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劇場,一個臺灣劇團.

2021-01-13 果陀劇場

你是怎麼認識「果陀劇場」的呢?是金士傑和卜學亮兩位演員動人演繹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還是果陀劇場經典作品《淡水小鎮》⋯⋯呢?最下方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的果陀劇目」,我們將抽出一名贈送驚喜小禮!


會有很多觀眾會以為果陀劇場是個臺灣劇場(劇院),哦不,「果陀劇場」是個臺灣劇團。臺灣年演出量最大的大型劇團,幾乎周周在臺灣不同角落上演。30年來,七十多部作品,合作資深演員有知有:蔡琴、金士傑、李立群、顧寶明、張雨生、劉雪華、金燕玲⋯⋯等。


張雨生是某一版《淡水小鎮》男主角,還合作了他的唯一一部原創作曲音樂劇《吻我吧娜娜》。

梁志民和林靈玉所創立的「果陀劇場」和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同一時期先後創立。

(張雨生和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


果陀劇場30年來,從臺灣初萌芽的藝文環境篳路藍縷,首次嘗試臺灣第一出大型音樂劇,颱風攪局造成連續演出取消,一路風風雨雨走到30,更多關於果陀30年來的有趣故事,請持續關注我們,讓我一一道來!



果陀劇場自1988年演出單景獨幕劇《動物園的故事(The Zoo Story)》創團,三十年來,七十餘出作品,內容古今中外、包羅萬象,但創作的信念只有一個,就是與每一位看戲的觀眾,分享舞臺上的美好世界。我們從不在戲劇裡說教,當觀眾持著票券,走進果陀這個奇幻的劇場空間裡,存在於舞臺上下那道真實與虛幻間的界線被輕巧地抹去,一場華麗的心靈冒險隨即展開。

專業的團隊及成果優異的創作成績,讓果陀劇場在創團第10年即一躍而為臺灣現代劇團的領導品牌。近30年的劇場營運經驗,更令果陀擁有豐富的合作人脈資源。在未來,得以更穩健的步伐,邁向「東方百老匯」之道路。

1980年代末期,臺灣經濟還處於穩定向上的年代,然而當時「雲門舞集」、「蘭陵劇坊」的相繼休息或是解散,卻為臺灣初初萌芽的藝文環境帶來極大的震憾。


果陀劇場選擇在那樣的年代創團,彷佛就像狄更斯所說的:「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果陀創團的第一個十年,臺灣的經濟狀態幾經起伏、藝文環境在絕處又重獲新生的契機、臺灣民主的施行、國際間爭奪威嚇的戰事頻仍。


在那個外在環境多變的時代,果陀劇場懷抱著創團的信念,在創作的道路上,讓觀眾得以在變動時代的微光中看見人性堅定不變的真情。



在第一個十年裡,果陀劇場以堅定的創作信念與勇於嘗試的開創精神,不僅在票房上得到觀眾的肯定,更扭轉許多人「藝術必定曲高和寡」的錯誤印象。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果陀劇場從「演出製作」與「戲劇教育」上雙管齊下:一方面吸納各界人才為表演藝術所用;一方面開設戲劇相關課程,傾全力為臺灣劇場界創造源源不絕的生機。

同時間,果陀劇場逐步在營銷、財務、票務、會員、前臺服務…劇場經營的各個環節上建立起完整的操作模式,逐步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專業表演藝術團體之一

再加上果陀劇場在「中文音樂劇」領域不斷地革新、開創,豐沛的創造力,讓果陀劇場每一年都有新的舞臺劇、音樂劇作品令人驚豔。同時間,果陀出品的戲劇開始走出臺灣,多出劇作分別受邀於美、加、中國大陸等地演出,巡迴全球30多座城市。幾乎是每一天都有果陀的演出在各地發生,隨時都有人問著:「今天,你想去看果陀劇場製作的什麼好戲呢?」

時代,從沒有停止它變動的腳步,一如果陀劇場也不曾稍稍灰心喪志。不管大環境怎麼變遷,不怨恨它為何總往更壞的地方走去。我們一直相信的是,只要不放棄,總還會有機會;只要懷抱著希望,就有可能把夢想實現。


《開錯門中門》的瑞蓮推開那扇門,積極地改變了三個女人的命運;《淡水小鎮》的艾茉莉在回返塵世之旅後,體悟珍惜生命的重要;《公寓春光》的吳寶德最終發現自己心中,還有一點點不容被扭曲的善良本性;《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莫利教授教導大家必須先得學會活著,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先得學會如何坦然赴死,才知道如何好好活著…從那些戲劇裡、在舞臺上那些來來去去的人生中,果陀劇場總是把人性中最光明、最值得被稱頌的特質彰顯出來,那是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仍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或者,我們可以通過戲劇,學著變得更美好。


這事業我們做30年,未來,還要用戲劇持續讚頌—Wonderful World!

