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浙大藝博館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2020-12-21 浙報融媒體

觀眾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最新展覽「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 拍友 盧紹慶 攝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坐落著一座外形方正、青灰色調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築,這就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自年初以來沉寂了5個多月,於6月恢復對在校師生開放,11月1日起正式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近日,走進浙大藝博館的參觀者最大的願望,就是體驗1:1復原的雲岡第12窟。這是浙大和雲岡石窟研究院最新的文物數位化成果:高保真文物三維模型重建技術,加上獨創性的3D列印方法,使1500餘公裡之遙的雲岡石窟得以「行走」江南,讓參觀者親手觸摸歷史的質地。

置身於最新科研成果帶來的驚豔和感動中,讓人意識到浙大藝博館有別於其他許多博物館的獨特之處:這是一座由大學興建的教學博物館。

近年來,我國諸多高校均開始興建博物館,「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博物館」日益成為共識。大學博物館應當具備哪些功能?承擔怎樣的使命?如何建設好一座大學博物館?浙大藝博館為回答這些備受關注的問題,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打造人文學科的實驗室

在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看來,浙大藝博館的功能和定位十分明確——推進大學教育中的考古和藝術史教育,展覽和收藏都圍繞這個目的展開。

浙大藝博館收入藏品時考慮兩大標準:一是滿足浙大教學需要,既用於開展專業教育,也用於面向全校的通識教育;二是符合全文明的收藏規劃,即以中國為中心,以世界為脈絡,注重收藏反映不同文明、不同時代歷史的文物和藝術品。

浙大香港校友林霄夫婦及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捐贈的《唐顏真卿楷書西亭記殘碑》,立碑於唐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屬於顏體書風完全成熟階段的作品。但從宋代開始,人們就沒有見到過這座石碑,甚至連拓片也沒有見過,只能在相關的文集中見到碑文。此碑入藏浙大藝博館,令人激賞。

從教學科研的需要出發,文物數位化成果、高品質的複製品等也納入了浙大藝博館展覽範圍。除雲岡第12窟複製窟外,浙大藝博館此前還展出了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的數位化成果。浙大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數位化團隊在墓葬考古發掘時即同步實施數位化採集,高保真還原了壁畫中的升天圖、狩獵圖和武士圖等。對這些壁畫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刻了解北朝晚期的社會生活、繪畫藝術和中國古代建築的演變歷史。

文物藏品對一座教學博物館的重要意義,可能超出了許多人的一般認識。在採訪中,多位專家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實物教學的關鍵性。不管是人文專業教育,還是以培養博雅之士為目標的大學通識教育,通過接觸實物來理解文明的本質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

「總的來看,中國傳統學術的特點是重文獻而輕實物。這一傳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弊端。」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繆哲說,有的學生對歷史典籍很熟悉,但是面對眼前的一件青銅器就可能茫然無措。

博物館的實物教學就是為了補上這一課。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說,浙大藝博館許多珍貴展品都不設玻璃罩,給觀眾近距離觀賞的機會。浙大藝博館的留言簿上,一名高中生留言說:「整個博物館給我留下了極大的震撼,讓我徜徉在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一位家長在微博發文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有遺留下來的史書和這些古董物件,讓我們在其中找到痕跡。這種展覽形式能讓孩子們對歷史更加有興趣。」

教學不僅可以在博物館展廳和專用教室開展,甚至還可以直接在庫房裡。在歐美的一些大學,很多討論班在文物庫房的展覽室裡開展教學。「中國藝術史的很多著名學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白謙慎說,「艾瑞慈、方聞、高居翰、班宗華、李鑄晉等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都曾帶著他們的學生策劃重要學術展覽,而庫房專用的提看室正是他們培訓研究生仔細觀摩藝術品並參與策展的地方。」在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就是人文學科的實驗室,深化既有的知識,並啟迪新的發現。

1:1復原的雲岡第12窟前廳。

讓中國藝術史回歸祖國

回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建設的緣起,我們或許能更深刻理解這座博物館對自身的期許。

1947年,梁思成、陳夢家等專家應邀訪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時,專門考察了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回國後,梁思成等給時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寫信,希望在中國籌建藝術史學科和藝術史博物館。時代變故紛仍,這個建議久久塵封。

國際著名藝術史學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方聞(1930—2018)畢生致力於在西方世界構建中國藝術史的話語體系、推廣中國藝術與文化史的獨立價值。讓中國藝術史學科回家:在中國興建一座藝術史博物館,創建中國藝術史學科,並舉辦一次中國藝術史研討會。在方聞先生的晚年,這個願望愈發強烈。

2007年12月,時任浙大黨委書記張曦趕赴美國,浙大與方聞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共同來完成這個願望。2008年,方聞來到浙大,出席「藝術史與考古學科建設討論會」,為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建設選址、規劃。2011年5月22日,博物館奠基,並於次年11月5日開工建設。

