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跟隨的10位心腹都是誰?他們結局如何?

2020-12-09 騰訊網

歷代的開國之君莫不都是萬裡挑一的人傑,例如劉邦本是沛縣小縣城中的庭長,卻打贏了舉世聞名的西楚霸王,創立了我國存活時間最久(405年)的封建皇朝漢朝;朱元璋的父母兄嫂都在饑荒中餓死,朱元璋不得不外出自己謀生,為了活命又做乞丐又做遊方和尚,最後卻統一了元末諸雄,建立了明朝。

不過很多開國之君都信奉一個理念,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以都會在穩定之後誅殺功臣,像是劉邦就將韓信等武將全部誅殺,只留下了文官;朱元璋做得更絕,文武都殺,34個開國功臣只剩下了4個。在對待昔日同僚這方面,宋太祖趙匡胤的做法被後人認為最為仁義,趙匡胤登基之後並沒有誅殺擁立自己黃袍加身的義社兄弟,而是用一杯酒就讓他們交出自己的兵權,到朝中謀了安定的職位安享晚年。

那麼和趙匡胤並稱為「唐宗宋祖」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是怎麼對待支持他發動玄武門政變的十位心腹功臣的呢?

首先是十人中最有名的長孫無忌,他的妹妹文德是李世民的嫡妃,因為這層關係,長孫無忌自然是死心塌地跟著李世民做事。在李世民登基之後長孫無忌任職吏部尚書,晚年獲封趙國公,同時長孫無忌也是李世民給李治的託孤大臣。可惜人無千日好,長孫無忌看破了武則天的野心,極力反對李治廢掉王皇后,因為此事長孫無忌成了武則天的絆腳石,659年被武則天羅織罪名,被逼自殺。

然後是大將尉遲恭,尉遲恭在李世民登基之後被封為右大將軍、吳國公、上柱國。李世民稱帝17年之後尉遲恭告老還鄉,兩年之後又被李世民重新啟用,跟隨李世民前往北方徵伐高句麗。658年尉遲恭病逝,享年74歲,因為一身忠肝義膽又武藝高強,尉遲恭被百姓尊崇為門神,人們都相信將尉遲恭的畫像掛在門口能鎮壓邪祟。

除了長孫無忌和尉遲恭之外,有七人也沒有受到李世民的迫害,在李世民稱帝之後依舊為唐朝效力。其中張公謹、公孫武達、李孟嘗、獨孤彥雲四人在之後都前往了唐朝邊境和遊牧民族突厥作戰,可惜獨孤彥雲在作戰途中傷重而亡;另外三人劉師立、杜君綽、鄭仁泰則是在朝中任職,史書中記載三人皆是善終。

最後一任侯君集是所有功臣中唯一一個被李世民所殺之人,不過並不是因為他功高震主,侯君集被殺完全是他罪有應得。侯君集被封為了右衛將軍,跟隨李靖四處徵戰,立下赫赫戰功。徵伐突厥凱旋之後侯君集不再領兵,在朝中先後任職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

