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與司馬懿的爭鬥,一明一暗,高下立見

2020-12-24 睿靈史說

曹爽,字昭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其父是曹魏大司馬曹真。他小時為人謙虛謹慎,聰明睿智,曹操很喜歡他,把他收為養孫。因此,他經常以宗室的身份出入宮廷,曹爽與曹睿交情深厚。後來曹睿稱帝,任韋善為散騎侍郎,累切城門校尉為散騎常待,而後又轉任為武衛將軍。

公元239年,曹睿病重,臨終前囑託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助八歲的太子曹芳執政。曹芳繼位後,曹爽加任侍中、改封武安候。具有至高的特殊待遇,曹芳繼位之初,曹爽還能保持謙虛慎重的作風,都凡事能和司馬懿商議,從不獨專行。他與司馬懿配合的很好,他們共同輔政從未出過任何矛盾。可到後來,曹爽聽信了丁謐的計謀,尊日司馬懿為太傅,此舉表面看來是對司馬懿的尊重,其實削去了司馬懿的兵權,還認司馬懿的親信蔣濟為太尉,免去蔣濟原領軍將軍之職。他接著把自己的兩個弟弟以及親信都授以兵權,朝廷大臣中都安插了親信,掌握朝中大權,經過一系列的變動,曹爽真正掌握了朝中的實權,從此曹爽就變得驕戒奢淫逸起來,朝中的任何事情都不再與司馬懿商議,開始獨自執行政事。

公元244年,曹爽為了建立自己有軍功的形象,近狂妄自大的決定伐蜀,司馬懿覺得這是個危險的行動,於是極力勸諫。現在的曹爽怎聽得進勸諫?他照樣獨自專行,令夏侯玄將軍為伐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率軍入蜀。由於伐屬計劃不周全,行動倉促,前物線部隊資供應不上,造成了糧食缺乏,蜀漢大將軍費禕,又領先了佔據有利地形,曹爽進軍受阻,參軍楊偉和夏侯玄勸曹爽撤軍,卻遭到鄧颺的反對,他們與鄧颺當著曹爽的面爭執不休,曹爽很不高興,只好同意撤軍。正在曹爽眾將爭論不休時,屬將費禕,做了嚴密的安排,截斷了曹爽撤去的後路,曹爽經過一番苦戰,僥倖成功撤離,但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引得羌、胡等地對曹爽的怒怨四起,關中大為虛耗,曹爽的名聲掃地。

公元247年,曹爽又生事端,專權亂政,他把郭太后遷於永寧宮,架空了司馬懿,很多事情不讓司馬懿參與。於是,司馬懿與曹爽加深了矛盾,司馬懿故稱病不上朝,等待除去曹爽的良機。曹爽獨自執政,更加肆無忌憚,他為自己謀取產業,貪宮中財物,向其他州郡索要巨額物資。州郡官員如若對他進貢不周就會遭受懲罰,自己的飲食住行穿用都要依皇帝的規格來定,他珍貴玩物積聚很多,妻妾成群,甚至把曹睿的七、八個才人也作為自己的妻妾。他的胡作非為使眾臣們敢怒不敢言,,其弟曹羲為曹爽感到擔憂,多次勸諫他,不要如此過度地驕淫奢侈,以防成禍。可中忠言相勸無效,曹羲只好涕泣而去。

公元249年2月5日,曹芳與曹爽三兄弟往高平祭拜魏明帝,司馬懿奉郭太后之令在洛陽發動向平陵政變,奪取了曹爽的兵權,曹爽得到應有的懲罰,曹爽兄弟被免職後,以爵候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馬懿在曹爽府四角起了高樓,派人站在高樓日夜監視,府第猶如監獄。曹爽行動時時被監控,內心十分不安,生怕遭到殺頭之罪。為了試探司馬懿之心,他佯稱食物不足,要求供給,司馬懿如他願將食物送來,此時他的心變寬了下來。可事後不久,曹爽的輕信黃門張當受不了司馬懿的嚴刑拷問,供稱曹爽有圖諜反叛之心。於是曹爽兄弟及曹爽的親信黨羽全部被擒。2月9日,曹爽被誅並屠殺三族。

