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叛亂時,曹爽同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為什麼還要選擇投降呢?

2020-12-12 珊珊淚雨說美食

曹爽(?二百四十九年),字昭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真的長子,三國時期的曹魏宗室、權臣。公元前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二月五日),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兵變,解除了曹爽大將軍的職務,不久在朝議之後,因謀反而被誅殺。值得一提的是,在司馬懿最後一次奪取政權時,曹爽雖然已經失去了對魏國都城的控制,但他手中仍握著天子曹芳,作為曹魏的大將軍,曹爽仍有權控制天下兵馬。這樣,曹爽就可以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問題來了,當司馬懿反叛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的曹爽為何選擇投降?

首先,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已經有人建議曹爽仿效曹操。據《三國志》記載,司馬懿奪權後,司農桓範帶著司農印找曹爽。桓範見曹爽兄弟,便勸他們帶著皇帝曹芳去許昌,以皇帝為號召,請求天下兵馬自衛,從與司馬懿對峙。假如曹爽真能聽從桓範的勸告,曹魏的歷史走向,很可能會發生變化。但猶豫不決的曹爽,還是選擇了向司馬懿投降,以求換回餘生的榮華富貴。因此,曹爽之所以要向司馬懿投降,第一個原因就是曹爽對享樂的渴望,不敢放手。

針對曹爽的這種心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的親信尹大目等人誘騙勸曹爽放棄權力,並承諾只要交出兵權,便可保住爵位及以後的榮華富貴。與此同時,曹爽雖然掌管天子和兵權,但本人及親信仍留在都城洛陽,由司馬懿掌管。因此,這也是曹爽投降的重要原因。即使曹爽可以拋棄家人,曹爽的手下也未必可以拋棄所有人。如果有人因為洛陽城的家眷與司馬懿裡應外合,曹爽也可能面臨危險。

再者,軍力上與司馬懿相差甚遠,也是曹爽不能抵抗的重要原因。儘管曹爽是曹真的長子,生於將門之家,但是,曹爽本人,既無軍事才能,又無戰場經驗。正始五年(244年),鄧颺和李勝等人提議徵伐蜀漢以使曹爽建立軍功,結果曹爽真命天子出兵徵討蜀漢,結果被蜀漢的大將費禕打敗。這場戰爭,曹魏大軍損失慘重,不僅曹爽本人信心大受打擊,而且曹魏將對曹爽頗有怨言。

最後,所以,很明顯,即使曹爽仿效曹操遷都許昌,召集天下將士討伐司馬懿,他本人也因為軍力不佳,而許多曹魏老將在公元249年前就死了,這導致曹爽缺乏信心和勇氣去戰勝司馬懿,從而選擇放棄兵權。而司馬懿篡權是後來的事情,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得到了郭太后、蔣濟等朝中大臣的支持。

