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裡說,人縱是渾身是鐵,又能釘幾根釘子?何曾想到,這樣一個軀殼內,在滾滾而來的時代發展浪潮中,竟然會面對數不勝數的腫瘤類型的侵害。
起始於19世紀60-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便於腫瘤臨床診療和臨床研究,盡其所能地彙編了人類迄今為止遇到的所有腫瘤類型。
主流的腫瘤編碼規則分部位編碼和形態學編碼兩種,WHO沿用了形態學編碼,來源於國際疾病分類(ICD-O)(898A)。作這樣選擇概因腫瘤是機體內細胞在內部和外界致癌因素長期作用下誘發,並且演化發展的生長物,形態學編碼不僅區分了腫瘤的大致發病部位,還能夠準確鎖定其發展階段,為臨床診療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WHO的腫瘤分類目錄也一直與時俱進,並積極採納肺腺癌國際肺癌研究協會/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學會(IASLC/ATS/ERS)國際多學科分類方法來自我完善。
腫瘤類型一級分類多達11類,包括淋巴造血、內分泌、肺與縱膈、乳腺、消化系統、泌尿和男性生殖 、女性生殖、頭頸、中樞神經、皮膚、骨及軟組織。二級分類為35類,其中消化系統和頭頸一級分類下的二級分類最多,均為8種。
試看《2015年版WHO胸腺及縱膈腫瘤分類》一種,其下分上皮性腫瘤、混合性胸腺癌、髓系肉瘤和髓外急性髓系白血病4種,再往下還分出8小類。胸腺及縱膈腫瘤分類下對應到具體腫瘤共計有82種,由此反觀整個腫瘤族譜,種類總數量可見一斑。
在如此眾多的腫瘤疾病中,人們也是作著不屈不撓的抗爭。不計其數的藥物被開發出來,或者正在研製的途中,比如已上市的國內首個自主創新藥鹽酸埃克替尼,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ALK抑制劑鹽酸恩沙替尼正在研究開發中,能夠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
雖千萬裡,吾往矣。人類對抗腫瘤的歷程也註定是可歌可泣的不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