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為何就沒有人起兵反抗?原因很簡單

2020-12-19 騰訊網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懿這位傳奇的人物,從曹操和曹丕時代的韜光養晦,以退為進,最後鋒芒畢露,在正始十年(249),一場籌劃已久的政變發生了,史稱高平陵政變。從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麼就沒有忠於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

司馬懿的這次政變,徹底的消除了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權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滅支持曹氏的勢力,向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前進,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這麼容易成功,而且沒有人起兵反抗,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曹氏掌權者對宗族的過度防範打壓。

曹丕篡漢建魏,面對文武英才濟濟的兄弟子侄們,心理十分怯懦,這可能與爭儲時對他造成的心理陰影有關。所以他雖因循漢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卻對他們採取了極其嚴厲的防範政策,力圖阻止末強害本、尾大不掉,危及他摘脈子孫皇位的現象發生。

曹丕及其繼承者限制、虐待宗室有很多措施,先是不賢者不王,而且一旦封王,立即迫令就國,活動區域不許超過三十裡,不許進京,不許和周圍其他的封王來往;在國內,一舉一動皆受中央派來的輔監管制著。再次就是利用徙封、奪兵等方式對諸王實行精神折磨。最後是不許他們統兵治民。因為曹魏宗族勢力過度的被打壓,導致司馬氏亡魏建晉的時候,都無宗氏起兵反抗。

第二:曹氏過於信賴士族,門閥統治興起

在曹操時代,曹操喜歡啟用寒門弟子,唯才是用,對士族,既利用,也打壓、而曹丕父子就逐漸拋棄了這優點,對士族開始大面積啟用,信任。甚至在國家的選官政策上,曹丕通過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人才選用上完全向士族傾斜,導致門閥統治興起,甚至連與曹氏宗親關係最好的夏侯氏,都開始由宗親向門閥轉變。

而且在曹丕父子時代,門閥士族已經開始掌握兵權。比如司馬懿和陳群,都位極人臣,還手握重兵。曹丕臨死前,還任命司馬懿、陳群、曹真為顧命大臣。在門閥士族眼中,曹魏的皇權是可以被替代的,甚至包括司馬懿,沒有司馬家,還會有另一家門閥崛起,聯合豪族取代曹氏。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的時候,除曹爽的死黨智囊桓範之類的人,連高柔、蔣濟、陳泰這些老臣都幫助他,支持他,可想而知,當時的司馬懿影響力多大。

第三:曹氏掌權者後繼無人,優先對司馬懿投降

在曹魏早期,對於曹氏宗族,以及世代姻親夏侯氏,可以說人才濟濟,如曹洪、曹仁、曹純、夏侯淵、夏侯惇等,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而在曹丕時代,曹氏掌權者,也出現了曹真、曹休、夏侯尚這樣的人才,手握重兵。可是,等到曹休,曹真一死,曹氏第三,就再也沒有出現傑出的人才了。

最典型的曹爽兄弟,可以說高平陵政變的時候,有著最佳的機會起兵反抗司馬懿,但是卻「駑馬戀棧豆」,不聽桓範話,選擇了投降,最後被司馬懿定逆不道的罪名,並全部處死、滅三族。軍權在握的他們,連皇帝都在手上,卻最起碼的反抗都沒有,自然就沒有其他人反抗了。