相應地,曹爽在此之前就排斥異己,專權跋扈,使他自己在曹魏宗室和朝廷中都失去了人心。更重要的是,對於皇帝曹芳來說,也不一定要站到曹爽這邊來,畢竟在當時,起居自如,比皇帝的曹爽,更像是亂臣賊子。總體上,基於上述原因,曹爽放棄抵抗,接受司馬懿的處置。於是,桓範大叫:「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又如曹真如此有才,但留下了曹爽、曹羲這樣的兄弟,終將招致滅族之禍。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
  • 高平陵事變中,曹爽如果挾天子反抗司馬懿,勝算有多少?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蓄謀已久的一次政變,依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一旦出手,定是勝券在握。表面上看曹爽挾天子似乎是佔盡上風,但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勝負關鍵在於算、謀、略。所以我的回答是,曹爽根本沒有勝算。那今天我們就跟著史料一起,再回顧一次那場政變的歷史吧。
  • 手裡有兵權有皇帝的曹爽,如若放手一搏,會有機會反殺司馬懿嗎?
    得知消息後的曹爽挾持魏少帝車駕滯留伊水以南,就在這時,大司農桓範帶著弄夠調運天下糧草的大司農印來到了曹爽營中,準備勸說曹爽以手中的虎符與魏少帝前往許昌,調集天下兵馬勤王,自己可以為其提供糧草,可是卻被曹爽拒絕。隨後,曹爽向司馬懿投降,不久便以謀反罪名被殺。曹爽的這一舉動與最後落得的下場,令後人無限唏噓。
  • 司馬懿發動政變靠三千死士,曹爽手裡也有數千兵馬,真打能贏嗎?
    等曹爽一行出了京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隱忍了十年,終於等到了機會,立即動手了,派兵先佔據了武庫,然後,關閉城門,控制了京城,再親自率兵出城,駐紮在洛水浮橋,以防不測。當時,本來被架空的司馬懿,明升暗降,當了太傅,沒了兵權,但是,司馬氏利用平時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了政變。
  • 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篡奪了曹氏政權?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在《三國演義》裡,把曹氏宗親大將軍曹爽,刻畫成為愚昧不堪的蠢才!在與老奸巨滑的司馬懿爭權奪利時,曹爽先勝後敗。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又誤信司馬懿的甜言誘騙,主動放棄反戈一擊的機會,交出兵權自投羅網,終於以身死家破而收場,而魏國政權也隨之落入司馬家族之手!那麼,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 曹爽與司馬懿的爭鬥,一明一暗,高下立見
    公元239年,曹睿病重,臨終前囑託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助八歲的太子曹芳執政。曹芳繼位後,曹爽加任侍中、改封武安候。具有至高的特殊待遇,曹芳繼位之初,曹爽還能保持謙虛慎重的作風,都凡事能和司馬懿商議,從不獨專行。他與司馬懿配合的很好,他們共同輔政從未出過任何矛盾。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在曹芳、曹真和朝中大多數大臣皆離京之時,司馬懿掀起了宮廷政變,並以太后詔書的名義捕獲了回京的曹爽,隨後便將曹爽黨羽,如何宴等人盡數斬首。自此,司馬氏控制了魏國朝廷,曹芳也開始成為傀儡皇帝。而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並一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一生都在隱忍。
  • 夏侯家族在曹魏顯赫一時,夏侯霸為啥還投降蜀漢?實在是無路可走
    那麼夏侯霸為什麼要投降蜀漢呢?一:司馬家控制了曹魏的大權雖說夏侯家族跟曹氏家族關係密切,並且夏侯家族在曹操時代、乃至曹丕、曹睿時代都得到了重用。但是到了曹芳當皇帝的時候,曹魏的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公元239年,年輕有為的魏明帝曹睿身患重病,不久就將離世。
  • 司馬懿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為何不救?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與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之變,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對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選擇放棄抵抗。
  • 歷史解密:一個看似草包的曹爽為什麼能夠壓制司馬懿十年之久?
    磊顟踼難勲堤貦噷藶埗飢纒頽呰嚇赼鼿夫鱫淹埗姀毣縗哊妝杭僕雩駵鳵礪樷糲笝蔥輈撘鋌靡耲簃腤饡輌瀋悕謝丂沆在公元249年的一天,大將軍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馬懿乘機發動了政變,控制了首都洛陽,又逼曹爽交出了兵權,最後控制了曹魏朝廷。媣椊酵鹿狑闔硑汆蟢玀沂齋跐秷叩扟暪葉邁鄤翍烑脺稁潣膸猶寮監濔蕹膰慄摂砱雦鞫撥毿鎖墸鴺硶獥窠弓鄍新晁荗
  • 野心勃勃的司馬懿,為什麼七十高齡才選擇謀反,到底發生了什麼
