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25年後,此人發動政變光復帝國,被用3種方式處死

2020-12-22 古今文社

文 | 書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然後很多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並不甘心失敗,一直想要光復帝國主義的榮光,比如說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三島由紀夫是他的筆名,很多人認識他是因為他的作家身份,不能否認三島由紀夫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一生創作了21部長篇小說,80多部短篇小說,在國際文壇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但同時他也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1920年日本軍國主義最狂熱時期,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由於成績優秀,還被天皇親手賞賜了一塊銀表,也正是因為這塊銀表,三島由紀夫對天皇一直忠心耿耿。1945年2月,日本戰敗前夕,三島由紀夫應徵入伍,但由於軍醫檢查失誤,他的體檢沒有通過,因此沒能走上戰場。

三個月後,日本天皇選擇投降,但不少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並不甘心就此失敗,三島由紀夫就是其中之一。1968年三島由紀夫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組建了一支私人武裝,將其命名為「盾會」,目的是保存日本武士道精神以及保衛日本天皇。

1970年11月25日,50歲的三島由紀夫帶著4名盾會組織成員進入日本自衛隊東部總監部綁架了一名師團長,並向該部800多名軍官發表演說,號召大家跟他一起發動政變,推翻「日本不能擁有軍隊」的憲法,重振「大日本帝國」。

然而讓三島由紀夫沒想到的是,800多名自衛隊官兵竟然沒有一個人號召響應的。絕望之下,三島由紀夫決定按照日本武士道的傳統儀式切腹自殺。然而三島由紀夫小瞧的切腹的難度,他的腹部被割開一個很大的傷口,但他並沒有斷氣,決裂的疼痛讓他難以忍受,他請求跟隨他的盾會成員砍下他的腦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緊張的原因,那名成員連砍數刀都沒能砍下他的腦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三島由紀夫竟然還活著。他試圖咬舌自盡,可同樣失敗了,最後換了一名成員斬首後,三島由紀夫終於解脫了。

三島由紀夫發動的政變和他的死一樣可笑,就算政變能夠成功,美國、中國以及當時的蘇聯都不可能同意日本擁有軍隊,這也是絕大多數愛好和平的國家的統一認知。三島由紀夫的結果可以說是十分悽慘,切腹、砍頭、咬舌用了三種方式才接解脫,這也說明軍國主義分子不會有好下場。

