人膩煩了。儀式感變成負擔,反而降低幸福感。
物質的幸福,幸福感卻無法同步,幸福的天花板為啥如此神秘呢?
幸福的天花板
赫拉利認為,幸福的天花板有兩大支柱,心理的和生理的。
在心理層面,幸福與否要看你的期望如何,現實是否滿足你的期望,而非現實本身。壞消息是,隨著客觀條件改善,人的期望也不斷膨脹,所謂「水漲船高」,越來越不容易滿足,也越來越不容易快樂。
在生理層面,快樂和痛苦不過是身體各種感覺的綜合,而不是對外在世界的反應。世界上可能有一千種事情會讓我們憤怒,但憤怒不是什麼抽象概念,而是身體內溫度升高,肌肉緊繃的感覺,這才是憤怒的真相。快樂就是一種讓你「開心得跳起來的感覺」。但愉悅很快消退,就算拿了世界冠軍,也無法保證你一生幸福。
幸福的不可持續,其實是進化的錯。我們的生化系統不斷適應變化,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不是快樂幸福的機會。tragedy。只要是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行為,生化系統就會用愉悅的感覺來回應。我們一日三餐不停的吃,不斷的追求伴侶,享受進食的愉悅和性愛的快感,但是這種愉悅無法持續,只能不斷的尋找,不斷的滿足,所謂欲望的無底洞,所謂食色性也。
進化會用不同種類的愉悅來控制我們,有時候用愉悅的感覺引誘我們行動,有時候用最終的快感讓我們不斷的撲向前。玩遊戲、爬山、看股票漲跌帶來的刺激讓人不斷陷入,但是持續快樂的關鍵也許在於,調和出興奮和安寧這兩種元素的正確劑量。
幸福的解決之道是生物化學?
服用興奮劑獲得興奮,安眠藥獲得安寧,抗抑鬱藥解除不開心?顯然是治標不治本。智人的進化並未讓人能夠感受長久的快感,僅僅靠冰淇淋和電子遊戲還不夠。如果要長久的幸福,改變人類的生物化學,重新打造人體和心靈,重新打造智人?或者說,幸福只是一種想像的產物,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自我滿足,需要人情的滋養?perhaps.
二、長生不老
在21世紀,人類在對抗饑荒和瘟疫之後,對抗衰老和死亡,不過成了這次戰役的延續。聯合國在二戰後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這或許是最接近全球憲法的一部文件,明確指出「有權享有生命」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
如果沒有死亡,宗教就會陷入尷尬,哦買噶。基督教、伊斯蘭家和印度教認為,人存在的意義要由死後的命運的而定,是去天堂還是下地獄?死亡是神聖的、形而上的體驗。當一個人吐出最後一口氣時,就該把生命的帳戶結清,擁抱一個人在宇宙中的真正角色。
對於現代人說,死亡,是一個應該解決的技術問題。人為什麼會死?人類的機體出了點故障唄,心臟不跳了,大動脈被脂肪堵住,癌細胞在肝臟裡擴散,病菌在肺裡繁殖,這些都是技術問題,而不是形而上的問題。
赫拉利說,要克服死亡,不需要等到耶穌再次降臨,只要實驗室裡幾個科技專家就夠了。傳統上死亡屬於牧師和神學家的飯碗,現在工程師在接手這筆生意。
藉助化療和納米機器人,我們能殺死癌細胞;用抗生素,就能消滅肺部病菌;心臟不跳了,可以用藥物和電擊讓它重新啟動,如果不行,3D列印一個。anyway,總能有技術上的解決方案。
Paypal創始人,矽谷投資家Peter Thiel說:處理死亡的方式有三種,接受死亡,拒絕死亡,對抗死亡。我覺得社會上大多數人不是拒絕就是接受,而我寧願和它對抗。他也承認,希望自己可以永遠活下去。生命沒有deadline,達到長生(a-mortal),而不是老不死(immortal),因為你也可能出車禍之類的死掉。
到底長生到多少歲合適呢?20世紀,人類預期壽命已經從40歲增加到70歲,幾乎翻了一倍,到21世紀繼續翻一倍到150歲?那世界會不會亂套呢?結幾次婚合適呢?家庭關係會不會出現六代同堂?60歲退休合適嗎?90歲了下崗了咋辦?120歲還不退休,20歲的小年輕到哪裡尋找工作機會?
