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黃飛鴻:」李大人,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剛才天炮一響,如果沒有天燈擋槍的話,勝負歸誰,還真沒人知道。現在金牌在我黃某的手上,並非我贏了。大人為了大顯我民神威而舉辦的這場「獅王爭霸」,死傷這麼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實我們都輸了。依小民之見,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以抗外敵,最重要還是廣開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國富民強之道。區區一個牌子,能否改變國運?還請李大人三思。這金牌,留給您做紀念吧!~告辭了!「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電影題材的轉變,本來就適應著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黃飛鴻系列電影從輝煌走向沒落也無法免俗。
一、黃飛鴻承載了「大國崛起」情懷
其實早在1949年,香港就已經開始了黃飛鴻系列電影的拍攝
關德興作為第一代黃飛鴻,從第一部1949年到1981年,平均一年兩部,出演了數十部黃飛鴻系列電影,但這一時期,因為香港電影還沒有大面積進入當時還比較封閉的內地市場,所以內地觀眾大部分對其比較陌生。
這個時期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主要針對的是香港本土市場,帶著濃厚的粵語文化氛圍,而且由於投資的關係,格局總體來說也不大,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黃飛鴻還是地域性比較強的民間英雄。
從90年代開始,內地觀眾所熟知的李連杰開始重新主演了黃飛鴻系列。
這一時期,由於市場和投資的擴大,徐克導演也對黃飛鴻的形象做出了大刀闊斧的改編。以前的黃師傅是一個儒俠;徐克的黃師傅,除了有儒家思想外,更多的,卻走進了時代變遷的衝突中。黃飛鴻正式晉升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式的民族英雄。
縱觀黃飛鴻系列電影,時間點通常都設置在清末民初,中國遭到內憂外患,喪權辱國的年代。這個時候,黃飛鴻正是作為一個民族英雄的代表與試圖侵略中國的洋人進行對抗。而當時尚處在殖民統治下的香港面臨97回歸節點,中西方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的衝突,港人對未來的未知與迷茫,這樣的社會環境催生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黃飛鴻的誕生。
尤其以《黃飛鴻之獅王爭霸》裡的這段話最為經典,深刻反映了黃飛鴻的思想境界,已經超出了傳統打打殺殺的武俠電影。
而這一時期,中國內地也正好進入改革開放初期,當時中國人面對著和西方的巨大差距,內心渴望在國際舞臺上重新站立起來,振興中華。而黃飛鴻這樣的民族英雄代表自然也契合了當時內地觀眾的心理需求。
二、黃飛鴻成為了中華武俠文化對外輸出的「icon」
當時也是正逢「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對外輸出的黃金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武俠文化深受西方人歡迎。李連杰也藉由黃飛鴻在國際上走紅,開啟了國際巨星之路。但好景不長,90年代中期,以《侏羅紀公園》為代表的好萊塢特效大片席捲全球,香港電影走向了衰退期,李連杰之後,趙文卓出演的黃飛鴻系列均反響平平。固然有趙文卓不如李連杰契合角色的緣故,但本質上還是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
三、大國崛起的時代,我們沒那麼需要黃飛鴻了
隨著香港電影的衰落,內地市場的崛起,華語電影的製作中心也隨著香港回歸轉向了祖國內地。
隨著市場的擴大,電影的投資也水漲船高,再加上為了迎合西方市場的口味變化,
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這樣的古裝大片開始取代了黃飛鴻這樣的傳統武俠片。
而到了2010年之後,內地電影市場迅速膨脹,成為了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場,這個時期,中國電影不需要再仰好萊塢鼻息,另一方面,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黃飛鴻系列這樣苦大仇深式的電影似乎越來越不受觀眾青睞。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佔據中國電影票房前十的只有復聯4一部好萊塢電影,而其他九部國產片,去掉哪吒這部動畫,其他八部無一例外都是現代題材的電影,更多觀眾把視角轉向當下,甚至幻想未來,已經沒有了古裝片的生存空間。
最近的一部黃飛鴻電影已經是2014年由彭于晏出演的《黃飛鴻之英雄有夢》,但同樣反響平平,可以說不光是黃飛鴻,傳統的武俠片、和古裝片在當下都失去了市場空間。
某種程度上這也正契合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老百姓精神娛樂需求的變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