開工時,方聞發來賀信:「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史在西方經歷了從無到有、日益發展、不斷完善的艱難歷程,我們這一代學者親自見證並促成了這一過程。如今中國藝術史回歸祖國的時機業已成熟,在中國高校普及藝術史教育、建立具有高水準的藝術史教學博物館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2018年10月,方聞先生在美國去世,彼時離浙大藝博館開館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為銘記這位學者,博物館中的藝術與考古圖書館以方聞的名字命名。

可以說,浙大藝博館從誕生之刻起就和「中國藝術史回家」這一宏願緊密相連。2019年9月,浙大藝博館落成開館,推出4個展覽,其中就有「漢唐奇蹟:中國藝術狀物傳統的起源與發展特展」。這個特展是方聞晚年最關心的展覽,通過大量視覺材料展現了中國藝術對於寫實狀物的探索歷程,並對其發展的動因作出一定的闡釋。浙大藝博館希望以這個展覽向方聞先生和最先開始這種思考的學者們致敬,並把這樣的思考呈現給更多對中國藝術與文化懷有好奇與敬意的觀眾。

考古學和藝術史學,是直接與古人對話的學問。在傳統社會,有關古代和藝術的知識掌握在極少數精英階層手裡,秘而不宣。正是近現代博物館把這些知識變為公共資源,從而讓文化史、文明史這類知識圖景在更多人的心靈中如參天大樹般生長起來。

浙大藝博館同樣致力於打造學術知識公眾化的平臺,在文化史和文明史的教育、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以期早日形成真正具有國際對話能力的文明史教育和研究——這是中國大學邁向世界一流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開館迄今,浙大藝博館舉辦了一系列面向公眾的活動,其中方聞藝術與考古學術講座和東方論壇·文明之光學術講座30場、工作坊25場、為觀眾導覽400餘場。此外,還組織了「唐人生活」主題教育活動和「漢唐之夜」音樂會;疫情期間,推出「雲講座」和「雲導覽」等線上活動,觀看量超過150萬人次。

白謙慎表示,讓全校學生和社會公眾都到浙大藝博館這個大課堂來,接受考古、文博和藝術方面的教育,既培養對本國文明的認識,深化其民族認同;也培養多元文明意識,開闊其國際視野,這正是博物館為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所發揮的作用。

完善還需幾代人的努力

相比歐美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學博物館,剛剛落成一年多的浙大藝博館還非常年輕。「我們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但是不能因為有一千步要走就邁不出第一步。」白謙慎說。

把浙大藝博館比作一個大課堂,那麼館藏文物就是教具,專業學者就是教師。能不能上好一堂課,關鍵在教師的水平。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為浙大藝博館帶來了堅實學術支撐。學院的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設計系、美術系以及浙大文化遺產研究院數位化保護團隊,將為博物館提供一支高學術水平、高策展能力的人才隊伍。浙大藝博館還將設立訪學基金,吸引全球專家來博物館「策一個展,開一門課」。

浙大藝博館的藏品來源是捐贈和購藏,其中自購的藏品多為外國藝術品,主要來自埃及、希臘、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記者在浙大藝博館看到一部採購自日本的佛教寫經——《御願經》下卷。經卷寫於奈良時期,全長10.5米,字跡清秀、用筆有力。《御願經》上卷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系重要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從這部寫經中看出很多東西,比如唐朝時中日兩國在文化藝術上的交流互鑑,又如那時製造紙張的工藝,還可藉以分析那一時期佛教東渡的相關歷史問題等。」樓可程說:「浙大藝博館將持之以恆地完善教學收藏,以涵蓋人類不同文明、不同時代。」

要建設一座優秀的教學博物館,並擁有一支出色的策展和教育推廣的專業隊伍,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幾代人的堅守和努力。浙大藝博館正朝著這一目標不斷探索、前進。

【浙江新聞+】

世界知名大學博物館速覽

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於1677年由伊萊亞斯·阿什莫爾贈與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中第一個成立的大學博物館,也被視為近代公共博物館的開端。

阿什莫林博物館現設古器物部、西方藝術部、東方藝術部、赫伯登錢幣室4個部門,展出歐洲、古埃及、古希臘、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的出土文物,還有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以及伊斯蘭國家在內的各國繪畫、陶器、雕刻、工藝品等。該博物館的版畫與素描室收藏有3萬多件歐洲版畫與素描,包括大量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丟勒、倫勃朗等古典大師的作品。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或稱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50年代,也就是普林斯頓大學藝術收藏的最早時期。博物館藏品超過11萬件,涵蓋了從古代到現代的藝術世界,堪稱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藝術博物館之一。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致力於推動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學和研究任務,同時也是遠近遊客進入大學的大門。2019年,博物館接待了超過20萬名遊客,他們從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喘息的機會,對過去和現在的非凡藝術作品有新的體驗,並有了深入研究藝術的機會。