物理學家馬克思 普朗克有句名言:科學在一次次的葬禮中進步。也就是說,必須等到一個世代離去,新的理論才會有機會剷除舊的理論。如果活到150歲,創新誰來引領?代際關係如何解決?法律是不是要重新修改年齡相關的限制?好多問題。
三、地球的神:homo deus come
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過程中,人類事實上將自己打造成神的地位。人類能操縱自己的器官、情感和智力,隨心所欲打造整個系統。
赫拉利認為,人類要升級為神,有三條路可以走: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非有機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源於人類還沒有續發揮出身體的全部潛力。40億年來,自然選擇不斷調整和修補身體,從阿米巴進化成爬行動物,再到哺乳動物,現在成了智人,但是智人並不是最後一站。
從直立人(最厲害的成就就是製作出石刀)到智人(製造處宇宙飛船和計算機)的進化,只不過改變了基因、激素和神經元的一些變化。如果人類的DNA、內分泌系統、大腦結構再多一些變化,結果會怎樣?重寫遺傳密碼,重接大腦迴路,改變生化平衡,長出全新的肢體?哦買噶,值得想像。
半機械人工程
半機械人工程是讓人體結合各種非有機的機器設備,如仿生手、義眼、納米機器人注入巡官,在血液中巡航,診斷病情並修補損傷。像科幻小說一樣,你還可以戴上電子讀心設備,在家裡遙控電子設備。你還可以在手中植入晶片,存有個人安全信息,揮揮手就能列印或開門等。
非有機生物工程
拋棄有機,打造出完全無機的生命。神經網絡將由智能軟體取代,同時暢遊虛擬和真實的世界,不受有機化學的限制。經過40億年徘徊在有機化合物的世界,生命將打破藩籬,也許將離開地球?一切皆有可能。
道路將引向何方?利用科技將人類升級,有可能改變人類的心靈和欲望,而抱持現在的心靈和欲望,當然也無法理解對未來的期望。人們常常會說: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是我們認為的人性,貪嗔痴的欲望不會變,但是,一旦科技可以重新打造心靈,一切都將變化。
四、華爾街的尼安德特獵人
智人不斷進化,我們將何處安放?世界劇變,我們沒有死去的話,會不會像闖入華爾街的尼安德特獵人?闖入好萊塢的劉姥姥?光怪陸離,不可捉摸。我們用自己的想像建構的意義的世界,我們作為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如何應對這個美麗新新世界呢?
赫拉利描述了他第一次使用網際網路的驚訝,不過是25年前,而我第一次使用百度搜索的驚訝,至今記憶猶新,如今習以為常,這是一個不斷進階的世界,沒有人知道剎車在哪兒。一旦邊界被打破,被重塑,被分離,再也沒有一個全能的神,縱覽全局,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回聲室裡。
這本書的第一張圖片是:體外受精:掌握創造的力量。
赫拉利說,有性繁殖就像買彩票,只能靠運氣,而體外受精可以讓DNA裡的有害病變,不理想的等位基因(allele)都排除掉,讓幾個卵子受精,然後跳出最好的組合,從幾百個選項中選出最理想的寶寶。可是如果這樣,會不會不好玩了呢?以後生娃的起跑線,不在幼兒教育,而在懷孕前就開始了,重新定義起跑線,呵呵呵。
五、知識的悖論
關於未來的預測,只是一種假說,但是自有它的意義所在。但關於長生不死、追求幸福和神性,這只是21世紀少數人會參與的事,這是一項歷史預測,而不是政治目標,預測不等於實現,預測的重點不在於預測,而在於討論現有的選擇。
19世紀中葉,卡爾馬克思語言,無產階級最終會戰勝資產階級取得最後的勝利。但是呢,馬克思忘了資本家也會讀書,《資本論》的分析工具和見解也給了資本家很多啟發,當人們採取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時,也隨之改變了自己的行為,資本家開始改善工人待遇,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並讓工人參與政治哎,於是,馬克思的預言未能實現,這是歷史知識的悖論。
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
我們擁有越多數據,對歷史了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
六、研讀歷史不是延續過去,而是從過去中解放出來
赫拉利講了一段關於草坪的故事,美國中產階級每家大院都有自己的草坪,國會大廈等建築也會有草坪,草坪佔地方,還要不停的修剪,費時費力費財,為什麼這些人還是樂此不疲呢?原來草坪是貴族的象徵。
在中世紀晚期英法兩國貴族的城堡,出現草坪會成為貴族的象徵。草坪需要時間維護,需要土地,在當時成為貴族城堡的象徵,普通人裝都裝不像呀。草地宣告著權力和身份。就像印刷術發明前的紙質書,也是貴族才有的稀有品。
如果你了解了這段歷史,也許就能從這段歷史中解放出來,選擇是否需要草坪,而不是無腦的跟風。歷史的好處在於,告訴你來龍去脈,重新思考那些不經思考的傳統,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觀察讓我們走到現在的一連串事件,就能了解人類的每個念頭和夢想是如何變成現實的,我們就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編織出不同的理想。
研究歷史不能告訴我們該如何選擇,但至少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選項。
第一章人類的新議題,除了將幸福、長生、以及神人之外,一開始還講了饑荒、瘟疫和戰爭,過去的三大主題,這裡略去了。最後預告下,第二章主要講智人如何在過去數千年創造出光怪陸離的世界?智人如何走到現在的十字路口?明天分享。
PS:這本書讀起來很順暢,一方面是作者文字好,知識豐富,不斷滿足著好奇心;另一方面是認知升級,說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事,從一些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視角。所以,值得細讀。
PS:未來好近又好遠,對於不怎麼看科幻的我來說,想像無法抵達。每天趴在地上活著,偶爾看看歷史,想想星空之外的未來,不失為一種換位。
PS:買菜路上大大滴藍天(筆芯.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