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別稱,原因在於領導神龍政變的五位重臣都被封了王。張柬之封漢陽郡王、敬暉被封2平陽郡王、桓彥範封扶陽郡王、袁恕己封南陽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時稱「五王」,因此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
「神龍政變」最後的結果就是武周覆滅,統治天下的神器終回大唐李氏一族,而武則天則是被迫禪位於中宗李顯,後徙居上陽宮。
「神龍政變」的結果雖跟其他政變一般無二,都是先主替代舊主。但與其他政變不同的是,政變的勝利方並沒有對失敗方的一族進行斬草除根一事,如西漢時,周勃、陳平等人平定「諸呂之亂」時,呂氏一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處死,不留後患。
而反觀張柬之、桓彥範等人發動的「神龍政變」,武氏一族悉數存活,沒有受到一絲的牽連,如武三思,不但沒被殺,也沒有失勢,反而更加得寵。如此,張柬之、崔玄暐等勝利方沒有對武三思等失敗方進行斬草除根之事,最終也為他們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當然「神龍政變」的領導者張柬之等人並非不知道要對武氏斬草除根。當時洛州長史薛季昶就曾經對敬暉說過:「二兇雖誅,產、祿猶在」,就是說張易之、張昌宗二人雖被除掉,但像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去草不除根,終恐復生,所以我們應該趁著現在掌權的時誅殺武三思等武氏一族,以絕後患。
而敬暉也在那幾日接連對張柬之提起一定要斬草除根,張柬之也深知這一點,只是張柬之考慮的太多,也太看得起李顯這位新君,他說道「這應該是皇帝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就是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就是希望皇帝能夠親自鋤奸,立威於全國」。如此,張柬之考慮到李顯初登基,需要事情來立威,來重震大唐的威望,來震懾那些對大唐的異心的亂臣賊子。
可是,張柬之絕對想不到,曾經他認為的是英王的李顯,會在現今變得如此的軟弱,如此的昏聵,他居然會再次將朝政大權交予女人之手,這就是韋後,繼續做那般縮頭烏龜的昏君。如此,張柬之這個「自戀」般的安排,最終不被李顯所接受,武三思等人因討好於韋氏,與韋氏行「內行相事,反易國政」之事,因此武氏一族非但沒有被誅殺殆盡,反而是依然掌控著朝中局面。
最終的結局就正如薛季昶所想的那樣,武氏這個失敗者重新掌權,遂就對張柬之等勝利者發起了猛烈的反攻。
先是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5人被武三思與韋氏以「譖毀」的罪行,將剝奪宰相之職,然後全部貶官,自此五王全部失權,淪為被人隨意宰割之輩。
張柬之先是被貶襄州為刺史,後流放到瀧州,706年憂憤而死,享年82歲;崔玄暐先是被貶益州為長史,706年流放古州,病逝於途中,享年67歲;敬暉利先是被奪侍中職,706年流放瓊州,後被周利貞假傳聖旨凌遲處死;桓彥範先是被奪侍中職,706年流放貴州,後被周利貞亂棍打死,享年54歲;袁恕己先是被奪中書令,706年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逼迫喝下野葛汁受盡磨難,可毒性發作未得死,周利貞將其擊殺而死。
可以說張柬之等人最終為自己的「忠」付出了代價,他們過於相信李顯的果斷,卻忽視了李顯的懦弱與昏庸,他本就沒有當皇帝的資質,他只是頭頂著太宗嫡系的庸人罷了,讓他當皇帝本就屬勉強,還要讓他明白殺武氏一族是李唐百害而無一利就更是勉強。
當然,張柬之等5人在當時雖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並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李唐的後世之君倒並未忘記他們對李唐一朝的貢獻,到了睿宗李旦一朝,他們一一被平冤昭雪。
張柬之,先是在睿宗朝被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宋仁宗之前為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級別的諡號),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司徒。
崔玄暐,先是在睿宗朝恢復中書令官職和博陵郡王爵位,諡號「文獻」,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子太師。
敬暉,先是在睿宗朝恢復平陽郡王爵位,追贈秦州都督,諡號「肅愍」,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尉。
桓彥範,先是在睿宗朝恢復扶陽郡王爵位,恢復侍中官職,諡號「忠烈」,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司徒。
袁恕己,先是在睿宗朝恢復南陽郡王爵位和中書令官職,諡號「貞烈」,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子太傅。
可以說這五王在後世都得到了公平的對待,雖然生前他們被奸臣慘害而死,但死後卻好歹也得到了李唐皇帝的認可,都是大大的忠臣,得以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