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判曹爽「夷三族」,為何卻沒能做到?

2020-12-14 騰訊網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裝病行韜光養晦之策的司馬懿借大將軍曹爽攜帶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機,發動政變,一舉掌控帝都,且在他的威逼之下,曹爽主動放棄權力,由司馬氏接管了曹魏的所有軍政大權。

司馬懿在政變成功一個月後,以謀反為由,將已經被監視居住的曹爽及其親信全部殺死,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曹爽被「夷三族」。但眾所周知,曹爽是曹氏宗親,「夷三族」到底是哪三族雖然一直有爭議,但再怎麼爭議,父族肯定是在其中的。

曹爽是曹操的孫子,當時的曹魏皇帝曹芳是曹爽的侄子,還有滿朝的曹氏權貴也都是曹爽一族,這樣一來,要滅曹爽的三族,就要殺盡曹氏皇族,而司馬懿在剛剛奪得權柄後,最需要的是平穩過渡權力,如果在這個時候大張旗鼓的清理曹氏族人,很容易引起大規模叛亂。

所以,曹爽被「夷三族」只能是形式上的,而不能真的實行,最重要的是,曹爽的三族中包不包括曹氏,是可以打馬虎眼的。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真是曹操的兒子,但曹真只是曹操的養子。

雖然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曹真是曹操收養的曹氏族人曹邵遺孤。可在另一部私人撰寫的史書《魏略》的記載上,曹真卻和曹氏一族毫無關係,書中記載曹真本是曹操的同鄉好友秦邵(字伯南)之子,而秦邵是為救曹操而死:

興平末,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云:「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在秦邵死後,曹操「哀真少孤,收養與諸子同」,而且,從上述記載可以得知,曹真雖然被曹操收為養子,但他之所以叫曹真而不叫秦真,是因為曹操把救命恩人秦邵給改成了曹姓,秦邵變成了曹邵,於是秦真也就變成了曹真,否則,曹真即使被曹操收養,也未必會讓他姓曹,畢竟,不能讓救命恩人絕嗣。

這麼一來,曹真一族和曹氏一族就可以脫鉤了,事實上,司馬懿在殺曹爽三族時,對於曹爽這一脈的本族,也只止於曹爽這一輩的親兄弟(曹爽有五個親弟弟)和他們的後代,並沒有追溯到曹真身上,連曹爽的堂兄弟一族都沒有殺,《三國志》中記載:

嘉平中,紹功臣世,封真族孫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戶,以奉真後。

司馬懿在把曹爽和他的兄弟們全部殺掉後,發現曹真沒有後人祭祀,為安撫曹氏,又從曹真的族人中找了個晚輩過繼給曹真。不管這個曹熙是曹氏一族中找來的,還是秦氏一族中找來的,至少證明,曹爽的父族安然無恙,所謂「夷三族」只是虛張聲勢。

司馬懿放過曹爽的父族也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否則恐怕牽連太多,在三國時期,世家大族之間常常互相聯姻,曹真的故舊和親戚都是位高權重之人,牽一髮而動全身,司馬懿自家也和曹真、曹爽是親戚,他的長子司馬師就娶過曹真的外甥女夏侯徽(被司馬師毒殺),互相牽連之下,曹爽不可能被真正被「夷三族」。

