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城龍母誕廟會活動於廣東省德慶縣,源自德慶先民對遠古西江水神龍母的原始崇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主要活動時間集中在每年的龍母生辰誕(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誕(農曆八月初一至初八)。
龍母誕期「賀誕」活動古已有之,歷久不衰,至清代出現了官民並祭的歷史格局。
以前,每至誕期「官舸商艑,往來梭織……經過廟下,或陳牲醴……竭成致敬,紛羅至禱,鹹克安流穩泛於水次。」(清代張學舉《重修龍母廟志序》)。
「是時,建醮演戲,異常熱鬧,多有集會貯款,屆期偕往參神者,數日後始返」(《全國風俗志》下編)。
發展至當代,龍母誕廟會活動具體可分為廟方(官方)主持的祭祀儀式和民間群眾的祭祀活動兩部分,包括萬民朝聖賀誕、龍母沐浴、龍母更衣、慈龍孝子祭母、濟物放生教化等內容。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龍母誕廟會活動還形成了舞龍、獅助興和演戲娛神、搶花炮等民俗活動,以及摸龍床、飲聖水、服香灰、吃金豬、蓋龍母金印、請「龍母運程香」、戴龍母符、捐香油款等聖跡信仰,吃粽子和龍船糕等飲食習俗和不食鯉、愛青龍等禁忌習慣。
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娛神活動,表達了對龍母的崇拜和信仰。
龍母誕期間,前來參神「賀誕」的鄉民人數眾多,尤其是五月初八「正日」,更是盛況空前;從初一至初十,來自西江上遊的百色、龍州等地的「賀誕團」先後集結到悅城河段前面排成長5裡、寬240餘丈的船隊,和陸上連成一片,渡船上「八音班」奏鼓樂,數裡可聞,往來穿梭於西江大河的客貨船,都供奉有龍母的神像,船行至距離龍母祖廟三四裡的河面時,船工便鳴笛或擊鼓鳴金,燃炮竹、燒香點燭,向龍母祖廟致禱。
龍母誕期間,人們不僅覲拜賀誕,還自發組織商貿「賀誕」,形成誕期臨時集市,形成了一個規模寵大的物資交易會,因而有當地諺曰:「一個誕期盈利,足夠一年開支。」
自秦始皇敕封開始,歷漢唐元明清各個朝代,悅城龍母均受到皇帝的敕封,被納入封建國家的祀典之中,從而確立了信仰的正統性。
因有官方的倡導,民間對龍母信仰也自然熾盛,使廟會活動具有官民並祭的傳統格局,並成為其最重要的基本特徵。
不僅如此,龍母信仰所體現的龍母精神和品格以及西江流域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習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西江龍母文化的鮮活載體,在民族學、民俗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悅城龍母誕已於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