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食品存耐藥菌汙染風險
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
因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都比較喜歡方便、快捷的即食食品。但近日一篇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的論文提示,研究人員在從中國南方的6家超市隨機採購的總共18種即食食品——8種即食肉類,如叉燒、烤鴨、烤雞和三文魚壽司;7種即食蔬菜,如黃瓜、海帶或蓮藕;3種即食水果,如現切哈密瓜的所有樣本中均發現了一類基因——能讓細菌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的多藥耐藥性基因。這表示即食食品有潛在食品風險。
即食食品很容易因汙染導致耐藥菌侵入
即食食品是事先烹飪好、無需再加熱或加工便可直接食用的食品。由於其產品特性,這類食品很容易因為交叉汙染等因素導致食源性病原菌的侵入。
研究發現,上述即食食品中最豐富的細菌群落是變形菌門(細菌中主要的一門,包括很多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幽門螺桿菌等著名的屬)、厚壁菌門(絕大多數屬於梭菌綱,其中球形梭菌亞群和柔嫩梭菌亞群為腸道內最為常見的兩個類群)和藍細菌門(一類能透過產氧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細菌,分布極廣,普遍生長在淡水、海水和土壤中,並且在極端環境中也能生長;不同種類的藍菌含有不同類型的毒素)。其中,變形菌門含有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比例最高。此外,多藥耐藥性基因是存在最多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
研究人員還發現,即食肉類中含有數量最多的能讓細菌對單個抗生素耐藥的基因——這些抗生素包括四環素類、磺胺類、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抗生素,常見於人用或獸用藥物,說明這些抗生素在畜牧業中可能存在過度使用。
勤洗手等衛生習慣能減少感染耐藥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過名為《抗生素耐藥:全球監測報告》的報告,此報告令世界對目前人類對於抗生素的抵抗能力感到擔憂。報告列舉了人類對7種不同抗生素耐藥性的事實,而與之相關的7種細菌則是導致幾種常見嚴重疾病的原因,例如血液感染(敗血症)、腹瀉、肺炎、尿路感染及淋病。
一般來講,抗生素使用得越多,就有越多的細菌開始能夠適應。一些細菌不會被抗生素徹底地直接「消滅掉」,而是隨著它的下一代繁衍,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下一代進化得越來越強大,更具抗藥性甚至擁有「超級抗藥性」,縱使我們有十八般武藝也難以對付它。
抗生素耐藥並不是人體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而是細菌通過基因突變或變化產生抗生素耐藥性。也就是說,如果人類受到對於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用於對付這一細菌的常用抗生素就不再有效,將需要使用不易獲得的或作為最後手段的抗生素。一般而言,由耐藥細菌引起感染的患者比感染不耐藥的同一種細菌的患者面臨出現更差臨床轉歸和死亡的更高風險。
抗生素耐藥細菌會通過與攜帶耐藥細菌的人類、動物、食物或環境接觸進行傳播。我們可以通過經常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遮蓋鼻子和嘴巴以及更安全的性行為,幫助預防感染傳播。
被汙染的即食食品還易誘發其他食源性疾病
如今,食品種類日益增多,豐富了人們的消費體驗,但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出現。在即食食品中出現的食源性疾病嚴重影響了公眾的健康。
例如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簡稱「單增李斯特菌」),它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後主要表現為敗血症、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也可導致孕婦流產、胎死宮內、新生兒死亡等。該菌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是即食食品中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我國近年來的食品安全監測風險結果顯示,單增李斯特菌在生肉和即食食品中汙染率最高。即食食品是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和抗生素耐藥菌的聚集地,或為食用者帶來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