 

                               

↑果陀劇場創團大戲《動物園》

2012.12.27首演

主要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

果陀創辦人梁志民將展現累積25年底蘊渾厚的導演手法,全新詮釋《動物園》,詼諧的對白、巧妙的舞臺、燈光投影設計更豐富文本的意象呈現。



↑溫馨強打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2011.02.24首演                

主要演員:金士傑、卜學亮

2011年登陸上海,造成轟動,2012年在上海加演三輪,創下臺灣戲劇在上海演出紀錄。改編暢銷小說《相約星期二》,由國際大導演楊世彭編導。

演出至今累積場次將近250場,觀戲人數超過20萬人,遍及臺灣個地區和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杭州、南京、成都、重慶、昆明、長沙、廈門、西安等城市。



↑金士傑黑色幽默喜劇《步步驚笑》

2009.12.10首演    

主要演員:金士傑、天心、卜學亮、劉亮佐

四個演員演出近五十個角色,臺上演員玩得盡力,臺下觀眾看的開心!




↑婚姻不敗絕妙喜劇《17年之癢》

2010.12.17首演

主要演員:李立群、蕭艾、陳湘琪、賴雅妍

舞臺劇一王三後,透過精心安排的三段外遇剖析婚姻的本質。



↑李立群喜劇《傻瓜村》           

2009.07.24首演                                    

主要演員:李立群、李元太、賴雅妍、陳幼芳、舒宗浩、呂曼茵……

創下一個月內加演三場於二周內售完,又再加演一場於三天內售完的佳績。



↑2008.8.30首演                                      

果陀20周年鉅獻《針鋒對決》
主要演員:李立群、金士傑、蔡燦得、何戎、呂曼茵……

臺灣當代最傑出的演員組合,詮釋沙士比亞最傑出的作品。

全臺演出三十一場,場場爆滿。



↑精緻浪漫舞臺劇《巴黎花街》

2007.1.19 首演                                    

主要演員:金士傑、從從、顏嘉樂

最受觀眾期待加演的精彩劇碼。




↑澎湃人心歌舞劇《跑路天使》兩岸巡演

2004.12.10首演

主要演員:蔡琴、金燕玲、江美琪、舒宗浩、程伯仁……

觀眾人次達十萬多人。

創下歌舞劇在臺灣連續演出場次最多紀錄。

被劇評家評為「果陀不但超越了自己,也帶領整個歌舞劇界邁入新境。」



↑絕妙人性舞臺劇《ART》

2003.12.15首演 

主要演員:顧寶明、金士傑、李立群

首演觀眾人次達七萬多人。

創下舞臺劇在臺灣連續演出場次最多紀錄。

創下臺灣劇場售票紀錄-開賣十五日,前七場萬張票卷銷售一空。



↑經典老歌歌舞劇《情盡夜上海》

2002.12.20首演

主要演員:蔡琴、韓雋凱、顏嘉樂、丁小芹……

觀眾人次六萬七千多人。

當時寫下臺灣劇場史上單輪演出觀眾人次。

歌后蔡琴首度擔任歌舞劇製作人。



↑李立群首演果陀作品《再見女郎》

2002.09.27首演 

演員:李立群、陳湘琪

李立群首次與果陀合作。

首演觀眾人次兩萬四千人,演出時全場笑聲不斷。



↑兩岸巡演  拉丁狂歡歌舞劇《天使不夜城》

1998.11.20首演  

主要演員:蔡琴

兩岸巡演觀眾人次達12萬人之多。

果陀首度至北京、上海、杭州巡迴演出的劇作。

音樂教父鮑比達為果陀首次原創音樂。
歌后蔡琴首次主演的果陀歌舞劇。 


最下方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的果陀劇目」,我們將抽出一名贈送驚喜小禮!

