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10十員心腹發動事變,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誅殺,並且威逼唐高祖李淵,最後李淵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後李世民登基稱帝,李淵為太上皇,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上位過程。
「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舊唐書》
都說伴君如伴虎,那麼當初誓死追隨李世民武裝事變的10位元老最終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一、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玄武門事變」最重要的幕後策劃人之一。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直到李世民去世,長孫無忌依舊受到重用。
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長孫無忌被任命為輔政大臣,輔佐唐高宗李治,位高權重。可是後來他因為反對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成為了武則天的心腹大患。在和武則天的「鬥法」當中,長孫無忌被「打落凡塵」,罷官流放。
公元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武則天一黨的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最後在武則天的手段下,李治下令賜死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最終在家中自縊而亡,他的家產全部充公,家人也被發賣為奴,悽慘無比。
二、侯君集
侯君集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玄武門事變之中,他一直護衛在李世民左右,為其清理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身邊的隨從。
李世民繼位之後,侯君集被封為右衛大將軍,潞國公。後來被提拔為兵部尚書。
侯君集草根出生,雖然打仗勇猛,但是壞毛病也多。他先是在率軍滅高昌國的時候私自將寶物據為己有,因此被關進監獄。後來有人為其求情,李世民念其往日功勞,就將其放了出來。誰知道侯君集又煽動太子李承乾和大將張亮起兵造反奪權。事情敗露後被李世民賜死,家人被流放到了嶺南。
侯君集是唯一一個被李世民誅殺的功臣,不過李世民依舊將其列入到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也算是對其往日鞍前馬後效勞的肯定。
三、尉遲恭
尉遲恭在玄武門事變中表現最為賣力,相傳就是他提著太子李建成的人頭去逼問唐高祖李淵。
在事變中,李世民先是擊殺了太子李建成,就在追擊齊王李元吉的時候不小心墜馬受傷,險些被李元吉反殺。在這危急時刻,尉遲恭神兵天降,一箭射死了李元吉,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李世民繼位之後,尉遲恭和長孫無忌並列為首功,被封為鄂國公,整個齊王府都被賞賜給了他,另賜食邑1300戶。
此後尉遲恭一度膨脹,不但不服長孫無忌,還在一次宴會中因為有人坐在他上位而心生不滿,直接暴起打人,差點把人家眼睛給打瞎了。最後在李世民的敲打下告老還鄉。
李世民終究是不捨得這一員愛將,命其開府,儀同三司。公元645年,尉遲敬德還曾經隨李世民出徵高句麗,班師回朝之後,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做起了一個逍遙富家翁,直到74歲壽終正寢,死後盡享哀榮,澤其子孫。
四、其餘人的結局
張公謹在玄武門一戰中負責守城門,立下了大功,被列進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他是病逝在任上,去世的時候才39歲。其他六人不在「二十四功臣」之中,但是也受到了重用。
公孫武達在玄武門事變的時候追隨在李世民左右,後來被封為東萊俊公,唐高宗永徽年間在任上離世,死後被葬入昭陵陪葬。鄭仁泰在玄武門事變的時候還只是一個遊擊將軍,此後平步青雲。貞觀二十一年,鄭仁泰被封為右屯衛大將軍。成為大唐最高級別的武將之一。他是病逝,死後陪葬昭陵。
李孟嘗是一員猛將,因戰功獲封上柱國,在玄武門事變之後被封為右監門副率,唐太宗時期最高職務是任黔州刺史、右屯衛將軍。唐高宗時期又做到了右監門大將軍。他去世的時候已經是74歲的高齡,死後也陪葬昭陵。劉師立在玄武門事變中是李世民貼身侍衛,後來被封為襄武郡公。李世民對其信任有加,即便是有人控告他造反,李世民也不相信。公元640年,劉師立壽終正寢。杜君綽在玄武門事變之後被封為忠武將軍,開國縣侯,食邑400戶。唐高宗的時候徵高句麗,立下大功,被封為左領軍大將軍。他是上朝時猝死于禁廡之中,死後陪葬昭陵。獨孤彥雲在玄武門事變之後被封為幽州都督,歷陽郡公,還娶了安康公主。他是死在大唐與突厥的戰爭之中,馬革裹屍。
綜上所述:
當初擁護李世民起兵奪權的10個心腹,除了長孫無忌和侯君集是被賜死,獨孤彥雲是戰死沙場之外,其餘的基本上都得到善終。其中只有侯君集是被李世民處死,不過也是他咎由自取。由此看來,李世民並沒有虧待這些誓死追隨自己的功臣,不愧是是一代明君。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