博洛尼亞大學波吉宮

義大利歷史悠久的博洛尼亞大學有「博物館大學」之稱,校園內有約30座博物館,較著名的有天文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礦物博物館、物理博物館、動物博物館、人類博物館、解剖博物館和病理博物館等。

其中一座博物館——波吉宮的展品十分豐富,從植物標本、解剖蠟像、嬰兒誕生過程模型,到古代城市防禦工事和大航海時代龐大壯觀的戰艦應有盡有,此外,還有許多曾經在博洛尼亞大學任教的教授所用過的實驗儀器等,是不可多得的學術寶庫。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於2016年9月正式對公眾開放。現有藏品1.3萬餘組件,品類包括書畫、織繡、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藏品絕大多數來自美術學院自1956年以來歷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和社會賢達的捐贈。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彰顯人文、薈萃藝術,精品展藏、學術研究,內外交流、資訊傳播,涵養新風、化育菁華」為建館方針。除設有展覽、典藏、研究、公共教育等主要職能機構外,將重點放在展覽策劃、精品推介、舉辦各種學術活動、開展公共服務、打造教育平臺等方面,為傳播歷史人文藝術和現代科技創新成果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浙大藝博館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這是浙大和雲岡石窟研究院最新的文物數位化成果:高保真文物三維模型重建技術,加上獨創性的3D列印方法,使1500餘公裡之遙的雲岡石窟得以「行走」江南,讓參觀者親手觸摸歷史的質地。置身於最新科研成果帶來的驚豔和感動中,讓人意識到浙大藝博館有別於其他許多博物館的獨特之處:這是一座由大學興建的教學博物館。
  • 從浙大藝博館看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置身於最新科研成果帶來的驚豔和感動中,讓人意識到浙大藝博館有別於其他許多博物館的獨特之處:這是一座由大學興建的教學博物館。  近年來,我國諸多高校均開始興建博物館,「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博物館」日益成為共識。大學博物館應當具備哪些功能?承擔怎樣的使命?如何建設好一座大學博物館?浙大藝博館為回答這些備受關注的問題,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 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這是浙大和雲岡石窟研究院最新的文物數位化成果:高保真文物三維模型重建技術,加上獨創性的3D列印方法,使1500餘公裡之遙的雲岡石窟得以「行走」江南,讓參觀者親手觸摸歷史的質地。  置身於最新科研成果帶來的驚豔和感動中,讓人意識到浙大藝博館有別於其他許多博物館的獨特之處:這是一座由大學興建的教學博物館。
  • 他用塵埃作畫,記錄一座博物館的誕生
    他的作畫場所就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簡稱浙大藝博館)的建設工地上。  在浙大藝博館五年建設期(2013年-2018年)內,郞水龍用他獨有的方式,在工地現場,陸續創作了一百餘件以塵埃為主創材料的作品。  他說,無法確認在他之前,是否有人用這樣的方式創作。  2019年12月底,這批作品在已開館約半年的浙大藝博館內展出。
  • 自博館的科學小"超市":"擺攤"兜售最新研究成果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攝(下同)科學家們支起「小黑板」、擺起「小攤」,像兜售貨物一樣向來往觀眾「吆喝」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周末,走進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遊客們「無意間」闖入了一個個別開生面的科學「小超市」。原來,這是由上海自博館全新打造的科普教育品牌「與科學家面對面」首次亮相。
  •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館徽、館歌徵集公告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以下簡稱貴州地博)將於近期開館,為進一步加強對外宣傳,展示貴州地博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形象,特向社會各界公開徵集館徽及館歌設計方案。一、徵集內容(一)館徽設計:1.貴州地博館徽(標誌)、貴州地博名稱(中文名稱形式以下圖為準,可調整顏色、縮放大小)、貴州地博標準色、標誌和文字的組合 。
  • 湖南省博物館今起開放,入館審核嚴,孩子也需要提供身份證明
    3 月 23 日,他們得知省博物館即將開館, 兩人一商量,決定利用疫情的 " 假期 ",一睹省博新館。妻子陳女士回憶,上次打卡省博物館還是十年前,聽說省博物館改擴建後,兩人一直想來參觀,但因工作忙碌,計劃一再耽擱。最近,受到疫情影響,反而有了 " 休息 " 的契機,這次小旅行讓他們很是期待。和兩人一樣,不少市民和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
  • 安徽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博物館中醫珍品館開館