相關焦點

  • 對日本天皇投降不甘心!他在前一天發動了政變,絕命詩還說不後悔
    自1944年以來,日本連連戰敗,都能感到這場戰爭註定要失敗了,還進行最後瘋狂的反擊。日軍不是組建神風特攻隊,就是燃燒自己衝向敵人陣營,可怕的玉碎戰術,簡直是殺紅了眼。 即使在1945年8月,日本天皇已經接受條約,準備無條件投降,日本一些大將還不甘心。 就在日本天皇投降的前一天,日本畑中健二還發動了政變,差點讓日本天皇當場喪命。
  • 他於1848年當選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總統,繼而於1851年發動政變
    在接下來的25年中,英國、法國、土耳其和撒丁王國為一方,俄國為另一方,雙方之間充斥著戰爭(即1854-1856年間的「克裡米亞」戰爭);法國和撒丁王國同盟對奧地利作戰(1859);普魯士與丹麥(1864)、奧地利(1866年,義大利加入普魯士一邊作戰)、法國(1870)之間也爆發了三場戰爭。後四場戰爭與建國有關。
  • 神龍政變後,發動政變的張柬之等五人封王,他們後來的結局如何?
    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別稱,原因在於領導神龍政變的五位重臣都被封了王。張柬之封漢陽郡王、敬暉被封2平陽郡王、桓彥範封扶陽郡王、袁恕己封南陽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時稱「五王」,因此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
  • 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拒絕日本投降,將17萬日本戰俘全部處死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這個公告主要討論如何戰勝日本以及二戰結束後如何處置日本的問題。其中,公告中對日本投降後的戰俘處置問題進行了說明,規定日本戰俘「完全解除武裝之後,允許他們回國」。
  • 天皇準備投降,下級軍官不甘竟夜襲皇宮,美軍:差點就得再扔一顆
    1945年8月6日,為瓦解日軍抵抗意志,美國總統杜魯門一聲令下,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3天後美軍又在長崎投下了另一顆原子彈。在兩顆原子彈的威懾下,日軍的抵抗意志土崩瓦解,順勢投降......為此,以畑中健二少佐等人為首的激進派同盟秘密拉攏了同樣對投降不滿的近衛師團參謀古賀秀正少佐,並伺機拉攏近衛師團長森糾。森糾也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兵了,此人早在1937年就參加了侵華戰爭,在1945年晉升中將,率領近衛第一師承擔保衛天皇的任務,因此可以說近衛第一師就是天皇的「貼身部隊」。
  • 最後的瘋狂:日本投降的前一天
    頑抗到最後一刻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8月14日,絕望中的日本軍隊突然躁動起來。陸軍的畑中健二少佐等下級軍官對於天皇和陸軍省準備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決議非常不滿。他們並不準備投降,並秘密結成同盟,決心頑抗到底。這些少壯軍官計劃調動兵力,把主和派要員們全都和天皇隔離開,實行軍事戒嚴。
  • 唯一不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為報復處死17萬日軍,至今仍痛恨日本
    在美軍得知這一計劃後,知曉一旦雙方正面碰上了,必定會損失大量美軍,於是便直接派出了飛行員,往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天皇很快便選擇了投降,他知曉即便奉上舉國之力,也不會讓美軍損失慘重,而美軍可以多投擲幾顆原子彈就可以讓日本徹底滅國,權衡利弊之下,天皇只好選擇無條件投降。
  • 司馬懿發動政變靠三千死士,曹爽手裡也有數千兵馬,真打能贏嗎?
    正始十年,也是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國皇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等人,前往洛陽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高平陵,當時,跟隨曹爽一起的,還有他的兄弟曹羲、曹訓等人。當時,本來被架空的司馬懿,明升暗降,當了太傅,沒了兵權,但是,司馬氏利用平時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了政變。大司農桓範聽說司馬懿兵變,立即逃出平昌門,報告曹爽,而曹爽得知事變,立即慌了手腳,六神無主,徹底蒙圈了。桓範作為智囊,非常清醒。
  • 日本戰敗投降後,該國拒絕接受日軍投降,17萬戰俘全部被殺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各個國家的戰俘實施了慘無人道的手段,列如毒氣試驗,烈日下的暴走,對老弱婦孺的屠殺等等。在二戰結束後各個國家處死了少數罪行累累的戰犯後,依據公約不得不將戰俘送回他們原本的國家。而有一個國家因在二戰時期受到日軍殘忍的屠戮,將日軍17萬戰俘全部處死,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
  • 唯一不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處死了19萬日本侵略者,日本至今後怕
    文|唯一不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處死了19萬日本侵略者,日本至今後怕 讀者朋友們好,今天小編又為大家帶來了新的歷史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作為戰敗國,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後,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接受了,以寬容的心態對待此事。然而,有一個國家拒絕了日本的投降,並且殺死了十九萬的日軍,這是什麼原因呢?
  • 唯一拒絕日本投降的國家,堅決要處死19萬士兵,日本至今心有餘悸
    日本在二戰時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在軍國主義的影響下,日本對很多國家發動了侵略戰爭,這也把亞洲諸多國家都拖到了戰爭的深淵中,比如中國就有數千萬人死在了抗日戰爭中。後來二戰漸漸到了尾聲,日本也扛不住了,他們最終選擇了投降,不過他們雖然這麼做,但他們所犯下的罪行不是投降就能掩蓋的,也有一個國家拒絕他們的投降,還直接就處死了不少日軍的戰俘,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
  • 二戰唯一不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17萬戰俘被全部處死
    二戰期間,日本作為法西斯國家之一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慘痛的傷害。在眾多飽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當中,有這麼一個國家它作為二戰期間唯一一個不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將所俘虜的17萬日軍戰俘全部處死,可以說至今都讓日本人忌憚不已。
  • 帝國三分,羅馬滅亡在即!天降奧勒良大帝,三年光復全土
    公元270年,羅馬帝國危機重重,一分為三,行將滅亡。國家危難之時,總是有人挺身而出。奧勒良即位為羅馬皇帝後,首付了羅馬帝國曾經失去的三分之二的疆域,將分裂50年的帝國再次統一,使臣民再也不用忍受國家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混亂局面。成功的解決了羅馬帝國在三世紀的危機,從此羅馬轉危為安近一個世紀。
  • 日本投降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驚心動魄的事
    011945年8月15日,東京時間中午12點,無數日本民眾守候在收音機前,聆聽裕仁天皇的「玉音放送」。可他們聽到的卻是天皇發布的《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有的日本人流下了眼淚,有的如釋重負,也有的人選擇了自殺,為軍國主義的失敗陪葬。而中國、美國、蘇聯、英國以及東南亞各地的民眾,聽到這個消息時,無不感到歡欣鼓舞。
  • 二戰唯一不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17萬戰俘全處死,至今讓日本忌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傷害,作為主戰場的中國,民眾們遭受的苦難更是不可以用三言兩語可以形容的出來。與我國民眾遭受的苦難相比,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因為提前投降,被我們國家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寬恕了他們的罪行,日本戰俘也都受到了優厚的待遇,完完整整的回到了他們的國家。
  • 日本最悲催的師團長,在日本投降的當天,被自己人打死了
    但有一位日本師團長卻死得比較有趣,明明天皇都已經決定要投降了,他卻在詔書宣讀前不久被人打死,且還是在日本本土被自己的手下打死!死在中國戰場的兩名日本師團長他的名字叫做森赳,當時是近衛第1師團師團長,主要職責是負責日本天皇安全、警備宮城,也可以理解為古代的御林軍。按道理來說這樣的人必然是深受信賴,旁人巴結還來不及,為何會遭遇不測?其實這要從日本投降說起。
  • 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的前夜,皇宮爆發叛亂,投降詔書差點被毀
    大家都知道,日本天皇裕仁於1945年8月15日,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向盟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宣布投降的前夜,日本皇宮卻發生了驚心動魄一幕,以陸軍省和近衛師團少壯派為主的少數主戰派人員,不甘心投降,密謀發動叛亂,企圖阻止日本盟軍宣告投降。
  • 世界歷史:拿破崙竟然還發動過這樣的政變,太不可思議了
    世界歷史:拿破崙竟然還發動過這樣的政變,太不可思議了 青年時期的拿破崙以卓越的指揮才能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天才。法國國民革命軍政府,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大膽任用他到各地帶兵,拿破崙也不負厚望,對歐洲封建勢力進行了有力的打擊。
  • 麥克阿瑟為了羞辱日本,投降儀式籤字時,一連換了五支筆
    1945年,是我國歷史上具有著重要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上了一個句號。而這一年對於十本來講同樣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的9月2日,日本宣布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而就在籤字之時,被派來代表美國參與投降儀式的美軍上將麥克阿瑟數次更換籤字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拿破崙戰敗後,為何只是流放卻沒有被處死?說出來你別不信
    但是戰敗後的拿破崙為何只是被流放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拿破崙在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是一個左撇子。全名叫拿破崙·波拿巴,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當時的科西嘉島是法國的一處殖民地,所以拿破崙剛開始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法國人,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領導自己的故鄉科嘉西島從法國獨立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