(演員們精心準備的小禮)



【上海】如果想成為這樣的孩子,請加入我們的兒童戲劇營!(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臺灣果陀劇場新劇《接送情》
    《接送情》一劇由果陀劇場創始人梁志民執導,陳樂融編劇,被譽為「臺灣劇場三寶」之一的戲劇笑匠顧寶明和「百變女王」郎祖筠擔任主演。2016年1月8日晚上9:30分,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到了果陀劇場的創辦人梁志民先生,以及主演之一顧寶明先生於節目現場與大家共同分享果陀劇場的過往經典話劇和精彩表演。
  • 在等待果陀的歲月裡造夢——果陀劇場大事年記
    如果以行程來算,果陀劇場走過了172,020公裡,這樣的裡程足以環繞臺灣本島19962圈,也就等於果陀平均每年要環島1109圈。從在蘭陵小劇場公演到果陀劇場創立,臺灣戲劇仿佛完成了一次舞臺劇藝術的傳承和接力,沒人能想到,多年以後的果陀劇場,又創作出了許許多多讓人萌生劇場夢想的作品,延續著劇場人生生不息的舞臺夢。
  • 果陀劇場*空間戲劇|果陀戲劇工作坊北京站正式啟動!
    一直以來,‍戲劇表演的培訓在我們心中都是戲劇推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現在空間戲劇將攜手臺灣最大也是最活躍的戲劇團體果陀劇場,在北京舉辦果陀戲劇工作坊!希望能在表演培訓的領域裡,讓大家走進戲劇,感受戲劇,融入戲劇。如果你也有一個戲劇夢,或許這一次,我們可以幫助你來實現它。
  • 廣州 果陀劇場戲劇基礎表演課程 招生中
    這次我們為大家邀請的是臺灣果陀劇場有著20多年豐富教學經驗的蔡櫻茹老師,來為廣州的表演愛好者提供13堂表演課,來提升大家在表演上的技巧和能力,希望大家可以喜歡,也能幫忙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果陀劇場對於廣州的戲劇觀眾及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近幾年來曾有兩部果陀劇場的優秀作品登陸過廣州,在廣州大劇院上演,分別是金士傑、卜學亮主演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以及講述臺灣小鎮故事的《淡水小鎮》,都曾收割了不少廣州觀眾的淚水。
  • 果陀劇場在北京開課了!來基礎戲劇表演工作坊,拾回已然消逝的「扮演樂趣」
    ───凌書(廣州學員)關於果陀劇場果陀劇場是目前臺灣最有影響力的大劇團,每年的演出場次和觀眾數都是臺灣之最。成果優異的創作成績讓果陀劇場躍升為臺灣現代劇團的領導品牌。 29年的歲月軌跡,代表的是果陀的穩定成長,感謝喜愛戲劇的觀眾一路陪伴。未來果陀將持續在兩岸推出一部部經典好戲,與您一同分享。 代表作品:《淡水小鎮》、《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步步驚笑》、《接送情》、《藝術ART》等等。
  • 【果陀戲劇學堂】一位難求的上海大不同暑期兒童戲劇夏令營開始招生啦!
    由臺灣果陀劇場、百庭文化與上海申報集團人生大不同公益發展中心聯合舉辦的暑期兒童戲劇夏令營開始招生囉!
  • 第二期果陀戲劇工作坊北京站正在招生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來北京演出時,我還是一個大四的學生,那是第一次看果陀的戲。金士傑老師的大名自不必說,每部作品都擁有無法遮掩的光芒。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樣的藝術大師,臺下的我被念白、表演,以及戲劇張力深深折服。大學四年,看戲成了我最花錢的愛好,幾乎跑遍了北京城裡所有的大小劇場,看了各種風格的劇目。
  • 還原劇團&聲音劇場
    — 來自還原劇團的推送 — 前兩周劇團的常規排練之前,我第一次見到小卡。 本來只是朋友的朋友要約著一起逛舊貨市場,後來知道就是她發起了刺鳥棲息地,一個致力於精神健康公共教育的公眾號。而這段時間她專門來上海,就是在忙著策展精神健康嘉年華的系列活動。
  • 劇場與劇團之間存在什麼矛盾?
    其實,早在2013年開始籌建「超劇場」的時候,俞白眉就明言:民營劇團到別人地盤演出,常常是花錢也要受「欺負」,自建劇場是被逼無奈,但有了陣地,虧本也「認了」。 然而,對於大多數民營劇團來說,自建劇場目前還是一個不可能輕易觸及的夢想——他們缺乏強大的票房號召力,也沒有雄厚的資金。
  • 《解憂雜貨店》劇場版來了 卡司曝光 解憂爺爺是他