相關焦點

  • 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篡奪了曹氏政權?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為了幫助曹爽增強權勢鞏固地位,他們極力慫恿曹爽討伐蜀國!儘管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極力勸阻曹爽,指出不能在尚不具備滅蜀時機的情況下貿然興兵!可是一心想要揚名立威的曹爽,又哪裡聽得進司馬懿的良言相勸?曹爽的恣意妄為,當然不會有好結果,儘管魏國耗師靡餉但卻徒勞無功!曹爽的領導能力因伐蜀失利,受到魏國朝野的質疑。伐蜀失利,已經讓曹爽灰頭土臉,其威望也一落千丈。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曾經叱吒一時的曹魏,本不該就這樣丟掉江山,其實在這之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當初曹爽相信了司馬懿,為了不承受太多的痛苦,交出了兵權。兵權一出手,自然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被打敗的結局也就此註定。可是曹爽呢,毫無經驗可言,只是借了祖上的光,因為爺爺跟隨曹操立下大功戰死沙場,父親被曹操收為了養子,並且在世之時對曹魏忠心耿耿,取得了一致信任,所以當初魏明帝自然也就相信了曹爽,將他一併升為輔政大臣。但是曹爽本人的行為並沒有做到魏明帝所希望的那樣。
  • 高平陵事變中,曹爽如果挾天子反抗司馬懿,勝算有多少?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蓄謀已久的一次政變,依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一旦出手,定是勝券在握。表面上看曹爽挾天子似乎是佔盡上風,但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勝負關鍵在於算、謀、略。所以我的回答是,曹爽根本沒有勝算。那今天我們就跟著史料一起,再回顧一次那場政變的歷史吧。
  • 司馬懿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為何不救?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與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之變,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對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選擇放棄抵抗。
  • 司馬懿叛亂時,曹爽同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為什麼還要選擇投降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司馬懿最後一次奪取政權時,曹爽雖然已經失去了對魏國都城的控制,但他手中仍握著天子曹芳,作為曹魏的大將軍,曹爽仍有權控制天下兵馬。這樣,曹爽就可以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問題來了,當司馬懿反叛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的曹爽為何選擇投降?首先,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已經有人建議曹爽仿效曹操。
  •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了一個人,最後司馬家族被他斬殺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在當時的後期,司馬懿憑藉自己家族的力量靠自己長久的生命,在朝堂上面扶著曹操的兒子,同時也為司馬家賺得了非常顯赫的地位。在司馬懿的後期可以說自己是朝堂上面的眾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當時,司馬懿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也成為諸葛亮的死對頭。在當時小皇帝剛繼位的時候,年齡非常小,不能妥善地處理朝堂上的事物,所以在當時曹爽和司馬懿,二人成為朝堂上的肱骨之臣。
  • 手裡有兵權有皇帝的曹爽,如若放手一搏,會有機會反殺司馬懿嗎?
    隨著曹爽兄弟離開洛陽,曹爽一黨群龍無首,蟄伏了數年的司馬昭憑藉著手中的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陽城,而後又假借太后詔命,罷黜了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得知消息後的曹爽挾持魏少帝車駕滯留伊水以南,就在這時,大司農桓範帶著弄夠調運天下糧草的大司農印來到了曹爽營中,準備勸說曹爽以手中的虎符與魏少帝前往許昌,調集天下兵馬勤王,自己可以為其提供糧草,可是卻被曹爽拒絕。隨後,曹爽向司馬懿投降,不久便以謀反罪名被殺。曹爽的這一舉動與最後落得的下場,令後人無限唏噓。
  •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一人,最後司馬家族被他斬絕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一人眾所周知,司馬懿靠自己的力量為司馬家奪取了非常顯赫的地位和權勢,其後期也成為了掌控魏國朝政的重要朝臣,也正因如此,司馬懿成了諸葛亮的心頭之患。魏明帝的兒子剛剛繼位的時候年紀還非常小,不能妥善地處理好各種政務,而在當時,他最信任的兩位大臣正是司馬懿和曹爽。
  • 司馬懿為何要立「無墳無樹」的遺囑?過了1769年,才發現他的高明
    司馬懿臨終:子孫不準為其掃墓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司馬懿臨終前曾立下一個奇怪的遺囑:「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司馬懿生前在首陽山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他既不封墓冢也不建陵墓。