    他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卻也不失武略,擒斬孟達、抗蜀北伐、熬死最強對手諸葛亮,他一生為曹魏出謀劃策,也為曹魏政權橫刀立馬,從曹操到曹丕再到曹叡,司馬懿輔佐了他們祖孫三代,等到少帝曹芳繼位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是一個70多歲的老人了。按理說他對曹魏有不世之功,可以好好的安享晚年,可是司馬懿最終卻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他為什麼要熬死三代皇帝,到了七十多歲才造反呢?
  • 司馬懿立遺囑:子孫後代不能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發現他有多聰明
    在整個三國時期,除了諸葛亮外,最有存在感的軍師就是司馬懿了。而司馬懿本人也是非常長壽的,活到73歲的時候才去世。但是在去世司馬懿卻給子孫們立下了一個十分奇怪的規定,那就是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去拜祭他。原文是「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名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 諸葛亮死後,應是攻打蜀國的好機會,可司馬懿為何沒有攻打呢?
    司馬懿被稱為擁有鷹視狼顧之相,據說是眼神像鷹一樣鋒利,而頭能轉到後面,就像狼回頭一樣,這樣的人都是帝王之相,且不說是不是真的,司馬懿的確做到了三家歸晉。 自從曹操死之後,天下之間能夠制衡司馬懿,或者說讓司馬懿忌憚的就只有諸葛亮了,因此和諸葛亮開始了長達數個月的對峙,司馬懿一直按兵不動。
  •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一人,最後司馬家族被他斬絕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一人眾所周知,司馬懿靠自己的力量為司馬家奪取了非常顯赫的地位和權勢,其後期也成為了掌控魏國朝政的重要朝臣,也正因如此,司馬懿成了諸葛亮的心頭之患。魏明帝的兒子剛剛繼位的時候年紀還非常小,不能妥善地處理好各種政務,而在當時,他最信任的兩位大臣正是司馬懿和曹爽。
  • 三國時司馬懿家族為什麼要造反,若不造反,曹魏能統一三國嗎
    司馬懿的前半生看起來低調,勤懇,忠心,與後期發動高平陵政變狠毒、絕決、果斷的司馬懿完全不同,為什麼司馬懿家族要造反?魏明帝曹睿去世前,找了司馬懿和曹爽共同擔任輔政大臣,剛開始兩人還能相安無事,互相商量辦事,但是到了後期,曹爽開始專權,開始排擠司馬懿,而獨斷專行。於是就演變成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曹爽在排擠司馬懿的同時,還排擠了朝中不少非自己親信的重臣,這一批人後來成為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的主力,曹爽自以為權力鬥爭勝利,實際上司馬懿在韜光養晦,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給予曹爽致命一擊,那就是高平陵政變。
  • 實錘解疑高平陵之變,大軍師司馬懿篡魏之路再議
    由此我們姑且可以認定,司馬懿的篡魏之心是在曹睿治下時就已經萌芽了,事實上,鴆殺了夏侯徽之後,這條路不走也要走了。只是有篡魏之心,未必有篡魏之能,司馬氏真正篡奪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先說天時,司馬懿被閒置長安幾年後,發生了一件大事,公孫淵在遼東叛亂,自立為燕王,朝廷為之震動,司馬懿趁勢復起,打了一場漂亮的平叛仗。
  • 三國中司馬懿家族是如何上位的,司馬懿是亂臣賊子嗎?
    那麼大家都會很好奇從司馬懿到司馬炎是如何一步步統一三國取得天下呢?接著勝利回朝後,就安排司馬懿輔助世子曹丕,任命司馬懿為曹丕老師,官職是太子中庶子,後又被任命軍司馬,曹丕對於司馬懿是十分看重的,但凡有事都是跟司馬懿商議,在關羽圍攻襄樊之地時,司馬懿勸阻曹操不要遷都,派遣將領抵禦,並且聯合孫權共同擊敗了關羽。
  •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全靠殺手鐧「三千死士」,為何多年沒人發現?
    曹魏正始十年,遭受排擠的司馬懿,利用當權的大將軍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兵權,並最終誆騙曹爽回京殺之,從此獨專國政,開啟了司馬家掌權的時代。根據《晉書》記載,在這場關鍵政變中,司馬家的「三千死士」是主力軍,他們似乎從天而降,殺得洛陽守軍措手不及。
  • 為什麼有人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
    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都城洛陽。雖然桓範勸說曹爽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爽卻說:「司馬懿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桓範哭說:「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不久之後,司馬懿果然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
  •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為何就沒有人起兵反抗?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懿這位傳奇的人物,從曹操和曹丕時代的韜光養晦,以退為進,最後鋒芒畢露,在正始十年(249),一場籌劃已久的政變發生了,史稱高平陵政變。從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麼就沒有忠於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