相關焦點

  •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為何就沒有人起兵反抗?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懿這位傳奇的人物,從曹操和曹丕時代的韜光養晦,以退為進,最後鋒芒畢露,在正始十年(249),一場籌劃已久的政變發生了,史稱高平陵政變。從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麼就沒有忠於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此次政變之後,在三國歷史上有過輝煌經歷的曹魏家族徹底衰敗,再也沒有尋回之前的地位,隨之而來的是改了姓氏,司馬家族最終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於公元265年建立了西晉王朝。
  • 司馬懿發動政變靠三千死士,曹爽手裡也有數千兵馬,真打能贏嗎?
    正始十年,也是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國皇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等人,前往洛陽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高平陵,當時,跟隨曹爽一起的,還有他的兄弟曹羲、曹訓等人。等曹爽一行出了京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隱忍了十年,終於等到了機會,立即動手了,派兵先佔據了武庫,然後,關閉城門,控制了京城,再親自率兵出城,駐紮在洛水浮橋,以防不測。當時,本來被架空的司馬懿,明升暗降,當了太傅,沒了兵權,但是,司馬氏利用平時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了政變。
  • 三國時司馬懿家族為什麼要造反,若不造反,曹魏能統一三國嗎
    公元249年,司馬懿聯合了一批出身士族且受到曹爽排擠的曹魏重臣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屠殺了曹爽及其黨羽五千多人,篡奪了曹魏的軍政大臣,並且將曹魏的軍政大臣世襲給自己的兒子司馬師,經過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四位司馬家族的人,才最終篡奪了魏朝,建立了晉朝。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世人曾將三國時期的四位能人分別稱呼為臥龍、鳳雛、幼麟和冢虎,對應的是諸葛亮、龐統、姜維和司馬懿。除鳳雛龐統在劉備西徵西川時陣亡外,其餘三位皆成為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死後,姜維秉承諸葛遺志,成為蜀中唯一可擔克復中原大任之人。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真的私養了死士3000嗎?史書上是怎麼說的?
    司馬懿為了扳倒曹爽,裝瘋賣傻,還偷偷培養了3000敢死隊,但從史書上看,裝瘋賣傻是有,3000死士沒有記載,該不該信呢?喜歡《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的人,最激動人心的畫面,莫過於他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穿著一身紅衣服,高舉佩劍,面目猙獰,大喊「起事」兩個字了。
  • 高平陵事變中,曹爽如果挾天子反抗司馬懿,勝算有多少?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蓄謀已久的一次政變,依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一旦出手,定是勝券在握。表面上看曹爽挾天子似乎是佔盡上風,但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勝負關鍵在於算、謀、略。所以我的回答是,曹爽根本沒有勝算。那今天我們就跟著史料一起,再回顧一次那場政變的歷史吧。
  • 司馬懿身為魏國元老為何最後要反叛?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鍵這個能裝是最可怕的,對於正面的較量相信曹氏集團是可以應付過來的,但是只要司馬懿藏拙了,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你不知道真正的司馬懿是怎麼樣的。而且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動手。只要出手必然是下死手。也只有這樣的人是活的最久的。是可以笑到最後的人。司馬懿身為魏國元老級人物為何最後要反叛呢?
  • 司馬懿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為何不救?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與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之變,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對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選擇放棄抵抗。
  • 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篡奪了曹氏政權?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在《三國演義》裡,把曹氏宗親大將軍曹爽,刻畫成為愚昧不堪的蠢才!在與老奸巨滑的司馬懿爭權奪利時,曹爽先勝後敗。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又誤信司馬懿的甜言誘騙,主動放棄反戈一擊的機會,交出兵權自投羅網,終於以身死家破而收場,而魏國政權也隨之落入司馬家族之手!那麼,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老臣為何都不勤王?專家:時間太特殊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皇帝和曹爽一行人去高平陵祭奠先帝,都城裡沒人,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事變,一手掌控住了曹魏的軍政權力,自此曹魏名存實亡。司馬家的勢力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發展後日益壯大,司馬炎即位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全靠殺手鐧「三千死士」,為何多年沒人發現?
    曹魏正始十年,遭受排擠的司馬懿,利用當權的大將軍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兵權,並最終誆騙曹爽回京殺之,從此獨專國政,開啟了司馬家掌權的時代。根據《晉書》記載,在這場關鍵政變中,司馬家的「三千死士」是主力軍,他們似乎從天而降,殺得洛陽守軍措手不及。
  •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嘉平三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劉宏偉律師點評「司馬懿三絕招」
    因漢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
  • 司馬懿能成功奪權,靠的是「陰養死士三千」,為何沒有被曹魏察覺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據史書記載,司馬懿在奪取政權之前,秘密培養了三千名可以為他而戰的死士,按理來說像司馬懿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當朝執政者的密切關注,但是為何沒有人發現司馬懿秘密培養了死士三千呢?這其中的緣由其實大有文章。
  • 如何評價司馬懿,為什麼有人說他是三國最後的贏家
    發動高平陵政變,對曹氏腐敗勢力是沉重打擊,說他要毀滅親手建立魏國是點過分的,不論是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的工作,還是率軍打仗取得勝利,還是得曹操祖孫三代的重用。如果象劉備對諸葛亮講的那樣。對曹氏八歲小孩皇帝來說。曹睿的胸懷更寬宏,志向更遠大。對統一的期待更急迫,對司馬懿的信認,任用更放心,同樣對待司馬懿所作所為。看待為魏國長久發展所想,看待他對國家穩定鞏固統一發展,司馬懿的一生還是一代偉人。
  • 司馬懿叛亂時,曹爽同時擁有天子和兵權,為什麼還要選擇投降呢?
    曹爽(?二百四十九年),字昭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真的長子,三國時期的曹魏宗室、權臣。公元前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二月五日),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兵變,解除了曹爽大將軍的職務,不久在朝議之後,因謀反而被誅殺。
  • 三國中司馬懿家族是如何上位的,司馬懿是亂臣賊子嗎?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格局,當魏國憑國力強盛滅掉蜀漢之後,大家都認為天下就歸屬曹魏,沒想到三國還未統一就被司馬家奪權,反倒是曹魏給司馬家做了嫁衣,司馬炎篡位後滅掉吳國,統一天下。那麼大家都會很好奇從司馬懿到司馬炎是如何一步步統一三國取得天下呢?
  • 曹魏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始,滅蜀之戰為終章!
    由此,在三國之中,雖然曹魏是最強大的一方,但是,這並不能阻擋曹魏滅亡的結局。對於曹魏的滅亡,自然是拜司馬懿家族所賜。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司馬懿家族來說,之所以能取代曹氏,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的努力,這才達成了建立西晉的目標。在筆者看來,曹魏的滅亡,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或者稱之為三部曲。其中,高平陵之變為開始,滅蜀之戰為終章。
  • 司馬懿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為何連子孫都引以為恥?
    圖片:曹操與司馬懿劇照而胡昭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隱士,那麼司馬懿在年輕時崇尚儒家思想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不過好景不長,過了幾年,司馬懿曾裝病騙曹操的事情被曹洪發現,最後東窗事發。曹操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再一次派人去徵召司馬懿,同時也留了一手,如果司馬懿拒絕就立即捕殺他。沒想到這一次司馬懿得到小道消息,還沒等使臣傳召,反倒主動去見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