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這就叫擬人。運用擬人,不僅可以使描寫的事物生動形象,而且能使描寫的事物具有人格化的特點,鮮明地表現作者對所描寫的事物的感情。
書事 王維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注】閣,同「擱」,使動用法,使……停下來。慵:懶題幹表述:請簡要鑑賞分析詩中擬人手法的運用。
答題提示:首先要找出擬人手法,其次對詩中擬人手法的運用作具體的分析說明,第三是結合詩歌的中心思想分析擬人手法運用的好處。
答題示例:「欲上人衣來」一句運用了擬人手法。「蒼苔色」是靜止不動的景物,詩人卻想像它「欲上人衣來」,蒼苔好像要從地上蹦跳起來,像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親暱地依偎到人的身上,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青苔的清新可愛,充滿情味。同時,詩人將靜態的青苔賦予動感,既表現了詩人對周圍景色的喜愛,也反襯出環境的幽靜。
警策,在詩歌鑑賞中又叫警警或警句,它具體是指某些句子語簡言奇,含義深刻並富有哲理性。陸機《文賦》:「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李善解釋說:「以文喻馬,言馬因警策而彌駿,以喻文資片言而益明也。駕之法,以策駕乘,今以一言之好,最於眾辭,若驅馳,故云警策」。」像蘇軾《題西林壁》一詩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深具哲理,十分精闢,就可以算是警策。
己亥歲(二首錄一) 曹松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題幹表述:請就該詩中的警策手法進行簡要鑑賞分析。
答題提示:首先要找出詩中警策的句子,然後結合詩中的具體句子對所運用的警策手法進行具體分析,最後是結合詩歌或者作者的思想分析這樣運用策的作用。#加油吧考生#
答題示例:本詩結尾兩句成功運用了警策的手法。全詩開頭兩句描寫了唐代社會在安史之亂後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悲慘現實。由此詩人喊出了人民最沉痛的呼告:「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你們不要再津津樂道殺人封侯的事了,一位成名的將軍身下,雄滿了多少百姓士兵的屍骨啊。
這兩句之所以成為全詩的警策,是因為它深刻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一」與「萬」、「功成」與「骨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發人警醒。