    安徽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內的人體標本。 劉鴻鶴 攝中新網合肥12月26日電(劉鴻鶴 程焱)「千餘件人體標本,認識生命本質、領悟醫學奧秘;珍貴中藥標本,普及科學知識、展示中醫藥文化。」12月25日,安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顧家山宣布安徽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博物館中醫珍品館開館。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成長、收穫、感悟...看北科大、江南大學、浙大學子鏡頭下的這五年...
    成長、收穫、感悟......看北科大、江南大學、浙大學子鏡頭下的這五年 | 我和我的學校·記住這些… 2020-12-03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博物館東館新建工程主體鋼結構今天順利封頂
    上海博物館東館新建工程主體鋼結構封頂現場圖(央廣網發 上海博物館提供)上海博物館東館是「十三五」時期上海市建設的重大文化項目。項目選址浦東聯洋社區10號地塊,西臨楊高南路、北臨世紀大道、東臨丁香路。佔地面積4.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1.3萬平方米,擁有地上建築6層,地下2層。
  • 上海最大民營博物館「金剛博物館」新年驚豔浦東
    原標題:上海最大民營博物館「金剛博物館」新年驚豔浦東  收藏6座徽派古建築,並完成近500餘套徽派古建築的收救、修復和可持續發展;展示近現代大師書畫作品、古代石雕館、翡翠館、文房古玩館和琉璃等多種類藝術品,總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昨天,上海最大民營博物館「金剛博物館」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園中路888號正式開幕。
  • 施工進入新階段,上海博物館東館項目地上結構首根鋼柱順利吊裝
    近日,上海博物館東館新建項目地上首根鋼結構勁性柱開始吊裝,一根高10.5米,重8.6噸的勁性柱隨著塔吊緩緩升起,穩固安裝在預定位置。該節勁性柱的成功安裝標誌著上海博物館東館地上鋼結構部分施工正式啟動,項目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武博」由你點亮--5•18國際博物館日 武威市博物館活動豐富多彩
    為此,武威市博物館以厚重的歷史文化為依託,緊緊圍繞「經典展覽文化盛宴」這條主線,營造「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體驗氛圍,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覽、宣傳、教育、體驗活動。走進校園5月15日下午,武威成功學校,博物館講解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廣大在校師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講解、武博珍藏文物賞析、涼州經典詩詞誦讀活動。
  • 湖南省博物館恢復開放,入館4個「必需品」不能少
    省博物館恢復開放,入館4個「必需品」不能少華聲在線3月24日訊 今日是湖南省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的首日,觀眾可預約參觀,每天限額2000人。來自永州的在校大學生潘軍說:「今天能進來參觀,真是特別幸運。」記者在上午9點45分到達省博物館門口時,參觀者與媒體記者正有序地排隊入場。疫情期間,湖南省博物館僅提供個人網絡實名制預約,每天限額2000人。根據防控要求,湖南省博物館全面實行網絡實名制預約參觀,參觀者可提前3天(含當天),登錄湖南省博物館官網、官方APP、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後,憑預約簡訊、有效證件及健康碼入館參觀。
  • 「提示」上海博物館東館新進展!地上鋼結構完成首吊
    該節勁性柱的成功安裝標誌著上海博物館東館地上鋼結構部分正式啟動。建成後,上博東館將是一座立足未來的新型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詳見↓上海博物館東館於5月底陸續安裝4臺動臂式塔吊,安裝期間面臨著場地狹小、調度困難、下雨天氣等影響。塔吊順利安裝也為後續吊裝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浙大公開高校信息化最新成果,國內首個「雲上大學」正在形成
    11月20日,浙江大學與阿里雲在數智教育行業峰會上首度公開「智雲實驗室」合作成果。從這個實驗室走出的「研在浙大」、「學在浙大」、「智雲課堂」、「浙大釘」等創新平臺,讓高校的教學、科研、校務、生活都「跑」在雲上,實現全面雲化、智能化。
  • 恐龍季 一批恐龍研究大佬們在上海自博館「擺攤」
    炎炎夏日,一批恐龍研究大佬們正在上海自博館「擺攤」,接待對恐龍有興趣的觀眾現場溝通交流,許多大小朋友紛紛向專家拋出心中關於恐龍等古生物的疑問。  7月14-15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攜手國內七大知名科學場館的古生物學者在自博館展區內「搭臺唱戲」,與遊客們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經驗。
  • 湖南省博物館開館了,謝子龍開館了,原來還有這些館都開了!
    湖南省博物館作為雲集湖南省內歷史人文瑰寶的省博物館從今天(3月24日)起正式開館!大家又可以去館內參觀遊覽啦!除了空間狹小的部分數字展廳,和暫未開放的商店外,館內的各展廳已經可供遊客參觀。但是團隊預約、停車、餐飲、購物、人工講解、教育活動等服務是暫時不能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