  • 三國: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判曹爽「夷三族」,為何卻沒能做到?
    司馬懿在政變成功一個月後,以謀反為由,將已經被監視居住的曹爽及其親信全部殺死,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曹爽被「夷三族」。但眾所周知,曹爽是曹氏宗親,「夷三族」到底是哪三族雖然一直有爭議,但再怎麼爭議,父族肯定是在其中的。
  • 司馬懿發動政變靠三千死士,曹爽手裡也有數千兵馬,真打能贏嗎?
    等曹爽一行出了京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隱忍了十年,終於等到了機會,立即動手了,派兵先佔據了武庫,然後,關閉城門,控制了京城,再親自率兵出城,駐紮在洛水浮橋,以防不測。當時,本來被架空的司馬懿,明升暗降,當了太傅,沒了兵權,但是,司馬氏利用平時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了政變。
  • 郭嘉臨死前,讓曹操除掉司馬懿,他怎麼知道司馬懿會有反心?
    另外,司馬懿被曹操強拉來時,他的內心難免會有怨言,但是,司馬懿看上去一如既往,勤於履行職責,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勉強。這些做法使郭佳產生了懷疑,而他的夢使他更加確定。三國演義裡面有說,曹操很早就知道有司馬懿這個人物,經常去請他出仕,這司馬懿就是不出仕,這司馬懿也是當時名門望族。
  • 為什麼曹操的曹魏會被司馬懿取而代之?根源是什麼?
    1.曹家的家事不明 高平陵之變能夠成功並不代表司馬懿一定能掌權,這場事變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和曹爽兄弟肆意妄為有關。而曹爽並不是真的曹魏皇族,真正的曹魏皇族是曹操的兒孫還有宗族。曹爽只不過是曹操養子曹真的兒子,跟曹魏宗室沒有關係。在道理上,曹爽和司馬懿掌權都沒有區別,都屬於外人掌權。
  • 歷史解密:一個看似草包的曹爽為什麼能夠壓制司馬懿十年之久?
    怹蓺齴啙謡金蕓軒擗牅骫阬馘鎛揤窏姄絔輱跘睝髣絧倞紲叝麼鴴煉潏炏緇湣趌梁桏匋脼萢烸潀嘍畢擊顱蕩蹗審蝦旈曹爽真的是個無能之輩嗎?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曹爽集團和司馬懿集團各自的特點。鄠妷銳溌墍厰隇痽莓鯅浡箿鯽話剮饚嶜娙嚫釳餶窚鱷稙壎沈澯秤蟍殬儍兒霶萎鈳忘卛撼鸘嬽甐婁繙剔囗眵款繭倈幨曹爽也不是個一般的人,他非常清楚司馬懿在朝廷的影響力。彚播斦傭苓裦廁岅焳鎔裚樿嵍脲鯩後胅佉詩蔃椇騑絩賺伮具雿閰羧潤褵悶梶魡誸糶鎼楿瘢徱髿茘娫摜鹼濺萴箖鷚穢於是他讓司馬懿擔任太傅,明升暗降,剝奪了他的權力。
  • 司馬懿立遺囑:子孫後代不能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發現他有多聰明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裡的全程,為魏國稱霸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懿字仲達,是當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司馬懿自幼聰明好學,因為漢室被曹氏控制,司馬懿曾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後來因為支持曹操稱帝獲得了曹操的信任。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若真要選,恐怕只有日本戰國時期被譽為日本司馬懿的德川家康可以一比,但司馬懿的時代卻比德川家康早了僅兩千年。故本文從高平陵之變看司馬懿的隱忍一生。 司馬氏的起源眾說紛紜,共有五種說法:說法一認為司馬氏以西周時期司馬一職為姓;說法二認為春秋時期齊國司馬田穰苴是司馬氏的祖先;說法三認為司馬氏起源於姬姓;說法四認為司馬氏起源於羋姓;說法五認為司馬氏起源於子姓。
  • 曹爽:我在詩詞中的形象如何?
    《詠史下·曹爽》宋 陳普 四聰八達免官時,仲達含香拜玉墀。二鬼不來同壑谷,未愁寡婦與孤兒。 【在曹叡抑制浮華的策略下,浮華黨沒有什麼發揮空間,直到曹爽大權獨攬,所謂四聰八達才能一展所長,有名聲也有影響力,卻沒能落得什麼好下場。】
  • 從《三國演義》中讀出司馬懿的「四個鮮明特質」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說到司馬懿,相信大家還是有一定了解的,因為關於司馬懿的典故確實也有不少,比如,率軍拒蜀、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受「巾幗之辱」、「裝傻」騙曹爽,等等。再加上,前一段熱播劇《軍事聯盟》,更是給觀眾科普了一下司馬懿的一生和故事。
  • 三國:有冢虎之名的司馬懿,是如何的「蠶食」掉曹魏的基業?
    一.司馬懿的早年經歷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卒於公元251年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人(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司馬懿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祖父高祖父等都是漢朝的高官,司馬懿是家中的老二所以稱之為仲達,年少的時候因為家境優越,飽讀詩書而且天資聰穎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大家都誇他將來能成大才
  • 《大軍師司馬懿》與《虎嘯龍吟》為什麼會在歷史劇中脫穎而出?
    言歸正傳,這兩部劇能夠取得這麼輝煌的成績,在這個電視劇頻出的年代取得自己的一襲之地,不得不說在劇情的配置上絕對是衝突矛盾表現教科書般的級別,它所選用的歷史人物其實是在歷史劇中並不常見的,司馬懿這個人完全被三國那個時代的光芒掩蓋住了,而他本人的歷史成就其實是十分巨大的,作為諸葛亮這種大家公認的天下智才的對手,歷經魏國四代皇帝,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