643年,太子李承乾發現他的父親有了易李治為儲君的念頭,坐立不安,於是通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拉攏了老臣侯君集,相約一同謀反。可惜事情敗漏,侯君集所犯之錯本應被誅九族,但是李世民感念他勞苦功高,只處死了侯君集一人,他家人都沒有收到牽連,而且還擁有功臣之後的殊榮。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率十名心腹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10十員心腹發動事變,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誅殺,並且威逼唐高祖李淵,最後李淵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後李世民登基稱帝,李淵為太上皇,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上位過程。「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 李世民為什麼能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兩個李建成的心腹至關重要
    公元 625 年7月2日,歷史上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發動政變,在玄武門設伏成功清除了太子李建成,成功地奪取了朝政大權,很快逼唐太祖退位,從而開啟了鼎盛繁榮的貞觀之治。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在中國歷史上開國功臣大多落不下一個好的結局,或被迫害,迫害革職。不過,如若遇到聖主,那些開國大臣不但不會遭到迫害,反而優待有加,李世民就是這樣的聖主。公元627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斬首於玄武門,接著有軟禁了高祖李淵,一頓操作猛如虎,李世民成功上位,開啟盛唐。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仁慈留給了誰?看這10個人就明白了
    現在的學者普遍認為的都是以長孫無忌傳中的十人為準,因為太宗本紀中的記載與人物傳記有出入,尤其是宇文化及和高士廉。同時,因為長孫無忌傳中記載的其餘九人都是秦王府中的武將。在玄武門之變中,雖然有小插曲(太子和齊王覺察掉頭想逃跑),但整體上是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結束。
  • 李世民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終是什麼下場?
    但關於唐太宗一直有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就是他發動了「玄武門變」,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最終贏得了天下。唐太宗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取得勝利,與他的黨羽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將盤點在玄武門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十位主要人物。玄武門英雄中,孫昌無極與秦王李世民關係最為密切。
  • 玄武門之變過程中,如果李淵不退位交出權力,李世民會殺他嗎?
    爆發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宗室內部權力鬥爭白熱化的表現形式,在這場流血政變中,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陣營慘敗,死於非命,秦王李世民孤注一擲,險中取勝,奠定了登上皇位的根基。要看玄武門之變後,假如李淵不識時務主動退位交出權力,李世民是不是會弒君弒父?
  • 玄武門之變,李淵為什麼袖手旁觀,任李世民叛亂,不救太子?
    唐朝的這個開國皇帝共生有四位嫡子,除了第三個兒子李玄霸英年早逝外,其他三個兒子都在李淵身邊,有著重要職位。李世民內心委屈,開始計劃事變即使李世民是皇帝的二子,而且戰功赫赫,但是仍然樹大招風,讓人嫉妒。甚至連李淵都決定打壓他的氣焰。因為朝廷中的許多人都站在李世民這一邊,一個王爺的氣焰都能蓋過太子,恐怕未來太子登基當了皇上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威信。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身為皇子的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軍事政變,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命令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帶領秦王府的人馬,衝進皇宮,解除了皇帝身邊的禁軍,將皇帝李淵劫持,將皇帝李淵趕下皇位,淪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從表面上來看,是李世民不守人臣之道,犯上作亂。
  • 玄武門之變:共有十位大臣參與,他們都有怎樣的結局?
    李世民之所以能順利登上帝位,全因在玄武門之變凱旋而歸,而這場巨變的參與者們——李世民親信加起來十人,那到底是哪十位呢?一、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關係自然很好,他的妹妹便是有名的長孫皇后,玄武門之變他是主要推手,功勞居首,李世民登基後,成為至高無上的國舅,李世民對他是何其信任,死後還把兒子李治託付給他。後來因為他主張廢掉武則天這個皇后,遭到武則天的報復,無奈李治將他流放到黔州,最後被逼自盡,結局相當悽涼。
  • 重讀「玄武門政變」——即是輝煌,也是魔咒!
    若是出自他人之手,這個人絕對是道德典範、朝廷楷模,但是,很可惜,這份手諭出自唐太宗李世民,這是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的第五子齊王李佑在齊州起兵謀反時,李世民寫給他的最後一封手諭。「背禮違義、棄父逃君,人神共怒、天地不容」,當李世民寫下這麼慷慨激昂的詞彙時,不知他的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出武德九年的「玄武門政變」。
  • 為何李世民敢政變奪權,而朱棣卻不敢?
    朱棣和李世明都一樣文武雙全,但李淵和朱元璋相比較起來就有不少的差距了,假如朱棣在朱元璋掌權時發動政變,直接被鎮壓,永遠抬不起頭。 之所以能得到天下,一半是靠著顯赫的出身,一半是靠著手裡有著得力幹將,李淵本人沒什麼多大的能力,這也是後來為李世民反叛李淵發動玄武門之變奠定了基礎。
  • 權力爭奪戰,喋血玄武門
    最著名的一次是秦王李世民發動的,所以後來的人一提到「玄武門之變」,就是指李世民發動的這一次。這次政變也是一樁皇室兄弟間自相殘殺的血案。 看到這兒您要問了,怎麼政變都選在玄武門?是這地兒邪門兒?還是巧合?都不是!唐初玄武門是長安太極宮城的北門,是皇宮禁衛軍的駐紮重地,也是出入內宮的必經之地。太極宮是唐初的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主要在這裡活動。
  •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挑起的?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感知,太多人對「玄武門之變」,存在著錯誤理解與認知,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歷史事件稱謂為「玄武門之變」呢?而不是,稱為「玄武門事件」?或「玄武門慘案」呢?人們知不知道,玄武門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個「變」字!這個「變」字,就指:事件的改變、變更、劇情發生了變動!什麼是「變」?
  • 「玄武門政變」發生後,李淵是通過什麼辦法,保住自己性命的?
    在玄武門政變之後,李淵的表現可謂受到了後世的極大譴責。讓我們分析這一過程。起初,李淵還和一幫核心成員一起在海池中划船玩耍,等三個兒子來了,李淵就叫他們來幫忙調解。突然間,玄武門方向傳來激烈的打鬥聲,接著,尉遲恭「至上至下」,即身穿鎧甲,手持長矛,來到李淵面前。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成為唐朝第2位皇帝,並一步一步打造出「貞觀之治」,並成為「天可汗」。 可以說形成了鮮明對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並且《新唐書》中也不斷進行引導,讓人們覺得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都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天想著害他,李世民沒辦法才反擊。
  •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到底誰佔優勢?
    武德九年(626年),唐朝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由此成為名垂青史的「千古帝範」唐太宗。那麼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到底誰佔優勢?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欲善待子侄,心腹說一人名後下令:斬草除根
    引言《周易·繫辭下》有這樣一段描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最終都會迎來災殃。或許,這用來形容李建成和李世民,再合適不過了。
  • 李靖未參加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照樣重用他,秦瓊卻為何得不到重用
    唐朝建立初期,李唐王朝更是名將如雲,而李世民也是靠著帳下的這一群虎將,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戰勝了太子李建成,坐上了大唐王朝的第一把交椅。李世民在職期間,開創了長達22年的「貞觀之治」,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他便是那個當之無愧的天選之子。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李承乾曾想派殺手殺掉李泰,之後甚至集結人馬,和侯君集等人準備發動政變,好在事情提前敗露,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惡果。李治李世民得知此事,夜不能寐,他自己就是用政變奪下的皇權,但他不能讓兒子們自相殘殺,李承乾和李泰都是他的至親。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報應,李世民為了保證帝國穩定,於是廢掉了太子李承乾。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不殺了李淵?弒君、弒父別想當穩皇帝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尉遲恭射死。李世民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死了之後並沒有滿足。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有一口氣殺死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短時間內,李世民殺死了十二位親人,而且還霸佔了李元吉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