雖然,後來出現了淮南三叛,但是終究並非主流反抗勢力,而且都是外姓起兵,並非曹氏嫡親,最後還都失敗了。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此次政變之後,在三國歷史上有過輝煌經歷的曹魏家族徹底衰敗,再也沒有尋回之前的地位,隨之而來的是改了姓氏,司馬家族最終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於公元265年建立了西晉王朝。
  • 高平陵事變中,曹爽如果挾天子反抗司馬懿,勝算有多少?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蓄謀已久的一次政變,依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一旦出手,定是勝券在握。表面上看曹爽挾天子似乎是佔盡上風,但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勝負關鍵在於算、謀、略。所以我的回答是,曹爽根本沒有勝算。那今天我們就跟著史料一起,再回顧一次那場政變的歷史吧。
  • 司馬懿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為何不救?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為何不救?一早在曹操起兵之初,同宗同族的夏侯氏就成為曹操的左膀右臂。比如夏侯淵、夏侯惇、夏侯尚等人,就為曹操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曹魏大權,夏侯家族理應站出來勤王,至少要討伐司馬懿。
  • 三國: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判曹爽「夷三族」,為何卻沒能做到?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裝病行韜光養晦之策的司馬懿借大將軍曹爽攜帶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機,發動政變,一舉掌控帝都,且在他的威逼之下,曹爽主動放棄權力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老臣為何都不勤王?專家:時間太特殊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皇帝和曹爽一行人去高平陵祭奠先帝,都城裡沒人,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事變,一手掌控住了曹魏的軍政權力,自此曹魏名存實亡。司馬家的勢力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發展後日益壯大,司馬炎即位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如何評價司馬懿,為什麼有人說他是三國最後的贏家
    發動高平陵政變,對曹氏腐敗勢力是沉重打擊,說他要毀滅親手建立魏國是點過分的,不論是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的工作,還是率軍打仗取得勝利,還是得曹操祖孫三代的重用。如果象劉備對諸葛亮講的那樣。對曹氏八歲小孩皇帝來說。曹睿的胸懷更寬宏,志向更遠大。對統一的期待更急迫,對司馬懿的信認,任用更放心,同樣對待司馬懿所作所為。看待為魏國長久發展所想,看待他對國家穩定鞏固統一發展,司馬懿的一生還是一代偉人。
  • 司馬懿逝世後,司馬昭為何沒有篡位奪權?其實換做是你也不敢
    三國末年,高平陵之變,曹魏的權力完全被司馬家族接管,司馬懿也由大臣變成了有權利的人。此時的司馬氏與當年的曹操如出一轍,此時的他們還不是皇帝但是下一任的皇帝是非他們莫屬的。公元254年,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人發動政變,想要藉此機會直接廢掉司馬師,但不幸的是他們最終失敗了,因為他們的計劃暴露了,這幾個人也因為此事而被滅了三族。事實上,直到司馬昭上臺,政敵對司馬家族的威脅還是存在的。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真的私養了死士3000嗎?史書上是怎麼說的?
    司馬懿為了扳倒曹爽,裝瘋賣傻,還偷偷培養了3000敢死隊,但從史書上看,裝瘋賣傻是有,3000死士沒有記載,該不該信呢?喜歡《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的人,最激動人心的畫面,莫過於他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穿著一身紅衣服,高舉佩劍,面目猙獰,大喊「起事」兩個字了。
  • 曹叡去世之前,司馬懿一直都是忠臣,為什麼最後會造反
    曹叡在世的時候,司馬懿根本沒有造反的機會,也沒有造反的勇氣。曹叡的帝王之術不亞於曹操和曹丕,雖然司馬懿的性格老奸巨猾,但是面對著殺伐果斷的曹叡,司馬懿根本不敢流露出任何造反的企圖。假如司馬懿在曹叡時期起兵造反,司馬懿肯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看完...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通過發動高平陵政變,最終掌控政權架空皇室,其實之所以發動政變,主因是輔臣之爭,司馬懿和曹爽都是輔政大臣,只不過曹爽將司馬懿架空,並且利用黨羽掌控禁軍,司馬懿通過裝病的方式躲過了來自曹爽的猜忌,其實這個時候曹魏朝廷內曹爽才是權臣,臣子們擔憂的是他做出篡權的行為,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懿才能夠聯合反對曹爽的人,趁著曹爽帶著皇帝曹芳去祭拜的時機發動政變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在曹芳、曹真和朝中大多數大臣皆離京之時,司馬懿掀起了宮廷政變,並以太后詔書的名義捕獲了回京的曹爽,隨後便將曹爽黨羽,如何宴等人盡數斬首。自此,司馬氏控制了魏國朝廷,曹芳也開始成為傀儡皇帝。而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並一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一生都在隱忍。
  • 三國時司馬懿家族為什麼要造反,若不造反,曹魏能統一三國嗎
    司馬懿的前半生看起來低調,勤懇,忠心,與後期發動高平陵政變狠毒、絕決、果斷的司馬懿完全不同,為什麼司馬懿家族要造反?魏明帝曹睿去世前,找了司馬懿和曹爽共同擔任輔政大臣,剛開始兩人還能相安無事,互相商量辦事,但是到了後期,曹爽開始專權,開始排擠司馬懿,而獨斷專行。於是就演變成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曹爽在排擠司馬懿的同時,還排擠了朝中不少非自己親信的重臣,這一批人後來成為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的主力,曹爽自以為權力鬥爭勝利,實際上司馬懿在韜光養晦,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給予曹爽致命一擊,那就是高平陵政變。
  • 曹魏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始,滅蜀之戰為終章!
    對於曹魏的滅亡,自然是拜司馬懿家族所賜。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司馬懿家族來說,之所以能取代曹氏,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的努力,這才達成了建立西晉的目標。在筆者看來,曹魏的滅亡,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或者稱之為三部曲。其中,高平陵之變為開始,滅蜀之戰為終章。
  •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人,為啥要等到70歲才造反?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孔子認為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不越出規矩;然而司馬懿活到了70歲卻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起兵造反謀奪了曹氏的政權。當然,司馬懿不是聖人,他的兒子司馬昭早就有了異心,那司馬懿又為啥要等到熬死曹氏三代人才造反?他在擔心什麼?
  • 司馬懿能成功奪權,靠的是「陰養死士三千」,為何沒有被曹魏察覺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據史書記載,司馬懿在奪取政權之前,秘密培養了三千名可以為他而戰的死士,按理來說像司馬懿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當朝執政者的密切關注,但是為何沒有人發現司馬懿秘密培養了死士三千呢?這其中的緣由其實大有文章。
  •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司馬懿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
  • 為何曹操憤怒地殺了楊修,卻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我們再來看司馬懿,司馬懿很有才華,但他知道低調,沒有讓曹操抓住他的把柄。司馬懿初入朝廷時,以殘疾為由拒絕做官。這表明他沒有野心,只想平靜地生活。他多次被召見去輔佐曹丕。
  • 司馬懿叛亂時,曹爽同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為什麼還要選擇投降呢?
    公元前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二月五日),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兵變,解除了曹爽大將軍的職務,不久在朝議之後,因謀反而被誅殺。值得一提的是,在司馬懿最後一次奪取政權時,曹爽雖然已經失去了對魏國都城的控制,但他手中仍握著天子曹芳,作為曹魏的大將軍,曹爽仍有權控制天下兵馬。這樣,曹爽就可以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問題來了,當司馬懿反叛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的曹爽為何選擇投降?
  • 劉宏偉律師點評「司馬懿三絕招」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徵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全靠殺手鐧「三千死士」,為何多年沒人發現?
    曹魏正始十年,遭受排擠的司馬懿,利用當權的大將軍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兵權,並最終誆騙曹爽回京殺之,從此獨專國政,開啟了司馬家掌權的時代。根據《晉書》記載,在這場關鍵政變中,司馬家的「三千死士」是主力軍,他們似乎從天而降,殺得洛陽守軍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