    記者李欣容/臺北報導劇場版《解憂雜貨店》來了!該劇改編自全球累計熱賣1300萬冊同名小說,由果陀劇場推出,力邀資深演員張復建詮釋雜貨店爺爺,餘佩真飾演「治癒系歌手」,這也是張復建繼《暗戀桃花源》後,睽違4年再接舞臺劇。
  • 上劇場打造《寶島一村》專屬版 用戲劇傳承臺灣眷村歷史
    上劇場打造《寶島一村》專屬版 用戲劇傳承臺灣眷村歷史 2020-09-29 20:25:43  「《寶島一村》變成更重要的一個歷史文件,記錄一個顛沛流離時代的漫長後續。隨著時間的腳步,它的含義從對臺灣眷村歷史的描述,漸漸擴大屬於對世界流離失所難民的生命記錄。」賴聲川在29日的《寶島一村》專屬版發布會上說。
  • 「華山藝術生活節」:塑造成為臺灣表演藝術的櫥窗
    舉辦四年熱度不斷提升     本報記者日前從臺灣文化部門獲悉,這已經是臺灣文建會連續第四年舉辦「華山藝術生活節」,從2010年開始,它以一個園區型的「劇場黑盒子」為概念出發,將華山1914文創園區打造成創意展場,將文化創意園區與臺灣特有的文創產品結合起來,充分展示「臺式創意」,包括小劇場演出、示範講座、論壇、戶外演出、靜態展示
  • 應用戲劇發展蓬勃 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國學校成立
    來自日本的一人一故事學校校長宗像佳代老師帶來的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領袖工作坊,另一個是來自以色列的Aviva老師帶來的故事的藝術與核心: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員訓練。團隊領袖工作坊一直圍繞著如果教沒有經驗的新朋友做一人一故事表演這個主題。使大家意識到自己作為戲劇的教學者,每一個鼓勵和支持,每一個在教學細節的考量,對於新接觸劇場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 金華心悅劇團登上中國教博會大舞臺
    11月20日至23日,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博覽會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金華心悅劇團登上了中國教博會的大舞臺。據了解,本次活動以「匯聚·碰·變革:教育創新提升中國教育力量」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國教育部門最高領導人、教育專家和各國各地校長、教師代表2萬餘人,國內外教育創新成果達1788項,涉及數千家單位,開放900多個工作坊,百家爭鳴,精彩紛呈。11月20日下午,在浙江展館心悅劇團的展位前,前來觀看劇團表演的教育屆同仁絡繹不絕,上千冊宣傳冊也一搶而空。心
  • 抓馬青年劇團的開團大戲為什麼選擇《麥克白》?
    從2016年在菊隱劇場第一次看到的《捏造》開始,少年劇場的年度大戲我幾乎一部也沒落下,《隱形的我》《考試》《旅途》等等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對少年劇場算是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抓馬青年劇團的演出是第一次看。看完有很多問題想了解。首先就想問問這個「直面鴻溝青年劇團」是怎麼開始的?為什麼要做青年劇團?
  • 上劇場五周年慶 用劇場記錄歷史談人生百態
    上劇場五年產出20餘部原創作品 活動初始,賴聲川就動情地感慨道:「上劇場是我們一個特別簡單的夢想。我們為什麼要建造屬於自己的劇場呢?是因為我們覺得劇場本身的存在對於一個城市、一個社會而言,或許可以有更深刻的意義。如同吃飯、逛街,看戲也能變成人生的一部分。」
  • S2星空計劃與爾多劇團的火花
    【相見恨晚,我很抱歉】相識於耳朵劇團,我們還是臺下的觀眾,那個時候S2星空計劃有兩位孩子分別被選入兩部均由爾多劇團原創的音樂劇《復活吧!胡蘿蔔》《尋找聲音的耳朵》的主演。孩子們在舞臺上的激情四射,以及我們S2星空計劃團隊對全能性要求的音樂劇這個舞臺藝術的尊重,讓我們相見恨晚。
  • 外媒:表演亦是勞動 日本首起劇團勞資判決出臺
    然而,由於沒有勞動法保障,屬於自由職業的劇團演員大多生活貧困。近日,日本首起劇團勞資官司就揭露,日本有舞臺演員每天三餐只能以麵包充飢。為確保這些拮据的藝術工作者獲得生活保障,日本法庭日前指出,「表演藝術也是勞動的一種」,呼籲當局必須為舞臺演藝制定最低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