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二百四十九年),字昭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真的長子,三國時期的曹魏宗室、權臣。公元前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二月五日),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兵變,解除了曹爽大將軍的職務,不久在朝議之後,因謀反而被誅殺。值得一提的是,在司馬懿最後一次奪取政權時,曹爽雖然已經失去了對魏國都城的控制,但他手中仍握著天子曹芳,作為曹魏的大將軍,曹爽仍有權控制天下兵馬。這樣,曹爽就可以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問題來了,當司馬懿反叛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的曹爽為何選擇投降?
首先,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已經有人建議曹爽仿效曹操。據《三國志》記載,司馬懿奪權後,司農桓範帶著司農印找曹爽。桓範見曹爽兄弟,便勸他們帶著皇帝曹芳去許昌,以皇帝為號召,請求天下兵馬自衛,從與司馬懿對峙。假如曹爽真能聽從桓範的勸告,曹魏的歷史走向,很可能會發生變化。但猶豫不決的曹爽,還是選擇了向司馬懿投降,以求換回餘生的榮華富貴。因此,曹爽之所以要向司馬懿投降,第一個原因就是曹爽對享樂的渴望,不敢放手。
針對曹爽的這種心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的親信尹大目等人誘騙勸曹爽放棄權力,並承諾只要交出兵權,便可保住爵位及以後的榮華富貴。與此同時,曹爽雖然掌管天子和兵權,但本人及親信仍留在都城洛陽,由司馬懿掌管。因此,這也是曹爽投降的重要原因。即使曹爽可以拋棄家人,曹爽的手下也未必可以拋棄所有人。如果有人因為洛陽城的家眷與司馬懿裡應外合,曹爽也可能面臨危險。
再者,軍力上與司馬懿相差甚遠,也是曹爽不能抵抗的重要原因。儘管曹爽是曹真的長子,生於將門之家,但是,曹爽本人,既無軍事才能,又無戰場經驗。正始五年(244年),鄧颺和李勝等人提議徵伐蜀漢以使曹爽建立軍功,結果曹爽真命天子出兵徵討蜀漢,結果被蜀漢的大將費禕打敗。這場戰爭,曹魏大軍損失慘重,不僅曹爽本人信心大受打擊,而且曹魏將對曹爽頗有怨言。
最後,所以,很明顯,即使曹爽仿效曹操遷都許昌,召集天下將士討伐司馬懿,他本人也因為軍力不佳,而許多曹魏老將在公元249年前就死了,這導致曹爽缺乏信心和勇氣去戰勝司馬懿,從而選擇放棄兵權。而司馬懿篡權是後來的事情,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得到了郭太后、蔣濟等朝中大臣的支持。
相應地,曹爽在此之前就排斥異己,專權跋扈,使他自己在曹魏宗室和朝廷中都失去了人心。更重要的是,對於皇帝曹芳來說,也不一定要站到曹爽這邊來,畢竟在當時,起居自如,比皇帝的曹爽,更像是亂臣賊子。總體上,基於上述原因,曹爽放棄抵抗,接受司馬懿的處置。於是,桓範大叫:「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又如曹真如此有才,但留下了曹爽、曹羲這樣的兄弟,終將招致滅族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